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 14.02 總體經濟學入門課程的第一講,由 Ricardo J. Caballero 教授主講,其主要論點和內容可詳盡解釋如下:
論點一:總體經濟學的定義、性質與其與個體經濟學的區別
- 定義與範疇: 講座一開始就明確指出,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研究「整個經濟體」的行為。這與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形成鮮明對比。個體經濟學關注的是經濟中的微觀單元,例如單一的家庭、企業或產業。而總體經濟學關注的是宏觀層面的總體變數,例如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如美國、中國),而不是特定的商品價格(個體經濟學關注的),而是「通貨膨脹」(所有物價的整體變動率);關注的是「失業率」(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狀況),而不是個別工人是否失業;關注的是「匯率」(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而不是不同國家個別商品的相對價格。
- 與個體經濟學的區別及複雜性: 教授強調,總體經濟學並非簡單地將無數個個體經濟學單元的研究結果加總。儘管一個經濟體由個體組成,但整體經濟的運作方式與其組成部分的加總不同。這類似於物理學中研究大型物體與研究微觀粒子需要不同的方法。經濟系統中的互動、相互關聯和均衡狀態使得整個經濟體變得極其複雜。
- 宏觀經濟學的「藝術」與簡化: 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要在總體經濟學中完整地建立基於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的模型將非常困難。因此,總體經濟學需要採用「捷徑」(shortcuts)和技巧來捕捉問題的本質。教授稱總體經濟學帶有「藝術」的成分,它不是一門純粹的科學,儘管使用科學工具。本課程的目標是透過非常簡單的模型來傳達重要的總體經濟關係的精髓,避免複雜的數學計算。
論點二:當前重要的總體經濟現象及其相互關聯
講座利用當前的經濟數據和新聞作為範例,闡述了幾個核心的總體經濟變數及其之間的複雜關係:
- 勞動力市場狀況(失業率與薪資增長): 教授展示了美國失業率的歷史數據,特別是突顯了經濟衰退時期(如大衰退和新冠疫情初期)失業率會顯著上升的特徵。然而,目前美國的失業率處於歷史低點,遠低於正常水平。與低失業率緊密相關的是薪資增長。數據顯示,近期薪資增長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特定行業。
- 通貨膨脹問題: 教授首先展示了薪資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高度相關性。他指出,美國經濟的正常通貨膨脹目標約為 2%,這是中央銀行普遍設定的目標。然而,目前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非常高(約 6.5% 至 8%),這是自 1980 年代以來未曾見過的水平。儘管近期通貨膨脹率已從峰值回落並正在下降,但仍遠高於目標水平。
- 勞動力市場與通貨膨脹的聯繫: 教授指出,當前的低失業率和高薪資增長是導致高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經濟過熱,勞動力市場極度緊俏時(如目前),企業為了招募和留住工人需要大幅提高薪資。薪資成本的上升隨後可能轉嫁到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從而推高整體通貨膨脹。
- 全球普遍現象: 這種「低失業率 -> 高薪資增長 -> 高通膨」的現象並非美國獨有,而是新冠疫情後全球許多經濟體共同面臨的問題,儘管各地可能有額外的特定因素(如歐洲的能源價格上漲)。在疫情前,全球大多數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都在 2% 或以下,而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高於 2% 。
- 中央銀行的應對工具(利率)及其影響: 教授介紹了中央銀行用來對抗通貨膨脹的主要工具是調整「利率」。提高利率會使貸款變得更昂貴,從而抑制消費和企業投資,達到為經濟「降溫」的目的。數據顯示,美國中央銀行在新冠疫情初期為刺激經濟將利率降至接近零,但在通貨膨脹顯著上升後,開始快速大幅提高利率。
- 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教授強調貨幣政策(特別是利率)對金融市場(如股票市場)有著巨大影響。他展示了美股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疫情初期的暴跌,隨後因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而出現巨大反彈,甚至超過疫情前的水平。近期股票市場的下跌(去年下跌 20% 或更多)則可以完全用利率的快速上升來解釋。當利率上升,未來收益的現值下降,資產價值因此縮水。金融市場非常關注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策。
論點三:總體經濟事件的即時性、複雜性和全球互聯性
講座利用最新的事件進一步說明總體經濟的特性:
- 市場對數據的反應及其背後邏輯: 教授以近期(講座前一週五)美國非農就業數據的發布為例。儘管新增就業人數遠超預期(對勞動市場而言是好消息),但股票市場卻應聲下跌。教授解釋了其背後邏輯:市場參與者預期,如此強勁的就業數據意味著經濟仍在過熱,中央銀行將不得不繼續甚至更大幅度地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而更高的利率對資產價值不利,因此市場提前反應,導致股價下跌。這體現了金融市場的「前瞻性」(forward-looking)以及市場對中央銀行政策預期的重要性。
- 儘管數據向好,衰退風險仍存: 教授指出,儘管目前美國勞動力市場表現強勁,但專業預測人士預計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高(中位數預測為 65%)。其原因正是中央銀行為了對抗通貨膨脹而持續升息的行動,這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break something)。這說明了總體經濟政策的權衡取捨(trade-off)和不確定性。
- 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 教授提到,與許多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由於嚴格的清零政策,經濟在過去一年顯著放緩。隨著政策改變,中國經濟預計將出現強勁反彈。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復甦將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將利好拉丁美洲等大宗商品生產國的經濟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動力也可能對其他正在努力抑制通貨膨脹的國家帶來挑戰,因為它可能增加全球總需求,進一步推高物價。
論點四:本課程的實際學習目標
- 提升解讀真實經濟資訊的能力: 教授明確指出,本課程的目標不是讓你立即成為總體經濟研究人員,而是讓你能夠閱讀和理解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這樣的文件,以及《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財經媒體的報導。
- 具備批判性思維: 希望學生不僅能讀懂,還能批判性地思考,甚至能夠發現報導中的潛在錯誤。
- 學會使用簡單模型分析問題: 課程將提供簡單的總體經濟模型作為分析工具,幫助學生理解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並能在閱讀報導時進行側邊的簡單分析。
綜上所述,本講座作為總體經濟學的入門,核心論點在於介紹總體經濟學的宏觀視角、與個體經濟學的根本區別及分析上的複雜性。透過大量當前真實世界的經濟數據和事件(通貨膨脹、失業、利率、股市波動、中國經濟等)作為生動範例,闡述了這些宏觀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央銀行的政策作用及其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並突顯了總體經濟現象的全球性和即時性。最終,講座明確了課程的實際應用目標,即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當前經濟形勢、解讀財經資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