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21 Exchange Rate Regimes

根據提供的資料(YouTube 影片描述及部分逐字稿),本講座「匯率制度 (Exchange Rate Regimes)」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並進行詳盡解釋:

  1. 匯率制度的定義與類型:
    講座開頭即定義匯率制度是一個國家的貨幣當局管理其貨幣在外匯市場價值的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和浮動匯率制度 (Flexible/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前者是指中央銀行試圖將本國貨幣匯率固定在特定目標(通常是盯住另一國貨幣或一籃子貨幣),後者則是指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需自由決定。講座強調,現實中存在許多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混合式」(Hybrid) 制度,純粹的完全浮動或完全固定制度相對較少見。

  2. 浮動匯率制度下的政策效力:
    講座回顧了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Mundell-Fleming model),這是一個將開放經濟納入考量的 IS-LM 模型版本。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經濟體保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

    • 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 (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 會使 IS 曲線向右移動,增加總需求和產出。雖然在開放經濟下,部分需求會轉向進口,使得財政政策乘數較封閉經濟小,但它仍然是有效的工具。
    • 貨幣政策: 擴張性貨幣政策 (例如降低利率) 會使 LM 曲線向右移動。在開放經濟下,降低國內利率會導致資本外流,根據非拋補利率平價 (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UIP) 條件,這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本國貨幣貶值使得國內商品相對外國商品變得更便宜,進而刺激淨出口 (Net Export) 增加,進一步推升總需求和產出。因此,講座指出,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因為匯率貶值的「額外助益」(extra kick) 而變得非常強大,甚至比財政政策更具擴張性(其他條件相同時)。
  3. 固定匯率制度的含義與成本:
    當一個國家選擇固定匯率制度,並假設這種固定是可信賴的 (credible) 且存在資本自由流動 (free capital mobility) 時,這帶來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含義:該國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

    • 非拋補利率平價 (UIP) 的約束: 在可信賴的固定匯率制度下,預期未來匯率等於當前固定匯率,因此預期匯率變動為零。根據 UIP 條件 (國內利率 = 外國利率 + 預期匯率變動),這要求國內利率必須等於盯住國的外國利率。如果國內利率高於外國利率,且匯率固定,套利者會大量將資金轉移至國內賺取更高利差,導致貨幣面臨升值壓力;如果國內利率低於外國利率,則會大量外流,面臨貶值壓力。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干預,最終導致國內利率被迫跟隨外國利率。
    • 政策效力: 在固定匯率下,中央銀行無法自由調整利率來應對國內經濟狀況(如衰退)。貨幣政策工具失靈。此時,財政政策成為應對國內經濟衝擊的主要工具。
    • 應對國內衰退的困境: 講座以具體例子說明,如果一個固定匯率國家面臨國內獨特的衰退(而非全球性衰退),但盯住國的貨幣政策是為了應對其自身的經濟狀況而設定的,那麼該國將無法使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這是固定匯率制度的一個重要成本。香港盯住美元即為一例,香港的利率政策基本上跟隨美國。
  4. 固定匯率制度的脆弱性:投機性攻擊 (Speculative Attacks):
    固定匯率制度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面臨市場的投機性攻擊,尤其是當市場懷疑該國是否有能力維持固定匯率時。

    • 機制: 當市場預期本國貨幣未來會貶值(即預期匯率下降)時,根據 UIP 條件,即使當前匯率是固定的,為了維持國內外債券的無差異,國內利率必須大幅上升。如果中央銀行不希望利率大幅上升(這通常會導致國內經濟衰退),或者其外匯儲備不足以在市場上大量拋售外匯(買入本國貨幣)來捍衛匯率,投機者會大量拋售本國貨幣,對固定匯率施加巨大的貶值壓力。
    • 捍衛固定匯率的代價: 為了抵抗投機性攻擊,中央銀行必須「捍衛盯住」(defending the peg) 。主要手段包括:a) 大幅提高國內利率:這會吸引資本流入,抵消貶值壓力,但如前所述,會導致國內經濟陷入衰退;b) 動用外匯儲備買入本國貨幣:這需要大量儲備,儲備不足則不可信。講座以阿根廷和土耳其的頻繁匯率危機以及歐洲匯率機制 (ERM) 在德國統一後的危機為例,說明即使是較大的經濟體,捍衛固定匯率也可能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如高利率導致的衰退),甚至最終被迫放棄盯住。
  5. 浮動匯率制度的缺點:過度波動 (Excessive Volatility):
    儘管保有政策獨立性,但浮動匯率制度也有其問題。講座指出,浮動匯率往往會比經濟基本面應有的變化幅度更劇烈地波動。

    • 原因: 匯率(特別是名目匯率)的決定受到未來預期的強烈影響。根據 UIP 條件的迭代,當前匯率 E_t 受到未來所有預期的國內外利率路徑以及遙遠未來的預期匯率 E_{t+k}^e 的影響。市場參與者對未來事件(如戰爭、政策變化等)的想像和情緒會反映在這些預期中,導致當前匯率出現巨大且往往難以預測的波動。俄羅斯盧布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的劇烈波動即為一例。
    • 問題: 過度的匯率波動使得國際交易(貿易和投資)的價格信號不穩定,增加了不確定性和規劃的難度。金融投資也因為匯率風險而變得複雜。這種「人為的」或「行為驅動的」波動是浮動匯率的主要缺點。
  6. 選擇匯率制度的權衡與考量:
    最終,選擇哪種匯率制度是一個複雜的權衡過程,涉及成本與效益的比較。

    • 傾向固定匯率的理由:
      • 減少波動: 避免浮動匯率帶來的過度波動,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國際貿易與金融穩定。這是歐元區成立的重要動機之一,歐盟國家間高度融合,頻繁跨境交易,固定匯率(共同貨幣)帶來便利。
      • 獲得信譽 (Credibility): 對於缺乏貨幣政策信譽、經常面臨高通膨的國家(如講座提到的阿根廷),盯住一個有信譽的貨幣(如美元)是希望藉此「繼承」對方的信譽,約束自身的貨幣發行,以穩定通膨。這是許多國家嘗試貨幣局制度 (Currency Board) 或盯住策略的原因,儘管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持續捍衛盯住。
      • 經濟結構因素: 如果一個國家與其盯住國的經濟衝擊高度相似(如地理鄰近、產業結構類似),或者國內市場具有高度彈性(工資和價格容易調整),或者擁有強大的財政能力來應對國內衰退(不需要貨幣政策),那麼固定匯率的成本(失去貨幣政策獨立性)相對較低,而減少波動的收益可能更具吸引力。香港的情況(強大財政能力、靈活市場)部分解釋了其維持盯住美元的可行性。
    • 傾向浮動匯率的理由: 保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來應對國內經濟衝擊。這是其最主要的優勢。

總結來說,講座的核心論點在於剖析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這兩種主要制度的內在運作邏輯、各自的政策效力、面對衝擊時的表現以及潛在的風險與優勢。浮動匯率賦予貨幣政策強大的力量但伴隨波動性,而固定匯率犧牲了貨幣政策獨立性並面臨投機攻擊風險,但能帶來匯率穩定性並可能藉此輸入信譽。現實中的選擇往往是在這些權衡之間尋找適合自身經濟結構與目標的平衡點,這也解釋了為何存在多樣化的混合式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