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 2024: 平台環境的劇變(Platform Reset)與新聞獲取方式的轉變

好的,關於「一、平台環境的劇變(Platform Reset)與新聞獲取方式的轉變」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報告中提取更詳細的說明:

一、平台環境的劇變(Platform Reset)與新聞獲取方式的轉變

報告開篇即強調,當前線上平台環境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可以被視為一種「平台重置」(Platform Reset)。這不僅僅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包括:

  • 人工智慧(AI)的發展:AI 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平台的內容推薦算法、內容生成方式以及用戶互動模式。
  • 用戶行為的轉變:用戶,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內容的習慣和偏好正在發生變化,例如更傾向於影音、更短的內容形式、更個性化的體驗。
  • 大型科技公司的策略調整:各大科技平台(如 Facebook, Google, TikTok 等)自身的商業策略和內容策略也在不斷調整,這些調整直接影響了新聞內容在其平台上的呈現和分發。

這種「平台重置」對新聞的獲取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Facebook 在新聞傳播中角色的顯著弱化:
    • 數據上的衰退:報告明確指出,在過去幾年中,用戶透過 Facebook 尋找、分享和消費新聞內容的比例出現了「非常顯著的下降」(really significant decline)。例如,在菲律賓,這一比例下降了 11 個百分點;馬來西亞下降了 8 個百分點。
    • Facebook 的刻意策略:這種下降並非偶然,而是 Facebook「刻意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的一部分。 Facebook 正在「降低新聞的優先級」(deprioritize news),尤其是「政治新聞」(political news)。
    • 投資方向轉移:Facebook 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其認為更能吸引用戶、更具互動性的內容上,例如「創作者內容」(creators of different kinds),而非直接支持新聞出版商。
    • 重要性猶存但趨勢向下:儘管在某些市場(如菲律賓),Facebook 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台,但其在新聞領域影響力下降的趨勢是明確的。
  2. 影音平台的強勢崛起:
    • 增長核心:與 Facebook 的衰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 YouTube 、 Instagram 、 TikTok 為代表的「影音網絡」(video networks)正在經歷「急劇增長」(very sharp growth)。報告稱「這基本上是增長發生的領域」(this is basically where where the growth is going on)。
    • 全平台影音化趨勢:不僅是原生影音平台,傳統社群平台如 Facebook 和 X(前 Twitter)也紛紛加大對影音內容的投入。這表明影音已成為平台內容的主流趨勢。
  3. 社群媒體與平台格局的碎片化:
    • 從一家獨大到多元競爭:報告回顧,大約十年前,社群媒體格局主要是「Facebook 和一點點 YouTube」。而現在,呈現出「更加碎片化」(much more fragmented)的景象,出現了「更多網絡,更多選擇」(so many more networks, so many more choices)。這意味著用戶的注意力被分散到更多不同的平台上。
  4. 新聞獲取方式的代際差異:
    • 35 歲以上用戶:對於年長群體,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直接訪問新聞網站/App 、透過社群媒體、透過搜尋引擎——大致上是「相當均衡的」(pretty much equal)。
    • 35 歲以下年輕用戶:年輕一代(許多人成長於社群媒體時代)則截然不同。對他們而言,「社群媒體是預設選項」(this is the default),是他們花費最多時間的地方。他們透過社群媒體獲取新聞的可能性是直接訪問新聞網站/App 的「大約三倍」(about three times more likely)。這使得新聞品牌「與年輕一代建立直接聯繫變得更加困難」(direct connection with news Brands is much harder with that younger generation)。
  5. 新聞獲取方式的地域差異:
    • 北歐模式:在芬蘭、挪威、丹麥甚至英國等北歐國家,許多用戶仍然「偏好直接訪問」(preference is still to go directly)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
    • 全球南方及亞洲模式:在許多全球南方國家和亞洲國家,用戶「更傾向於透過社群媒體」(much more likely to go via social)獲取新聞,例如泰國。
    • 亞洲聚合平台的強勢地位:特別是在亞洲一些市場,存在著非常強大的「本地聚合平台」(local aggregators)。例如,日本的 Yahoo News 、韓國的 Naver 、台灣的 Yahoo 以及印度各種移動聚合器。在這些地區,大多數人是透過這些聚合平台或搜尋門戶來獲取新聞的。這同樣「使得許多媒體公司更難建立真正的直接聯繫和相應的商業模式」(makes it much harder for many of the media companies to really build direct connections and businesses off the back of it)。
  6. 對新聞出版商的直接衝擊:「發表與推薦」模式的式微:
    • 傳統依賴模式失效:過去,新聞媒體高度依賴社群平台和搜尋引擎帶來的流量,即「發表與推薦」模式(post and refer model)。用戶在平台上看到新聞標題或摘要,點擊連結跳轉到新聞媒體的網站。
    • 流量減少:隨著平台策略的轉變,這種模式正在「嚴重削弱」(severely diminished)。人們「點擊外部連結的可能性降低了」(people are less likely to click a link out)。
    • 平台內部競爭:各大平台之間相互競爭,都試圖「將流量保留在平台內部」(keep the traffic within those platforms)。
    • 出版商面臨挑戰:這一切對於依賴外部引流的新聞出版商而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really challenging for Publishers),無論是在獲取流量、建立品牌認知還是實現廣告收入方面。

總結來說,「平台環境的劇變」意味著新聞的生產、分發和消費方式正在經歷一次根本性的重塑。 Facebook 等傳統社群巨頭在新聞領域影響力的下降,影音平台的迅猛崛起,以及平台策略的調整,共同導致了用戶新聞獲取習慣的轉變——更依賴社群和影音,年輕一代與新聞品牌的直接聯繫減弱,以及在部分亞洲地區聚合平台的持續強勢。這一切都對新聞出版商的流量策略、用戶互動方式及商業模式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迫使它們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平台生態中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