Building A Global Media Brand Prashant Rao

好的,這份逐字稿記錄了《The Atlantic》國際版編輯 Prashant Rao 在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的發言。其核心內容圍繞著《The Atlantic》如何在全球媒體環境中建立並維護其獨特的品牌,特別是其國際報導的策略與價值觀。以下是根據逐字稿內容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

主要論點一:《The Atlantic》的核心定位與歷久彌新的價值觀

Prashant Rao 強調,《The Atlantic》自 1857 年由廢奴主義者創立以來,其最根本的特色在於其深植的使命感與價值觀。這不僅僅是一家追求讀者數量或商業利益的機構(儘管這些也很重要),它更相信自身負有「道德使命」。這種使命感體現在維護「自由、進步和榮譽」的理想上。 Rao 指出,這與其創始人所倡導的「美國理念」(American idea)息息相關,儘管這個概念在定義上有些模糊,但核心精神指向對自由社會和進步價值觀的追求。

這種價值觀驅動的定位,使其能夠在眾多新聞機構中獨樹一幟。首先,它是一個「作家雜誌」(writers’ magazine),意味著它不設固定的「內部風格」(house style)或「內部觀點」(house view)。編輯的目標是讓優秀的、有才華的作家能夠自由發揮,發表充滿激情且深思熟慮的論點,挑戰讀者,深入探討複雜議題,提供更豐富的層次感。這種對作家個體聲音的尊重,是其品牌吸引力的重要來源。

其次,這種定位使其能夠「拒絕歸屬於任何一方或派系」(reject the notion of belonging in what we call any party or clique)。《The Atlantic》不忠於任何特定的政黨或意識形態,其追求的目標是呈現「最好的論點和最好的新聞報導」。這種獨立性,特別是在當前兩極分化的媒體環境中,成為吸引那些尋求超越黨派偏見、進行理性思辨的讀者的關鍵。 Rao 提到,即使是在充滿爭議的美國政治報導上,《The Atlantic》也力求以這種方式覆蓋,因為讀者,無論是美國本土還是國際讀者,都希望深度理解美國政治及其歷史。

總之,《The Atlantic》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堅守的創刊價值觀——一個基於自由、進步、榮譽和獨立思考的道德使命,以及對作家聲音和理性論辯的高度重視。這構成了其品牌的基石,並指導著其內容生產和營運策略。

主要論點二:獨特的報導策略:不追求「第一手」即時新聞,專注深度與永恆性

Prashant Rao 坦承,《The Atlantic》並非讀者的「第一手」新聞來源。讀者可能從《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或其他通訊社獲取即時的世界動態。《The Atlantic》沒有這些機構龐大的新聞報導體系,因此它無法也無意圖與它們在速度和廣度上競爭。其報導策略的核心,在於提供這些即時新聞之外、更深層次和更有價值的內容。

這種策略體現在幾個方面:
1. 差異化競爭: 它們必須仔細思考,《The Atlantic》能做而《紐約時報》做不到的事情是什麼?它不能僅僅是《紐約時報》報導的加長版,因為大多數冗長的報導本身就已經太長。
2. 聚焦主題,避免散漫: 由於無法面面俱到,《The Atlantic》必須深思熟慮其報導的重點。否則,內容將變得雜亂無章。基於其使命感和價值觀,其國際報導的核心優先順序是關注「自由民主的未來」以及「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的興起」。這些主題與其創刊價值觀產生共鳴,並在地理上導致他們特別關注中國及其對世界的影響,以及英國(因倫敦設有辦公室)。
3. 創造「大西洋故事」的特質: 一個典型的《The Atlantic》故事需要具備以下特點:
* 豐富辯論(Enrich debate): 提供新的視角或資訊,推動對話深入。
* 提出挑釁或大膽的論點(Make provocative or a bold argument): 不畏懼挑戰現狀或主流觀點。
* 連結讀者未見的點(Connect dots the readers have not yet seen before): 揭示不同事件、趨勢或概念之間的隱藏關聯。
* 檢視人類行為(Examine human behavior): 深入探究事件背後的人性動機和社會動力。
* 激發好奇心(Spark curiosity): 吸引讀者深入了解。
這些特質意味著他們不追求「疊代式新聞」(iterative news)或短期更新。
4. 融合「即時性」與「永恆性」(Timeliness and Timelessness): Rao 強調,雖然他們不是即時新聞,但報導仍需具備一定的即時性,以吸引讀者對當前重要事件的關注。然而,更重要的是,報導應具備「永恆性」,即內容即使在事件發生數週、數月甚至數年後,依然對讀者有價值、有啟發。他們通過提供歷史背景、梳理長期主題和解釋「發生了什麼變化」來實現這一點。 Rao 以英國脫歐(Brexit)的報導為例,說明他們如何在英國即將脫歐的重要時刻,發表深入探討脫歐歷史根源和深層社會動力的文章,而非僅僅關注當天的政治角力。斯克里帕爾中毒案的報導也體現了這一點,文章藉由具體事件探討西方國家應對虛假資訊的能力不足這一更廣泛、更具永恆性的議題。即使是關於新冠疫情的報導,他們也試圖超越日常更新,探討疫情對女性權益等深層社會議題的長期影響。
5. 敢於取捨,提供「有用的複雜性」(Useful degree of complexity): 意識到資源有限且不應散漫,《The Atlantic》需要「自信地決定要放棄報導什麼」。不是每一個熱點新聞都適合他們。通過聚焦和取捨,他們力求為讀者提供一種「有用的複雜性」,幫助讀者理解紛繁世界背後的深層結構和細微差別。

這些策略共同構成了《The Atlantic》獨特的報導模式,使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媒體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吸引那些渴望深度、背景和獨到見解的讀者。

主要論點三:擁抱多元平台敘事,深化讀者參與

《The Atlantic》認識到,在當今媒體環境下,單純依賴文字已不足夠。人們通過各種平台消費內容,新聞機構需要利用不同的敘事形式來觸達和吸引讀者。 Rao 提到,《The Atlantic》正在積極嘗試多平台內容製作,包括但不限於:
1. 文字之外的形式: 創作紀錄片、製作播客(Podcasts)、舉辦線上線下活動(Events)。這些形式提供了不同於傳統文字報導的體驗。
2. 播客策略: Rao 特別談到了播客的發展。他認為播客的難點在於發現新內容,因此新聞機構的播客必須有明確的定位和特色。對《The Atlantic》而言,其播客(如《Floodlines》關於卡翠娜颶風後果的系列播客)傾向於製作深度、敘事性強、類似於「系列廣播節目」(episodic feature podcast)的內容,這更符合其雜誌的特色——深入的、敘事性的、基於事實的報導,而非簡單的時事評論或新聞總結。
3. 文字呈現的實驗: 即使在文字報導本身,《The Atlantic》也在實驗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使用項目符號列表、副標題來分解長文。雖然有些嘗試(如數字列表)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這種探索仍在繼續,特別是考慮到越來越多讀者通過移動設備閱讀。
4. 補充而非重複: 在結合不同形式(如文字報導與視頻)時,目標是讓它們「互為補充」(complement each other),而非簡單地將文字報導轉化為視頻版本。例如,關於愛沙尼亞間諜的故事,他們派遣了視頻製作人與作者一同採訪,最終製作的短片與文字報導從不同角度呈現故事,提供了更全面的體驗。

Rao 指出,這些多平台嘗試是為了更有效地與讀者和訂閱者互動,並吸引新的受眾。這也是在激烈競爭中(不僅僅是與其他新聞機構,還包括 Netflix 、 Candy Crush 等爭奪人們注意力的應用)保持吸引力的必要手段。

主要論點四:理解目標讀者與基於訂閱的商業模式

《The Atlantic》對其讀者群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Rao 介紹說,他們的讀者,特別是付費訂閱者,最顯著的特徵是渴望「提升他們的理解力」(sharpen their understanding)。他們並非僅僅尋求確認自己的既有偏見,而是希望被挑戰,希望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技術、健康科學,還是政治層面。這種讀者對深度和品質內容的需求,是支撐《The Atlantic》商業模式的基礎。

  1. 付費訂閱的重要性: Rao 多次強調,讀者願意為優質新聞付費是《The Atlantic》能夠維持運營的關鍵。近五十萬的訂閱者,特別是在特定時期(如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訂閱量顯著增長的事實,證明了其內容的價值得到了市場認可。這也使得他們能夠投入資源進行高成本的深度報導和事實核查(例如,為確認愛沙尼亞間諜報導的準確性,事實核查人員花了兩天時間聽取採訪錄音)。
  2. 「第二訂閱」的定位: Rao 承認,《The Atlantic》許多讀者可能同時也訂閱了其他主要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或《金融時報》),即它可能是讀者的「第二份訂閱」。這要求《The Atlantic》提供的內容必須足夠獨特和有價值,才能讓讀者認為值得額外付費。
  3. 全球化帶來的機會: 儘管《The Atlantic》主要仍是一本美國雜誌,但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其能夠接觸到更多全球讀者。許多來自海外的讀者也選擇訂閱,這擴大了潛在的讀者基礎,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第二訂閱」模式可能帶來的挑戰。 Rao 認為,網際網路使得潛在的讀者「蛋糕」變大了,這對《The Atlantic》這樣能夠以更吸引人的方式觸達全球讀者的新聞機構是有利的。

總之,《The Atlantic》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其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這些讀者重視深度、願意為品質內容付費,並且可以通過全球化的網路環境觸達。

主要論點五:作家中心主義與編輯部的多樣性

Prashant Rao 明確指出,《The Atlantic》是一個「作家雜誌」,這不僅是一種風格描述,也是其運營模式的核心部分。
1. 作家的核心地位:《The Atlantic》將作家視為「明星」。編輯的角色是支持作家,確保他們的聲音和作品能夠得到最大的展現和推廣。這種模式鼓勵作家發展自己的聲音和視角,形成獨特的風格,而非遵循統一的「內部風格」。
2. 促進作家與讀者的連結: Rao 認為,讀者越來越傾向於關注特定的作家,而非僅僅是出版機構。這在越來越多自由撰稿人活躍的環境中尤其明顯。新聞機構也意識到,鼓勵作家與讀者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例如通過使用第一人稱寫作、在社交媒體上互動等)有助於提升讀者的參與度和對機構的黏性。《The Atlantic》積極推廣其作家,認為這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新聞背後的個體,並與內容產生更深的連結。
3. 招聘策略與「慷慨的精神」(Generosity of Spirit): 在招聘作家和編輯時,《The Atlantic》不僅看重寫作和報導能力,也重視候選人如何與人互動以及他們的在線形象。他們在招聘啟事中明確表示,尋求具備「慷慨的精神」的員工,即以誠懇和善意對待他人,給予他人表達自己的最好機會,並基於事實和表象進行判斷,而非預設意圖。這體現了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開放、互相尊重的編輯部文化,這也反過來影響了他們的內容基調。
4. 編輯部多樣性的重要性: Rao 提到自己的背景(印度裔、在香港上學、為美國雜誌工作)對其編輯工作有所影響,但他強調更重要的是整個編輯部的多樣性。擁有多種背景的人,可以從不同視角提出質疑,打破思維定勢。他認為,《The Atlantic》在多樣性(特別是性別多樣性)方面做得不錯,並持續努力提升。這種結構性的多樣性,是保證內容視角豐富、避免單一觀點的重要保障。

總結來說,《The Atlantic》將作家置於其核心,賦予他們自由度和能見度,同時努力建立一個多元化且具有「慷慨精神」的編輯部,這不僅塑造了其獨特的內容風格,也增強了其品牌與讀者之間的連結。

綜上所述,Prashant Rao 的分享詳盡地闡述了《The Atlantic》在全球媒體競賽中的核心策略:堅守其基於歷史和道德的價值觀;採取差異化的報導模式,專注於深度、背景和獨到觀點,並融合即時性與永恆性;積極探索和利用多元平台敘事,以更豐富的方式吸引讀者;理解其重視思辨和深度內容的目標讀者群,並以付費訂閱為主要商業模式;以及將作家視為核心資產,鼓勵個體聲音和編輯部多樣性。這些環環相扣的策略,共同構建了《The Atlantic》作為一個全球媒體品牌的獨特定位和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