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Suicide Part I The Rationality Of Suicide

這段 YouTube 影片「哲學 176:死亡 – 第 24 講:自殺,第一部分:自殺的理性性」的主要論點圍繞著對自殺進行哲學性的探討,特別是區分「自殺的理性性」與「自殺的道德性」,並深入分析在何種情況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被視為一個「理性」的決定。以下將這些主要論點進行詳盡的解釋:

  1. 區分「自殺的理性性」與「自殺的道德性」:

    • 這是影片最核心的起始點。教授 Shelly Kagan 強調,在討論自殺這個充滿負面文化觀感(蔑視、恐懼、厭惡)的敏感議題時,首先必須釐清兩個獨立的問題:
      • 在何種情況下,自殺是理性的?(When, if ever, would suicide be the rational thing to do?)
      • 在何種情況下,自殺是道德上可允許的?(When, if ever, would suicide be a morally legitimate or acceptable thing to do?)
    • 教授認為這兩個問題雖然都涉及「應該」或「不應該」的評價判斷,但通常是基於不同的評價標準。
    • 為了證明這兩者可以分離,教授舉了兩個例子:
      • 逃漏稅: 根據機率和潛在罰款,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逃漏稅可能是一個「理性」的決定(不太可能被抓,抓到罰款也不重)。但即使如此,大多數人仍認為逃漏稅是「不道德」的。這是一個「理性但不道德」的例子。
      • 選擇大學: 在錄取了頂尖大學和普通大學後,選擇普通大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理性」的決定,因為放棄了更好的機會,但從道德角度看,選擇哪所大學並沒有特定的道德義務或道德要求。這是一個「不理性但非不道德」(或道德無涉)的例子。
    • 透過這些例子,教授確立了分析框架:先專注於自殺的理性性,暫時擱置其道德性問題。
  2. 探討自殺理性性的兩層次問題:

    • 在分析自殺是否「理性」時,教授進一步區分了兩個緊密相關但獨立的問題:
      • 問題一:一個人是否可能「死了會比活著更好」? (Could it be the case that your life is going so badly that you’d be better off dead?) 也就是說,從客觀評價來看,一個生命是否可能達到比「不存在」更糟糕的狀態?
      • 問題二:即使一個人真的「死了會比活著更好」,他是否有足夠的理由去「相信」這一判斷,並據此做出結束生命的決定? (Could it ever be rational for you to trust your judgment that this is one of those cases…?) 這牽涉到決策時的判斷能力和對自身判斷的信任程度。
    • 教授表示,除非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否則自殺不太可能是理性的。本次課程主要集中於問題一。
  3. 反駁「雙狀態要求」(Two-State Requirement) 論證:

    • 在討論「死了會比活著更好」是否可能時,存在一種邏輯上的反對意見,即「雙狀態要求」論證。該論證認為,要比較某個狀態(活著)是否比另一個狀態(死了)「更好」或「更糟」,必須能夠指涉和比較這兩個狀態。然而,死亡(假設為不存在)並非一個「狀態」或「境況」,因為狀態和境況預設了主體的存在。既然死亡不是一個可以被比較的狀態,那麼聲稱「死了會比活著更好」在邏輯上就是無意義的。
    • 教授強力反駁了這一點。他認為如果接受「雙狀態要求」,就會得出一個極度違反直覺的結論:即使你挽救了一個生命充滿幸福快樂的人,讓他的生命得以延續,你也無法說你「幫了他一個忙」或他因此「變得更好」,因為他的另一種可能性是「不存在」(非狀態),無法與現在存在的狀態進行比較。這顯然是荒謬的。
    • 教授主張,這表明「雙狀態要求」本身就是錯誤的評價方式。當我們說「死了會比活著更好」或「活著會比死了更好」時,我們比較的不是「死亡的狀態」與「活著的狀態」,而是兩種可能的生命軌跡或結果:一種是生命繼續下去(可能充滿好或壞的內容),另一種是生命在此終止(沒有未來的內容)。
    • 重點在於 「避免」未來的壞事(如果生命繼續下去會很糟糕)或 「失去」未來的益處(如果生命繼續下去會很美好)。如果一個生命繼續下去將充滿痛苦和不幸,那麼終止這個生命就是「更好」,因為它避免了這些痛苦。反之,如果生命繼續下去將充滿快樂和成就,那麼終止生命就是「更糟」,因為它失去了這些益處。這種比較是針對可能出現的生命內容進行的,而非針對「不存在的狀態」。因此,「死了會比活著更好」的判斷在邏輯上是站得住腳的。
  4. 何時一個生命可能「比不存在更糟」:

    • 一旦排除了「雙狀態要求」的邏輯障礙,下一個問題是:在現實中,一個生命是否真的可能達到比不存在更糟的地步?教授認為這取決於你接受何種「幸福或安康理論」(Theory of Well-being)——即是什麼使一個生命有價值或無價值。
    • 教授簡要提到了幾種理論及其對這個問題的影響:
      • 享樂主義 (Hedonism): 將生命價值視為快樂總量減去痛苦總量的餘額。如果痛苦遠大於快樂,導致總和為負,那麼生命就是「不值得活的」,延續這樣的生命只會增加負值,因此死亡會更好。
      • 客觀清單理論 (Objective List Theories): 將生命價值視為實現一系列客觀善(如知識、成就、友誼)與遭受一系列客觀惡(如痛苦、失敗)的總和。如果客觀惡的總量遠大於客觀善,生命可能變得不值得繼續。
      • 容器理論 (Container Theories): 討論生命本身是否具有價值。
        • 中性容器理論 (Neutral Container): 生命本身無所謂好壞,其價值完全取決於其中的內容(快樂、痛苦、成就等)。在這種觀點下,如果內容極度負面,生命當然可能比不存在更糟。
        • 有價值容器理論 (Valuable Container – Modest): 生命本身帶有一定的正面內在價值,但這種價值是有限的,如果內容的負面程度足夠高,仍有可能壓過生命本身的價值,使總體平衡為負。
        • 奇妙容器理論 (Fantastic Container): 生命本身的價值極高且無限,無論內容多麼糟糕,生命總體價值始終為正。如果接受此理論,那麼永遠不可能存在「死了會比活著更好」的情況。
    • 教授認為,大多數處於中間立場的人(傾向於中性或溫和有價值容器理論),會認為一個生命是否比不存在更糟是一個經驗性問題,取決於生命的具體內容和狀況。
    • 他提供了一些例子,說明在某些情況下,生命內容的負面程度可能極高,使得生命比不存在更糟:
      • 晚期絕症患者: 遭受劇烈、持續且無法緩解的痛苦,喪失做任何有價值事情的能力,生活品質極差。
      • 患有嚴重先天疾病的嬰兒: 終日承受痛苦,且缺乏認知發展的可能性。
    • 在這些情況下,根據合理的安康理論,生命的內容可能負面到足以讓人說「他們死了會比活著更好」。
  5. 圖解分析在不同生命軌跡下自殺的理性時機:

    • 教授使用圖形(時間為 X 軸,生活品質好壞為 Y 軸,0 線代表「比不存在更好」與「比不存在更糟」的分界線)來分析在假設生命品質可客觀衡量的情況下,自殺何時可能是理性的。
    • 情況一:生命線始終在 0 線之上。 即使生命品質有所下降,但從未跌破 0 線。在這種情況下,自殺永遠不是理性的,因為剩餘的生命即使不如從前,仍然是值得活的。
    • 情況二:生命線跌破 0 線。 假設生命線在某個時刻後跌入負區(比不存在更糟)。
      • 在跌破 0 線之前自殺: 這是不理性的,因為你放棄了一段仍然值得活的生命(儘管它可能正在走下坡路)。這是「過早」的自殺。
      • 在生命線精確跌破 0 線的時刻自殺: 如果有完全的控制能力,這將是自殺最理性的時機。
      • 無法在精確時刻自殺,且未來會喪失行動能力: 假設你知道生命終將跌破 0 線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到達那個糟糕時期後,你將無法自行結束生命(例如因癱瘓或認知衰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能力尚存時自殺(即使生命線仍在 0 線之上),可能是理性選擇。這是因為你的選擇不是「現在結束」vs「未來精確時刻結束」,而是「現在結束並放棄之後的生命」vs「不結束並被迫經歷未來漫長且比不存在更糟的階段」。如果未來的負面經歷足夠糟糕,其總量超過了提早結束生命所放棄的剩餘正面價值,那麼提早自殺以避免未來的巨大痛苦可能是理性的。這解釋了為何在無法獲得安樂死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考慮在疾病惡化到特定程度之前結束生命。
    • 情況三:生命線短暫跌落但仍維持在 0 線之上,隨後回升。 例如青少年因失戀、考試失敗等經歷的低潮。即使這段時間感覺糟糕,生命品質遠低於期望,但如果客觀評價(依據某種安康理論)顯示生命仍未差到比不存在更糟,且未來有回升的可能性,那麼在低潮期自殺是不理性的。教授特別提到,許多青少年的自殺源於將「生命不如預期」或「生命不如他人」誤判為「生命不值得活」。
  6. 未來的考量(判斷的理性性):

    • 教授簡要提及了第二個問題(判斷的理性性),即處於極度痛苦或絕望中的人是否能做出清晰、可靠的判斷,相信自己真的「死了會比活著更好」。他承認這是一個重要的挑戰,並預告將在後續課程中討論,但本次課主要聚焦於是否存在那種客觀上「比不存在更糟」的生命狀態。

總結來說,這段影片的核心論點是,要理解自殺,必須先將其與道德問題分離,並從「理性」的角度審視。一個理性自殺的判斷首先要求存在一種可能的情況,即一個人的生命客觀上變成了比「不存在」更糟糕的狀態(這取決於我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且排除了雙狀態要求的邏輯障礙)。其次,即使存在這種可能性,自殺的理性與否還取決於生命軌跡的具體走向以及個人在生命變糟到不值得活之後是否仍有控制自己生命的能力。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例如,生命不可逆轉地走向極度痛苦且未來會喪失行動能力),提前結束生命以避免未來的巨大痛苦,從理性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選擇。然而,對於生命線仍在 0 線之上,僅是暫時低潮的情況,自殺則是不理性的。教授最後強調,根據他的分析,對於大多數聽眾而言,自殺在當前階段可能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