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 20 Uncertainty

好的,根據您提供的麻省理工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關於「不確定性」的演講內容,以下是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這場演講的核心主題是如何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進行決策,以及這種不確定性如何影響經濟行為與市場功能。教授強調,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決策都涉及不確定性,例如為考試做準備、決定是否攜帶雨傘、購買房屋或保險等,因此建立一個能夠解釋不確定性決策的模型至關重要。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論點展開:

  1. 區分預期價值與預期效用,並引入預期效用理論作為分析不確定性決策的工具:
    在傳統的經濟學分析中,決策往往被簡化為計算不同選項的「預期價值」(Expected Value),即各個結果的貨幣價值乘以其發生的機率的總和。然而,教授通過一個簡單的拋硬幣賭局例子(人頭贏 125 美元,反面輸 100 美元)表明,儘管這個賭局的預期價值為正(0.5 * $125 + 0.5 * -$100 = $12.5),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接受這個「多於公平」(more than fair) 的賭注。這說明人們在決策時考慮的並非僅僅是貨幣的預期價值,而是這些貨幣所帶來的「效用」(Utility) 。因此,需要引入「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來分析決策。預期效用理論認為,個人在不確定性下的決策目標是最大化其「預期效用」,其計算方式為各個結果的效用乘以其發生的機率的總和。

  2. 個體的風險偏好源於其效用函數的形狀,特別是邊際效用遞減導致風險規避:
    預期效用理論的核心在於個體的效用函數。教授指出,人們不願意接受上述正預期價值賭注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具有「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 的特徵。風險規避意味著個體對損失的痛苦程度超過了同等金額收益帶來的快樂程度。這在數學上表現為效用函數是「凹向」(concave) 的,或者說,個體對消費/財富具有「邊際效用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Consumption) 。這是一個在消費者理論中已經確立的基本假設。當效用函數是凹向時,每一次額外消費帶來的效用增量會隨著總消費量的增加而減少。這自然導致了風險規避:一筆金額的損失(將財富從較高水平移至較低水平)帶來的效用減少會大於同等金額的收益(將財富從較高水平移至更高水平)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對於具有凹向效用函數(邊際效用遞減)的風險規避者來說,一個具有不確定結果的賭注,即使其預期貨幣價值為正,其預期效用也可能低於維持現狀(確定性)的效用。教授通過圖形(Figure 20-1)和具體函數例子(如 U(C) = √C)展示了這一點,計算表明接受賭注的預期效用低於初始財富的效用。這解釋了為什麼風險規避者不願接受公平賭注。

  3. 風險偏好可以分為三類:風險規避、風險中立和風險愛好,其區別在於效用函數的形狀:
    除了普遍存在的風險規避外,教授也提到了其他兩種風險偏好:

    • 風險中立 (Risk Neutrality): 個體的效用函數是「線性」(linear) 的(例如 U(C) = aC)。在這種情況下,邊際效用是恆定的。個體只關心預期貨幣價值,會接受任何預期價值為零或為正的賭注。他們對風險本身無感。
    • 風險愛好 (Risk Loving): 個體的效用函數是「凸向」(convex) 的(例如 U(C) = C² / k)。這意味著個體對消費/財富具有邊際效用遞增。每一額外消費帶來的效用增量會隨著總消費量的增加而增加。風險愛好者從承擔風險中獲得額外效用,甚至願意接受預期貨幣價值為負的「不公平」(unfair) 賭注,甚至願意付錢去參與不公平的賭注。教授指出,雖然這不是對普遍人群的合理描述,但可以解釋某些特定的風險行為。

    演講還強調,風險厭惡的程度並非絕對,而是相對於個體的財富水平和賭注的規模。對於一個風險規避者來說,相對於其總財富而言「小型」的賭注,其效用函數在相關區間內近似於線性,因此個體對小型賭注更傾向於風險中立,更可能只根據預期價值做決策。而對於「大型」的賭注,效用函數的凹向特性更為顯著,風險規避傾向也更強烈。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可能拒絕一個大額的正預期價值賭注,但會接受一個按比例縮小的小額正預期價值賭注。

  4. 將風險偏好理論應用於解釋保險和樂透等現實經濟現象:

    • 保險 (Insurance): 保險市場規模龐大,解釋了風險規避的現實意義。風險規避的個體願意支付高於其預期損失金額的「風險溢價」(Risk Premium) 來購買保險。這是因為保險將不確定的、潛在的大額損失(如因事故產生的醫療費用)轉化為確定的、較小的保費支出,從而顯著降低了預期效用中的風險敞口。教授通過一個年收入 40,000 美元、有 1% 機率發生 30,000 美元醫療費用的例子,計算出一個具有 √C 效用函數的個體願意支付高達 399 美元的保費,遠高於 300 美元的預期損失。這額外的 99 美元就是風險溢價,體現了個體為規避風險而付出的價值。
    • 樂透 (Lottery): 樂透是一個預期貨幣價值極低(遠低於投入金額)的「不公平」賭注,但卻非常流行。這似乎與普遍的風險規避相矛盾。教授討論了幾種可能的解釋:
      • 純粹的風險愛好:雖然普遍如此不太可能,但部分個體可能如此。然而,這一理論無法解釋人們同時購買保險(風險規避行為)和玩樂透的現象,也無法解釋大部分樂透銷售額來自小額即時彩票而非巨額獎金的現象。
      • 弗里德曼-薩維奇偏好 (Friedman-Savage preferences):個體在低財富水平區間風險規避(解釋買保險),在高財富水平區間風險愛好(解釋追逐巨額獎金)。但這仍無法解釋小額彩票的普及。
      • 娛樂價值 (Entertainment Value):人們購買樂透是為了獲得過程中的刺激、夢想或娛樂效用,這本身就構成了效用的一部分,即使預期貨幣損失為負。
      • 資訊不足或錯誤判斷 (Uninformed or Mistakes):人們可能不理解樂透是極不划算的賭注,或者計算失誤。
        教授強調,究竟是「娛樂」還是「錯誤」是更主要的原因,對於政府是否應該支持或限制樂透銷售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5. 引入資訊不對稱概念,並解釋其如何導致市場失靈,特別是在保險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
    除了個體的風險偏好外,演講引入了另一種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重要問題——「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這指的是市場交易的一方掌握的資訊比另一方更多。教授指出,資訊不對稱本身就可能導致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即儘管交易能帶來潛在的福利增長,市場卻無法實現這些交易。

    • 檸檬市場問題 (The Lemons Problem): 教授引用 George Akerlof 的經典例子(舊車市場)來說明這一點。在沒有充分資訊的情況下(例如沒有 Carfax),賣家知道自己的車是「好車」還是「檸檬車」(品質差的車),但買家無法區分。買家會根據市場上所有舊車的平均品質來出價。這個平均價格可能低於「好車」賣家願意接受的價格。結果是,「好車」被驅逐出市場,市場上充斥著「檸檬車」,最終導致市場萎縮甚至消失,使得潛在的福利增長(如好車賣給更看重它的人)無法實現。這是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資訊的情況。
    • 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 在保險市場中,資訊不對稱通常反過來:購買保險的人(潛在的被保險人)比保險公司更清楚自己的風險水平(例如,一個人是否從事高危活動或有潛在健康問題)。這導致了「逆向選擇」問題。如果保險公司無法區分高風險和低風險客戶,它會根據平均風險來設定保費。對於低風險者來說,這個保費可能高於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於是他們選擇不購買保險。結果,市場上只剩下高風險的客戶,保險公司會因此虧損,進而提高保費或退出市場。這最終導致低風險甚至中等風險的人無法以「公平」的價格獲得保險,市場提供了「不足量」(underinsurance) 的保險。這是一種市場失靈,使得風險規避的個體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風險保護。
  6. 市場失靈(特別是資訊不對稱引起的)為政府干預提供了依據:
    演講最後指出,由資訊不對稱等因素導致的市場失靈,特別是在保險這樣對風險規避個體至關重要的市場中,是政府介入並提供公共保險或通過政策(如強制參保、補貼等)來規範市場的主要原因。如果市場本身能夠有效運行並滿足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政府就不需要大規模介入。但市場失靈的存在,使得政府在解決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透過強制性的全民健康保險等機制來克服逆向選擇問題,確保更多人獲得所需的風險保護。

總而言之,這場演講從個體的風險偏好(由效用函數決定)和資訊不對稱這兩個核心角度,深入剖析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解釋了保險和樂透等現像背後的經濟原理,並點出了由資訊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如何為政府干預提供理論基礎。不確定性是經濟學分析中一個不可或缺且能解釋廣泛現象的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