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ard Marks Andrew Marks Something Of Value

好的,根據提供的資料(YouTube 影片的元數據、描述及文字稿),以下是該內容的主要論點及詳盡解釋:

這段 Acquired Podcast 節目邀請了傳奇價值投資者 Howard Marks 與其兒子 Andrew Marks 進行對談,核心主題圍繞他們共同撰寫的備受歡迎的備忘錄《價值的東西》(Something of Value)。該備忘錄的核心論點,以及父子倆在節目中延伸討論的相關議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

  1. 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並非完全對立,而是同一硬幣的兩面: 這是《價值的東西》備忘錄最核心、也最令人「震驚」(當時而言)的論點。傳統觀念常將價值投資(尋找被低估的資產,強調當前價值和安全邊際)與成長投資(投資於預期未來快速增長的企業,即使當前估值較高)視為截然相反的策略。然而,Howard 和 Andrew 強調,所有投資標的的價值最終都來源於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無論是典型的價值股還是成長股,其內在價值都是由其在「從此到永恆」期間所能產生的現金流決定的。對於看似典型的價值股(如過去的報紙、具備護城河但增長緩慢的公司),其現金流可能集中在當下或不久的將來;而對於典型的成長股(如早期的科技公司),其現金流可能主要集中在遙遠的未來。兩者計算價值的方式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未來現金流的「形狀」(shape)不同。因此,優秀的投資者不應僵化地劃分自己是「價值投資者」還是「成長投資者」,而應理解所有投資的價值基礎都是一樣的,並能根據具體標的及其未來前景來進行判斷。節目中以 Amazon 為例,說明其在早期零售業務看似虧損,但其現金流狀況更好,且公司不斷將現金流或利潤再投資於高回報的領域(如 AWS),這種能持續以高回報率再投資的能力,正是「成長」如何創造「價值」的體現,推翻了早期單純以盈虧表判斷公司價值的觀念。

  2. 市場在不斷演變,投資的「遊戲規則」也在改變: Howard 和 Andrew 都強調了市場效率的提升以及競爭格局的變化對投資策略的影響。 Howard 回憶起他早期投資高收益債券(俗稱垃圾債券)的經歷,當時市場對這類資產存在巨大的「偏見」(prejudice),認為它們「不適合投資」,無論價格多低。這導致市場存在顯著的無效率,只要能進行基本分析(如壽險公司如何通過風險分析、分散和合理定價來應對死亡風險),就能獲得豐厚回報。他也提到了「漂亮五十」時代,市場對「最好」公司的「無價」追捧,最終因價格過高而崩潰。這些都說明了過去市場因資訊不對稱、偏見和缺乏分析深度而存在較大的無效率。 Andrew 則通過撲克遊戲的演變來比喻,隨著線上資訊的普及、分析工具的進步以及大量聰明人的湧入,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效率,過去那種僅憑淺層資訊或簡單模型就能找到「藏在眼皮底下的價值」(hidden in plain sight)的情況越來越少。資訊幾乎是「唾手可得的量化資訊」。在這樣的高度競爭和有效的市場中,要取得超額收益,必須具備「優勢」,這種優勢不再僅僅是獲取資訊的速度,而更多是來自於更高層次的思考、更深入的洞察、以及對未來的定性判斷能力。

  3. 對未來的定性判斷和「第二層思考」至關重要: 在資訊高度透明、量化分析工具普及的今天,單純依賴當前數據或簡單的模型難以獲得競爭優勢。投資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對未來潛力、產業趨勢、競爭格局、管理團隊等因素的「定性判斷」(qualitative judgments about the future)。 Howard 強調了「第二層思考」(second-level thinking)的重要性,即不僅要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更要思考「市場對此有何預期」以及「如果市場預期是錯的,情況將如何發展」。這要求投資者能夠跳脫出市場的共識,進行獨立、更深入的思考。 Andrew 則認為,在早期風險投資領域,這種對未來(十年後公司會是什麼樣子)以及對創辦人(是否是那個「怪咖」、是否具備卓越的判斷力、是否能吸引人才、是否能持續學習和進化)的定性判斷,遠比當前的財務數據更為關鍵。他甚至認為判斷人(尤其是創辦人)的能力是風險投資決策中「絕大多數」的部分。這種判斷能力結合了深厚的行業知識、理性的分析能力(避免情緒化決策)、以及謙遜的態度(承認自己可能犯錯)。

  4. 賣出決策與買入決策同樣重要且更具挑戰性: 儘管關於何時買入的討論很多,但何時賣出卻常被忽略,而賣出是實現投資回報的另一半。 Howard 分享了他早期「獲利了結」的保守傾向,認為「賣出一半總不會全錯」,但這種基於價格變動(漲了怕跌回去,跌了怕再跌)或情緒(避免後悔)的賣出決策往往是錯誤的。他引用查理·蒙格的話強調,一生中好的投資想法可能只有幾個,必須從中榨取最大價值。 Andrew 則從其風險投資經驗出發,指出賣出決策應基於對投資標的深度的理解、最初的投資邏輯以及機會成本。對於能夠「複利」價值(compound value)的卓越公司(如 Amazon 的早期),只要其核心價值驅動因素不變,即使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也不應輕易賣出,因為這種持續高回報率再投資的能力本身就極具價值。將賣出決策重新定義為「決定不買入」(decision to unbuy)或許更有助於理性思考,即在任何時候,都應評估當前持有這項資產是否仍是最佳的資金配置,其未來潛力與當前價格相比是否仍具吸引力。

  5. 投資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和進化的事業,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至關重要: 無論是 Howard 從股票轉向債券,開創了高收益債券和不良債務投資領域,還是 Andrew 選擇進入早期風險投資,他們都強調了找到適合自己個性、技能和興趣的投資領域的重要性。 Howard 謙虛地表示,自己不是樂觀主義者、不是未來學家、也不是財務上的「膽大之人」,因此不適合風險投資。 Andrew 則認為自己更擅長對未來進行長期定性判斷,並享受與創辦人合作的過程,這與風險投資的特點相符。投資者應該「揚長避短」,做那些能讓自己享受並能發揮競爭優勢的事情。同時,儘管要堅持自己的風格,但也不能過於固守舒適區,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學習和適應市場的變化,尤其是在技術和商業模式快速演變的當代。

總體而言,Howard 和 Andrew 通過他們父子間不同投資領域的經驗對比,共同闡述了一個核心思想:成功的投資超越了簡單的價值或成長標籤,要求投資者深入理解標的(無論其類型如何)、具備卓越的判斷力(尤其是對不確定未來的定性判斷)、識別並維持競爭優勢,並在市場不斷演變中保持學習和靈活性。同時,選擇與個人特質相符的道路,並在做熱愛的事情中追求卓越,也是達成長期成功的關鍵。這段對談不僅揭示了《價值的東西》備忘錄的精髓,也提供了一個關於投資哲學、市場演變和個人職業選擇的深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