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提供的資料,這段麻省理工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第 17 講的核心主題是如何在不同時間點進行決策,並強調了將未來價值轉換為當前可比價值的重要性。以下是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這段講座的核心在於探討個人和企業在時間維度上的決策制定過程。延續了前一講關於要素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討論,講者 Jonathan Gruber 教授指出,理解資本市場中利率的角色,以及資本供給(儲蓄)和需求(投資)的動機後,我們需要將這些洞見應用於現實世界中跨時間的選擇。核心觀念是,當收益或成本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們相加,因為金錢具有時間價值。
主要論點一:理解金錢的時間價值及其核心概念——現值(Present Value)。
講座開宗明義地指出,金錢具有時間價值,即「未來的一元錢不如現在的一元錢值錢」。其根本原因在於機會成本:如果你現在擁有一元錢,你可以將其存入銀行或進行投資,從而賺取利息。因此,延遲收到金錢意味著你錯失了賺取利息的機會。由於這種時間價值,將不同時間點的金額直接相加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你不能簡單地將一磅黃金、一磅蘋果和一磅奶油相加得到三磅「東西」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濟學和金融學中引入了「現值」的概念。
現值的基本思想是將所有未來會發生的金錢流(收入或支出)都折算成今天的價值。計算現值的公式是將未來的金額除以 (1 + 利率) 的 t 次方,其中 t 是從現在到未來金錢發生時的時間期數。例如,如果利率是 10%,一年後的一百美元,其現值約為 90.9 美元(100 / 1.1),因為你今天只需要存入 90.9 美元,一年後按照 10% 的利率就能得到 100 美元。兩年後的一百美元,其現值會更低,約為 82.6 美元(100 / 1.1^2)。這實際上是一組權重,允許我們將不同時間點的貨幣價值統一轉換到今天進行比較。講座通過一個借款例子(今天借 30 元,未來三年每年還 10 元)說明,雖然未來總共還了 30 元,但在 10% 利率下,這三年償還金額的總現值只有 24.87 元,因此今天借 30 元是虧本的交易。
對於一系列連續的未來支付流,其總現值是每一期支付現值的加總。如果支付流是固定的並且無限期持續,存在一個方便的捷徑公式:永續年金的現值等於每期支付金額除以利率(PV = f / i)。雖然現實中沒有無限期的支付,但當期數非常大時,這個公式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近似。
反過來,將現在的金錢推算到未來的價值稱為「終值」(Future Value)。講座強調了複利(compounding)的巨大威力。如果你現在存入一筆錢並讓它積累利息,未來的總金額不僅包括本金和其賺取的利息,還包括利息本身再賺取的利息。隨著時間拉長,利滾利的部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講座用一個生動的退休儲蓄例子(從 22 歲開始存 15 年 vs. 從 37 歲開始存 33 年)表明,儘管後者總共存了更多年(33 vs. 15),但因為開始得晚,最終累計的退休金只有前者的一半左右。這強烈說明了趁早開始儲蓄的重要性,因為早期的儲蓄有更長的時間享受複利效應。此外,講座還提到美國的 401(k) 等退休計畫的稅務優惠和雇主匹配,進一步增加了提早儲蓄的吸引力,因為這相當於獲得額外收益並延遲繳稅(未來繳納的稅款的現值較低)。知名棒球運動員 Bobby Bonilla 選擇延遲領取大部分薪水並計入利息,最終在未來獲得遠超原始金額的總支付,也是利用了複利的力量。
主要論點二:考慮通貨膨脹,使用實質利率進行跨時間決策。
上述現值和終值的計算中使用的利率通常是名目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它沒有考慮到價格隨時間上漲的因素,即通貨膨脹(inflation)。現實中,未來的一元錢不僅因為機會成本而價值較低,還因為通貨膨脹而購買力下降。我們關心的是未來的金錢能買到多少東西(購買力),而不是其名目金額。
通貨膨脹通常通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來衡量。 CPI 衡量的是一個固定商品和服務籃子隨時間的成本變化。講座簡要介紹了 CPI 的計算方法(定義一個典型消費籃子,追蹤其價格),並展示了 CPI 的趨勢圖,指出其在不同時期的漲幅不同(例如 1970 年代較高,近期趨緩)。講座也提到了 CPI 衡量中的挑戰,特別是如何處理商品品質提升或創新(例如電腦性能顯著提升但價格下降)的問題,這可能導致 CPI 高估了真實的生活成本增長。
由於存在通貨膨脹,真正影響購買力的利率並非名目利率,而是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實質利率約等於名目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正是實質利率決定了你在儲蓄或投資後,未來的購買力會增加多少。講座通過一個只關心購買 Skittles 糖果的例子說明:即使名目利率是 10%,如果 Skittles 的價格也上漲了 10%,一年後你的金錢雖然增加了 10%,但能買到的 Skittles 數量並未增加,實質購買力並未提升(實質利率接近零)。在實際決策中,由於未來通貨膨脹率未知,我們通常會考慮預期通貨膨脹率。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且重要的課題,甚至影響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主要論點三:將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 NPV)原則應用於個人和企業的投資決策。
既然我們有了將未來金錢價值折算到今天的工具(使用實質利率計算現值),就可以將其應用於各種跨時間的決策。基本原則是:在面臨涉及未來成本和收益的多個選項時,選擇淨現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對於個人而言,比較不同工作合同的支付方式就是一個例子。合同 A 是今天支付一筆錢,合同 B 是今天支付一部分,未來支付更多。不能簡單比較總金額,而應該計算兩個合同所有支付流的總現值,選擇現值更高的那個。講座展示,在不同利率下,哪個合同更具吸引力可能會改變:利率越高,未來支付的現值越低,人們越傾向於選擇今天就拿到錢的合同。這是因為高利率下,今天拿到錢自己投資的機會成本更高。 Max Scherzer 的延遲支付合同以及大額彩票宣傳的金額遠高於其一次性領取或分期支付的現值,都是這種原則的應用。
對於企業而言,投資決策(如購買新機器、建設新廠房)本質上也是一種跨時間的選擇:今天投入大量的資本(成本發生在現在),以期在未來獲得更高的收益。企業使用「淨現值」(NPV)來評估投資專案。 NPV 是一個投資專案所有預期未來收益的現值總和減去所有預期未來成本的現值總和(通常初始成本發生在現在,故為負)。公式表示為 NPV = ∑ (R_t – C_t) / (1 + r)^t,其中 R_t 是第 t 期的預期收入,C_t 是第 t 期的預期成本,r 是實質利率。
一個典型的投資專案在早期(例如購買機器時)的淨現金流是負的(成本),而在後期(例如機器投入使用產生收益時)的淨現金流是正的(收益)。企業投資的基本決策規則是:如果專案的 NPV 大於零,則值得投資;如果小於零,則不值得投資。這原理很簡單:如果 NPV 大於零,意味著將錢投入這個專案比將錢存入銀行(以實質利率計算收益)更有利可圖。講座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投入 100 元,一年後收益 150 元)說明,雖然名目上看淨賺 50 元,但在 10% 利率下,一年後 150 元的現值約為 136.36 元,減去今天的 100 元成本,NPV 為 36.36 元,值得投資。但如果利率足夠高,未來收益的現值會大幅下降,可能導致 NPV 變成負數,從而使投資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實質利率越高,企業的投資意願越低,這也呼應了宏觀經濟學中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利率來影響投資和經濟活動的原理。
主要論點四:將跨時間決策原則應用於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
最後,講座將 NPV 原則應用於個人對自身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投資決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學)。這也是一個經典的跨時間決策:
- 成本: 大學教育的主要成本發生在早期。這包括直接的學費支出,以及更重要的機會成本——如果在讀大學期間去工作本可以賺取的薪水。這些成本發生在大學就讀的幾年內。
- 收益: 大學教育的主要收益發生在後期。大學畢業生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通常比高中畢業生賺取更高的薪水。這個收益是一個持續很多年直到退休的現金流。
決定是否上大學的過程,就是計算上大學與不上大學這兩條不同人生路徑下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現值差異。換句話說,計算上大學這個「投資專案」的 NPV 。早期是負的現金流(成本),後期是正的現金流(收益)。講座用圖表說明了這種成本和收益的時間分佈。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大學畢業生收入顯著高於高中畢業生,但上大學的 NPV 仍然會受到利率的影響。講座提供了一個例子,在不同的實質利率下計算上大學的 NPV 。結果顯示,在較低的實質利率下,上大學的 NPV 是正且較大的,非常值得;但隨著實質利率的提高,未來較高的收入折算到今天的現值會越來越少,使得上大學的 NPV 下降。在某個臨界利率(例子中約為 8%)之上,上大學甚至可能在財務上不如高中畢業直接工作更有利。
這解釋了為什麼政府會通過提供學生貸款(特別是低利率或補貼利率的貸款)來鼓勵人們接受高等教育。因為 subsidized student loans 有效地降低了個人面臨的借款或儲蓄的實質利率,從而提高了大學教育這個人力資本投資專案的 NPV,使其在財務上更具吸引力。
總而言之,這段講座通過引出現值、終值和實質利率的概念,提供了一套通用的分析框架,用於評估所有涉及不同時間點的成本和收益的決策。無論是個人的儲蓄、投資、消費延遲,還是企業的資本投入,甚至是人力資本的培養,其核心都在於理解金錢的時間價值、考慮通貨膨脹對購買力的影響,並將未來的金錢流正確地折算為今天的現值,以便在可比的基礎上做出理性的選擇,即選擇淨現值最高的選項。機會成本,體現為實質利率,是貫穿所有這些決策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