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提供的麻省理工學院(MIT)14.02 個體經濟學(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春季 2023 課程第 10 講(測驗一複習)的影片描述和逐字稿,以下是提煉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內容使用繁體中文並力求超過一千字。
這場由 Ricardo J. Caballero 教授主講的第 10 講,主要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測驗一而對前期課程內容進行的回顧。教授系統性地梳理了測驗涵蓋的幾個核心巨觀經濟學主題,從基礎定義到關鍵模型,旨在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其主要論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面向:
論點一:巨觀經濟活動的衡量與定義
教授首先回顧了巨觀經濟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何衡量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出。他強調,與衡量單一企業的產出不同,衡量整體經濟活動(國民生產毛額 GDP)需要特殊的方法來避免重複計算中間產品。
-
核心概念:GDP 的三種衡量方法
教授通過一個只有鋼鐵公司和汽車公司的簡單例子,說明了計算 GDP 的三種等效方法,它們都能得出正確的總產出數字,並且不受經濟體內組織結構變化(例如公司合併)的影響。這三種方法是:- 最終商品法 (Final Goods Approach): 僅計算最終商品的價值。在例子中,鋼鐵是中間產品(賣給汽車公司作為生產投入),汽車是最終產品(賣給消費者)。因此,GDP 等於汽車的價值(200 美元),忽略鋼鐵的價值(100 美元),因為鋼鐵的價值已經包含在汽車的最終售價中。這個方法的邏輯在於,最終商品的價值包含了所有生產階段的附加價值。
- 附加價值法 (Value-Added Approach): 計算經濟體內每個生產階段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總和。附加價值等於企業的銷售收入減去其購買的中間投入品的成本。在例子中,鋼鐵公司的附加價值是其銷售額 100 美元(假設沒有中間投入),汽車公司的附加價值是其銷售額 200 美元減去購買鋼鐵的成本 100 美元,即 100 美元。將兩者的附加價值相加 (100 + 100),總附加價值為 200 美元,與最終商品法結果相同。
- 收入法 (Income Approach): 將經濟體中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這些收入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工資)和資本所有者收入(利潤)。在例子中,鋼鐵公司支付工資 80 美元,利潤 20 美元(總計 100 美元);汽車公司支付工資 70 美元,利潤 30 美元(總計 100 美元)。將所有收入相加 (80 + 70 + 20 + 30),總收入為 200 美元,再次與前兩種方法結果一致。
這三種方法得出相同結果,是因為在一個經濟體中,總產出的價值最終會以收入的形式分配給參與生產的要素。教授強調理解這三種方法的等效性及其不受企業組織結構影響的特性非常重要。
-
核心概念:名目 GDP 與實質 GDP
教授區分了名目 GDP 和實質 GDP 。名目 GDP 是以當前市場價格衡量的總產出,反映了產出數量和價格水平的變化。實質 GDP 則是選擇一個固定年份的價格(基期價格)來衡量總產出,只反映了產出數量的變化,剔除了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使得我們可以比較不同年份的經濟體規模,並了解經濟體是否真正成長(產出變多了),而不僅僅是價格上漲導致的名目價值增加。通過簡單的單一商品(汽車)例子,教授說明瞭如何使用基期價格計算實質 GDP,並指出在只有一種商品的情況下,選擇哪個年份作為基期不會影響實質 GDP 的成長率。然而,對於多種商品的情況,由於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隨時間變化,基期的選擇會影響實質 GDP 的衡量結果和成長率。 -
其他重要巨觀指標: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教授簡要提及了其他幾個重要的巨觀經濟指標,包括失業率(失業人數佔勞動力的比例,強調不是佔總人口)和通貨膨脹率(價格水平的變化率)。他提到有不同的價格指數來衡量通貨膨脹,如 GDP 平減指數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論點二:商品市場的均衡與乘數效應
接下來,教授深入探討了構成 IS-LM 模型基礎的商品市場。他首先簡化經濟體為封閉經濟(無進出口),並定義了總需求 (Z) 的組成部分:消費 (C) 、投資 (I) 和政府支出 (G) 。
-
核心概念:總需求與行為方程
為了構建模型,需要對這些組成部分做出行為假設。在最基礎的模型中,投資 (I) 和政府支出 (G) 被假設為外生變數(不受模型內部其他變數影響)。稅收 (T) 也被假設為外生。核心的行為方程是消費函數:消費 (C) 取決於可支配收入 (Yd),且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常使用線性函數表示:C = c₀ + c₁(Yd),其中 c₀ 是自主性消費(即使收入為零也會發生的消費),c₁ 是邊際消費傾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單位,消費增加的比例,0 < c₁ < 1)。可支配收入定義為總收入(或總產出 Y)減去稅收 (T),即 Yd = Y – T 。 -
核心概念:商品市場均衡與產出決定
教授強調,在短期的固定價格環境下,產出 (Y) 是由總需求 (Z) 決定的。因此,商品市場的均衡條件是總產出等於總需求 (Y = Z) 。將行為方程代入均衡條件,可以解出均衡產出 (Y) 的表達式。這個解的關鍵在於出現了一個「乘數」項:1 / (1 – c₁) 。 -
核心概念:乘數效應 (Multiplier Effect)
均衡產出公式顯示,外生支出(如自主性消費 c₀、投資 I 、政府支出 G,或受稅收影響的外生部分)的變化會導致均衡產出發生更大的變化,這就是乘數效應。例如,政府支出 G 增加一單位,會直接導致總需求增加一單位。這一單位的需求轉化為產出,形成了勞動者的收入。這些收入的一部分(c₁ 比例)會被用於消費,導致總需求進一步增加 c₁ 單位。這額外的需求又轉化為收入,收入中又有 c₁ 比例用於消費,如此循環下去。最終,產出的總增加量是初始變化的 1 / (1 – c₁) 倍。乘數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 c₁;c₁ 越大(人們越傾向於將額外收入用於消費),乘數就越大。教授提醒學生務必理解如何推導均衡產出以及乘數的來源和作用機制。 -
核心概念:IS 曲線的基礎(商品市場均衡的圖形表示)
教授利用總需求函數 (Z) 和 45 度線(表示 Y=Z)的交點來圖示商品市場的均衡。總需求曲線的斜率是 c₁(因為 Z = c₀ + I + G + c₁(Y-T),斜率是 c₁),小於 45 度線的斜率 (1) 。均衡點對應的產出就是均衡產出。任何導致總需求曲線移動的外生因素(如 c₀、 I 、 G 、 T 的變化)都會導致均衡點沿著 45 度線移動,從而改變均衡產出。這種移動就是乘數效應的圖形表現:總需求曲線的垂直移動(初始衝擊)會導致水平方向上更大的均衡產出變化。 -
核心概念:儲蓄-投資均衡 (Saving-Investment Equilibrium)
教授展示了商品市場均衡的另一種等效表達方式:總儲蓄等於投資 (S = I) 。總儲蓄包括私人儲蓄 (Sp = Yd – C = Y – T – C) 和政府儲蓄 (Sg = T – G) 。因此,均衡條件 Y=Z 可以推導出 Sp + Sg = I 。這提供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商品市場均衡的視角。 -
核心概念:儲蓄的矛盾 (Paradox of Saving)
基於儲蓄-投資均衡,教授介紹了「儲蓄的矛盾」。如果人們決定增加儲蓄(例如,自主性消費 c₀ 下降,導致在給定收入下儲蓄更多),在投資 I 外生固定的情況下,為了恢復儲蓄等於投資的均衡,總產出 (Y) 必須下降。這是因為儲蓄是產出(收入)的函數,只有產出下降才能使總儲蓄回落到與固定投資相等的水平。這看似反直覺:個體增加儲蓄似乎是好事,但在這個簡單短期模型中,集體增加儲蓄導致總需求下降,反而引發經濟衰退(產出下降)。這可以用總需求框架解釋:c₀ 下降導致總需求曲線下移,通過乘數效應導致產出大幅下降。這個概念強調了短期需求端衝擊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論點三:金融市場的均衡與貨幣政策
接著,教授轉向金融市場,並對其進行了簡化處理,只考慮貨幣和債券兩種資產。
-
核心概念:貨幣需求 (Money Demand)
貨幣需求 (Md) 函數被描述為取決於名目 GDP (PY) 和利率 (i) 。名目 GDP 越高,人們進行交易所需的貨幣越多,因此貨幣需求與名目 GDP 正相關。利率越高,持有貨幣(不生息)的機會成本越高(因為可以將錢存入銀行或購買債券獲得利息),因此貨幣需求與利率負相關。這種負相關關係是貨幣需求曲線在利率-貨幣量空間中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 -
核心概念:貨幣供給 (Money Supply) 與利率決定
貨幣供給 (Ms) 被假設為由中央銀行外生決定。金融市場的均衡條件是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 (Md = Ms) 。在傳統的圖形表示中,垂直的貨幣供給曲線與向右下方傾斜的貨幣需求曲線相交,決定了均衡利率。然而,教授指出在現代中央銀行操作中,中央銀行通常是設定一個目標利率,然後根據市場的貨幣需求來提供相應的貨幣供給,以維持該目標利率。因此,在後面的 IS-LM 模型中,LM 曲線通常被表示為一條水平線,表示中央銀行固定了利率水平。 -
核心概念:公開市場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 與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擴張性貨幣政策(旨在降低利率、刺激經濟)涉及中央銀行向私人部門購買債券。當央行購買債券時,它向市場注入貨幣,增加了貨幣供給(或者在固定利率模式下,提供了市場維持低利率所需的貨幣),從而降低了利率。反之,緊縮性貨幣政策(旨在提高利率、抑制經濟)涉及央行出售債券,從市場回籠貨幣,減少貨幣供給,從而提高利率。 -
核心概念:債券價格與利率的關係
教授解釋了債券價格與利率之間的反向關係。對於一種承諾未來支付固定金額(面值)的債券,其當前的市場價格越低,投資該債券的收益率(即利率)就越高。反之,債券價格越高,利率就越低。因此,當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大量債券時,會推高債券的市場價格,這反過來會導致利率下降。這提供了一個直觀理解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利率的機制。
論點四:IS-LM 模型及其政策分析
IS-LM 模型是將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聯繫起來的短期均衡模型。它是測驗的核心內容。
-
核心概念:IS 曲線的推導
IS 曲線表示在給定利率水平下,商品市場達到均衡(Y=Z)時的產出水平的組合。在 IS 曲線的推導中,關鍵在於引入了投資 (I) 不再是外生變數,而是同時取決於產出 (Y) 和利率 (i):I = I(Y, i) 。投資隨產出增加而增加(高產出通常意味著高利潤預期和更多投資機會),隨利率增加而減少(高利率使得借貸成本增加,抑制投資)。將新的投資函數代入 Y=Z 均衡條件並解出 Y,可以看到均衡產出是利率 (i) 的函數。由於投資隨利率下降而增加,導致總需求增加,進而通過乘數效應使產出增加,因此 IS 曲線在利率-產出平面上向右下方傾斜。 -
核心概念:IS 曲線的移動
除了利率變化導致沿著 IS 曲線移動外,任何影響總需求的 外生 因素變化(如 c₀、 G 、 T 的變化,或不受利率影響的投資部分的變化)都會導致 IS 曲線整體移動。例如,政府支出 G 增加會直接增加總需求,在任何給定利率下,均衡產出都會更高,因此 IS 曲線向右移動。稅收 T 增加會減少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費,減少總需求,IS 曲線向左移動。教授還特別舉例說明瞭「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G 和 T 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金額)對 IS 曲線的影響,強調即使 G 和 T 同樣變化,由於稅收對總需求的影響是通過邊際消費傾向 c₁ 過濾的 (c₁ * ΔT),而政府支出是直接影響總需求 (ΔG),如果 ΔG = ΔT,總需求的初始衝擊將是 ΔG – c₁ΔT = (1-c₁)ΔG,這仍然是一個非零的衝擊,會導致 IS 曲線移動。 -
核心概念:LM 曲線的表示
如前所述,在這個簡化的 IS-LM 模型中,LM 曲線被表示為一條水平線,位於中央銀行設定的目標利率水平 i₀ 處。這表示中央銀行承諾以 i₀ 的利率提供市場所需的任何貨幣供給。 -
核心概念:IS-LM 均衡與政策分析
IS 曲線與 LM 曲線的交點代表了同時滿足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均衡的利率和產出水平。在這個設定下,LM 曲線的位置(即目標利率 i₀)決定了經濟體運行的利率水平。在這個利率水平下,IS 曲線確定了均衡產出。- 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 G 或減少 T)會使 IS 曲線向右移動。在利率由央行固定的情況下,這會導致均衡產出增加。
- 貨幣政策: 擴張性貨幣政策(央行降低目標利率)會使 LM 曲線向下移動。在既定的 IS 曲線下,這會導致沿著 IS 曲線向下移動,均衡產出增加。這是因為低利率刺激投資,增加了總需求,進而通過乘數效應提高了產出。教授強調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機制是通過影響投資的借貸成本。
- 政策組合 (Policy Mix):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結合使用。例如,在經濟衰退時期,可以同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IS 右移)和擴張性貨幣政策(LM 下移/降低利率),這通常會對產出產生強烈的擴張效應。教授提到 COVID 期間和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都使用了大規模的政策組合。他還提到,有時財政調整(如削減赤字,減少 G 或增加 T,導致 IS 左移)可能導致衰退,此時可以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LM 下移)來抵消其對產出的負面影響,維持產出水平。學生應理解不同政策組合如何影響利率和產出,以及如何通過一個政策來抵消另一個政策對產出的影響。
-
核心概念:零利率下限 (Zero Lower Bound, ZLB)
貨幣政策可能面臨的一個重要限制是零利率下限。名目利率不能降到零以下太多(人們可以選擇持有現金,現金的名目報酬率是零)。當中央銀行已經將名目利率降至接近或等於零時,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降低利率)就失效了。此時,LM 曲線在零利率水平變成水平,無法再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往往變得更為重要和有效。教授指出,過去 20 年左右的時間裡,許多經濟體都經歷了零利率下限。
論點五:IS-LM 模型的擴展(考慮通膨預期與信用利差)
教授認識到基礎 IS-LM 模型的一些局限性,特別是假設價格固定和只有一個統一的利率。他引入了兩個擴展要素,使其更貼近現實。
-
核心概念:實質利率與名目利率 (Real vs. Nominal Interest Rates)
對於企業進行投資決策而言,真正的成本是實質利率,而不是名目利率。實質利率 (r) 大約等於名目利率 (i) 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 (π^e),即 r ≈ i – π^e 。如果存在通貨膨脹,企業借款後可以用較不值錢的貨幣償還,因此名目利率相同時,預期通貨膨脹越高,實質借貸成本越低。 -
核心概念:信用利差 (Credit Spreads)
企業借款的利率通常高於政府借款的利率,因為企業存在違約風險。這種企業借款利率與無風險利率(如政府債券利率,通常與央行控制的名目利率掛鉤)之間的差異稱為信用利差 (x) 。因此,企業面臨的實際借貸成本是實質利率 加上 信用利差,即 i – π^e + x 。 -
核心概念:擴展 IS 曲線
在擴展模型中,投資不再僅僅取決於名目利率,而是取決於企業的實際借貸成本 (i – π^e + x) 。因此,IS 曲線現在反映的是在給定 企業借貸成本 水平下,商品市場達到均衡時的產出水平組合。由於央行直接控制的是名目利率 (i),而企業借貸成本受到 π^e 和 x 的影響,這兩個新參數的變化也會導致 IS 曲線移動。- 預期通貨膨脹 (π^e) 上升:對於給定的名目利率 i 和信用利差 x,預期通貨膨脹上升會降低實質借貸成本 (i – π^e + x) 。這會刺激投資,增加總需求,導致 IS 曲線向右移動。
- 信用利差 (x) 上升:對於給定的名目利率 i 和預期通貨膨脹 π^e,信用利差上升會提高實質借貸成本 (i – π^e + x) 。這會抑制投資,減少總需求,導致 IS 曲線向左移動。
-
核心概念:擴展模型下的貨幣政策局限
擴展模型揭示了貨幣政策的一些挑戰。中央銀行可以直接設定名目利率 (i),但無法直接控制預期通貨膨脹 (π^e) 或信用利差 (x) 。這意味著即使央行將名目利率 i 維持在較低水平,如果信用利差 x 大幅上升(例如在金融危機期間),或者預期通貨膨脹 π^e 大幅下降(例如在通縮預期下),企業的實際借貸成本 (i – π^e + x) 可能仍然很高,甚至更高,導致投資萎縮,經濟衰退。央行可能需要通過非傳統工具(如量化寬鬆)來嘗試影響信用利差,或者降低名目利率的空間受到零利率下限的限制,使其無法完全抵消不利衝擊(如信用利差飆升)對企業借貸成本和總需求的影響。教授用當前的美國經濟狀況為例,說明當市場情緒樂觀導致信用利差縮小時,聯準會可能需要升息來抵消其擴張效應,以控制通膨。
論點六:勞動市場與自然失業率
最後,教授簡要介紹了勞動市場,為後續中長期模型打下基礎。雖然這部分在本次測驗中佔比可能不如 IS-LM 高,但也是重要內容。
-
核心概念:工資設定 (Wage Setting, WS)
工資設定關係描述了勞動者(或工會)和企業之間如何協商或決定名目工資 (W) 。名目工資 W 取決於預期價格水平 (Pe) 、失業率 (u) 和其他影響勞動者議價能力的制度性因素 (z) 。名目工資與預期價格水平正相關(如果預期物價更高,工人會要求更高的名目工資以維持實質購買力);與失業率負相關(失業率越高,勞動力市場越寬鬆,勞動者議價能力越弱,工資越低);與制度性因素 z 正相關(z 可能代表失業救濟金水平、工會力量等,這些因素增強勞動者議價能力,推高工資)。將這個關係寫成實質工資形式:W/Pe = F(u, z) 。 -
核心概念:價格設定 (Price Setting, PS)
價格設定關係描述了企業如何決定其產品價格。在一個簡單模型中,假設生產函數為 Y=N(產出等於僱傭人數,每增加一個工人產出增加一單位,即邊際勞動生產率為 1),則僱傭一個額外工人的成本就是工資 W 。企業在工資基礎上加上一個加成比例 (m) 來設定價格:P = (1+m)W 。這個關係可以重寫為企業願意支付的實質工資水平:W/P = 1 / (1+m) 。企業設定的價格加成 m 越高(市場競爭越弱),企業願意支付的實質工資就越低。 -
核心概念:自然失業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業率 (un) 被定義為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失業率,特別是指當實際價格水平 (P) 等於預期價格水平 (Pe) 時的失業率。當 P=Pe 時,工資設定關係變為 W/P = F(un, z) 。此時,勞動者預期的實質工資等於實際的實質工資。將工資設定關係 (W/P = F(un, z)) 與價格設定關係 (W/P = 1/(1+m)) 結合,可以得到決定自然失業率的方程:F(un, z) = 1 / (1+m) 。自然失業率是使勞動者要求的實質工資與企業願意支付的實質工資相等的失業率水平。 -
核心概念:影響自然失業率的因素
自然失業率並非一個固定不變或「自然」的數值,它取決於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 z: 如果 z 上升(例如失業救濟提高、工會力量增強),工資設定曲線會上移(在任何失業率下要求更高的實質工資)。為了讓勞動者願意接受由價格設定決定的實質工資 (1/(1+m)),失業率必須上升,削弱勞動者的議價能力,直到他們要求的實質工資回落到 1/(1+m) 。因此,z 上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 un 上升。
- 加成比例 m: 如果 m 上升(例如市場競爭減弱),價格設定決定的實質工資 (1/(1+m)) 會下降。在給定 z 的情況下,為了讓勞動者願意接受這個更低的實質工資,失業率必須上升,直到他們的議價能力足夠弱,願意接受這個更低的水平。因此,m 上升也會導致自然失業率 un 上升。
教授強調,歐洲許多國家的高失業率與其強大的勞動保護制度 (高 z) 有關,而市場結構(影響 m)也會對自然失業率產生影響。自然失業率反映的是勞動市場結構性因素下的均衡狀態,不一定代表理想狀態。
總結
整場講座通過回顧上述六個核心論點,為學生構建了一個理解短期巨觀經濟波動和政策分析的框架。從基本的經濟衡量、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單獨均衡分析,到將兩者結合的 IS-LM 模型及其應用,再到考慮現實因素(通膨預期、信用利差)的擴展模型,最後觸及決定中期失業水平的勞動市場結構。教授特別強調了 IS-LM 模型在分析財政和貨幣政策影響中的重要性,以及理解乘數效應、利率傳導機制和政策局限性(如零利率下限和信用利差影響)的關鍵性。這些知識是理解短期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本次測驗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