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提供的資料,主要論點圍繞著柏拉圖在《斐多》(Phaedo)中為證明靈魂不朽提出的幾個論證,特別是詳細探討和評析了「單純性論證」(Argument from Simplicity)。講者(教授)首先回顧並批評了之前課程中提到的兩個論證:「回收論證」(Recycling Argument)和「回憶論證」(Recollection Argument),指出它們未能充分證明靈魂在死亡後依然存在,繼而引入並深入分析了「單純性論證」,並探討了其面臨的質疑與反駁。
以下是主要論點的詳細解釋:
-
對「回收論證」和「回憶論證」的不足之處的討論:
講者首先快速回顧了前兩次課程中討論過的論證。- 回收論證: 認為事物由部分構成,分解後會回到這些部分,因此死亡(身體分解)後,作為構成部分的靈魂會繼續存在。
- 回憶論證: 認為我們對完美形式(如完美的正義、圓形)的認識,不可能來自不完美的經驗世界,而必須是靈魂在與身體結合之前,曾經直接接觸過這些形式。這證明靈魂存在於出生之前。
講者對這兩個論證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即使承認我們對形式的認識是先天的,這並不一定來自對形式的「回憶」,也可能是不完美的感官經驗「觸發」了我們對形式的第一次認識。更重要的是,即使接受回憶論證證明了靈魂在出生前存在,將其與回收論證結合(靈魂作為出生前的部分,會在死亡後繼續存在)也無法確保靈魂的「不朽」。教授以汽車引擎為例:引擎是汽車製造前的部分,汽車損壞後引擎可能仍然存在一段時間,但这並不意味著引擎是「不朽」的,它最终也會分解。因此,要證明靈魂不朽,需要證明靈魂本身是「不可摧毀」的。
-
「單純性論證」的提出與闡釋:
這是本講的重點。柏拉圖(透過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個新的論證:事物要被摧毀,必須有「部分」,也就是說,可以被「拆解」。如果某物是「單純的」(沒有部分),它就不能被拆解,因此是不可摧毀的。論證的邏輯鏈條大致如下(教授的重構):- 只有複合的事物才能被摧毀。
- 只有變化中的事物是複合的。
- 不可見的事物不變化。
- 所以,不可見的事物不能被摧毀。
- 靈魂是不可見的。
- 所以,靈魂不能被摧毀(即不朽)。
蘇格拉底通過考察物質世界中可見、變化的事物(如紙張、身體)與形式世界中不可見、不變化的事物(如數字「三」、完美的圓形)的性質,試圖建立上述原理。可見、變化的事物有部分,可以被摧毀;不可見、不變化的形式沒有部分,是單純的,不可摧毀。靈魂與形式類似,是不可見的,似乎也不變化(至少在某些方面),因此應該是單純的,不可摧毀的。
-
來自席比斯和辛彌亞的反駁:
對「單純性論證」提出了重要的挑戰。- 席比斯的反駁: 蘇格拉底在提出結論時,似乎猶豫地說靈魂是「不可摧毀的,或者近乎不可摧毀的」(indestructible or nearly so)。席比斯抓住這一點,指出即使靈魂「近乎不可摧毀」,這也不足以證明永生。他用外套與主人的類比:主人可能比任何一件外套都長壽,但主人最終還是會死亡,並非不朽。靈魂可能比任何一個身體都長壽,甚至經歷多次轉世,但如果它只是「近乎」不朽,最終也可能磨損或分解,這無法保證永恆的存在。教授指出,奇怪的是蘇格拉底似乎沒有正面回應這個重要的質疑,儘管根據他提出的前提,結論應該是「完全」不可摧毀。
- 辛彌亞的反駁(和諧類比): 辛彌亞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反例來挑戰「不可見的事物不能被摧毀」這個關鍵前提。他提出「和諧」(harmony)的概念。樂器(如豎琴)產生的和諧是不可見的,但當樂器被摧毀時,和諧也就隨之消失了。和諧是不可見的,但卻是可以被摧毀的。辛彌亞甚至提到有些人認為心靈就像身體的和諧,這隱含著一種物理主義或依賴論的觀點:心靈依賴於身體,身體被摧毀,心靈也隨之消失。因此,和諧這個例子表明,「不可見」並不等同於「不可摧毀」。靈魂雖然不可見,但可能就像和諧一樣,是可被摧毀的。
-
教授對辛彌亞反駁及「不可見性」概念的深入分析:
教授認為辛彌亞的反駁非常深刻。他批評了蘇格拉底對辛彌亞的回應方式——蘇格拉底花費時間批評「心靈像和諧」這個類比本身是否恰當,而不是直接反駁「和諧是不可見且可摧毀」這個作為反例的核心論點。教授強調,即使心靈不像和諧,只要「和諧」本身確實是「不可見且可摧毀」的,辛彌亞的反例就成立,足以推翻「不可見者不可摧毀」的前提。
為了替蘇格拉底尋找可能的辯護,教授分析了「不可見」(invisible)一詞可能的三種含義:- 不能被看見(Cannot be seen): 和諧是不可見的(不能用眼睛看),且可摧毀。在此定義下,和諧確實是「不可見者不可摧毀」的反例。
- 不能被任何感官感知(Cannot be observed by any sense): 和諧可以用耳朵「聽到」,因此它在這個意義上是「可見/可感知」的。如果蘇格拉底的「不可見」是指「不能被任何感官感知」,那麼和諧就不是反例。教授認為柏拉圖在對話中的描述傾向於這種更廣泛的「感官不可知」的意義。然而,教授引入了一個現代反例:無線電波(radio waves)。無線電波不能被任何感官感知,但可以被摧毀。因此,即使採用這個定義,「不可見者不可摧毀」的前提似乎仍然是錯的。
- 完全無法被偵測(Cannot be detected at all): 形式(如數字三)似乎符合這個最強的定義。它們既不能被感官感知,也不能通過其他方式被「偵測」到它們的在場。如果「不可見者」是指「完全無法被偵測者」,那麼可能只有這樣的東西是不可摧毀的。無線電波可以被收音機「偵測」到其效果,所以無線電波不是這個意義上的「不可見者」,也就不是反例。但問題來了:靈魂是否在這個意義上是「不可見/無法偵測」的?教授認為不是。靈魂通過對身體的影響而被「偵測」到,就像無線電波通過對收音機的影響而被偵測一樣。我們通過朋友的身體活動、言談來感知到他心靈/靈魂的存在。因此,如果「不可見」意味著「完全無法偵測」,那麼靈魂本身就不是不可見的。
-
結論:對「單純性論證」的整體評價:
教授總結認為,「單純性論證」雖然有趣且難以一開始就找出破綻,但最終是失敗的。其關鍵前提「不可見者不能被摧毀」在經過仔細檢視和考慮反例(如無線電波)後,站不住腳。或者,如果我們將「不可見」定義得足夠強(如「完全無法偵測」)以排除這些反例,那麼靈魂在這個定義下就不再是「不可見的」,因此論證就無法得出靈魂不可摧毀的結論。
總之,這段資料的主要論點是:柏拉圖在《斐多》中的早期論證(回收、回憶)未能令人信服地證明靈魂在死亡後存在。其更重要的「單純性論證」依賴於「不可見者不可摧毀」這一前提,並認為靈魂因其不可見性而是單純且不可摧毀的。然而,這一論證面臨兩大挑戰:其一,即使靈魂近乎不朽,也非真正不朽;其二,存在反例(如和諧,以及教授提出的無線電波)表明不可見者也可能是可摧毀的。對「不可見性」概念的不同詮釋也無法完全拯救這個論證,因為要麼前提被反例推翻,要麼靈魂本身不符合作為前提所需的「不可見」條件。教授最終認為,「單純性論證」未能成功證明靈魂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