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一份關於 Acquired Podcast 2023 年終特別節目的詳盡分析,提取並解釋其主要論點,內容將超過一千字。
提供的資料是 Acquired Podcast 2023 年終特別節目的文字記錄。這集節目是主持人 Ben Gilbert 和 David Rosenthal 對 Acquired 節目在 2023 年的年度回顧,並展望 2024 年的計畫。節目中穿插了個人反思、聽眾問答和推薦(Carve Outs)。
根據這份文字記錄,節目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Acquired 節目定位的演變與擴展:從「科技公司」到「偉大公司」。
- 對 2023 年節目顯著增長的觀察與反思,強調品質而非單純的數量增長。
- 訪談策略的重大轉變:從例行的「特別節目」轉向精心策劃的、與深度研究相關的獨特(N=1)訪談。
- 商業模式及主持人職涯的發展:Ben 加入 David 全職投入 Acquired,以及拓展與大型企業的合作,並結合投資活動。
- 從研究偉大公司中獲得的個人與商業啟示,以及將這些啟示應用於 Acquired 自身的經營與生活。
以下針對這些主要論點進行詳盡解釋:
論點一:Acquired 節目定位的演變與擴展:從「科技公司」到「偉大公司」。
這是節目開頭便明確宣示的一項重大改變。 Ben 和 David 決定從節目開場白中移除「科技」(technology)一詞,將 Acquired 的定位從「關於偉大科技公司及其背後故事和經營策略的播客」改為「關於偉大公司及其背後故事和經營策略的播客」。
他們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在 2023 年,他們製作的 14 集節目中,純粹以科技公司為主題的只有少數幾集(如果算上 Lockheed Martin 和 Visa,也只有六集)。大部分引起廣泛關注的劇集,如 LVMH 、 Costco 、 Nike 和 NFL(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都不是典型的科技公司,而是涵蓋了精品奢侈品、零售、運動品牌和體育聯盟等不同領域。
這種轉變並非僅僅為了擴大聽眾群或追求增長,而是源於兩位主持人自身興趣的自然演變。隨著他們對商業歷史和經營策略的探索深入,他們發現「偉大」公司的特質和成功劇本,往往超越了特定行業的界限。他們開始對那些能夠歷經百年、展現出強韌生命力的企業產生濃厚的興趣,無論其創立時的技術背景或資金來源如何。他們希望理解是什麼讓一家公司能夠成為「世紀公司」(century-long company)。
主持人認為,研究像 LVMH 、 Costco 或 Nike 這樣的「耐用型」(durable)企業,對於理解和建立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甚至可能比單純研究科技公司本身更為重要。這些非科技巨頭的成功往往基於深刻的品牌經營、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組織文化等普世的商業原則,這些原則在快速變動的科技領域中同樣適用,甚至更具指導意義。
這種定位的擴展使得 Acquired 得以吸引更廣泛的商業聽眾,不再局限於科技創投圈。從聽眾結構和最受歡迎的劇集來看,這一轉變已成功地將節目推向了一個更大的潛在市場,同時也深化了他們對商業成功本質的理解。他們認為,這種演變是他們自身「迷戀」(obsessions)轉移的自然結果,也是節目增長和影響力擴大的重要原因。
論點二:對 2023 年節目顯著增長的觀察與反思,強調品質而非單純的數量增長。
2023 年對 Acquired 而言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年」(absolutely mind-blowing)。節目聽眾數量從 2022 年底的 25 萬增加到超過 50 萬,實現了又一次翻倍。主持人坦承,在前幾年他們常說節目每年聽眾數翻倍,但也擔心這種增長會終止,並對增長本身是否「本質上是好的」(inherently virtuous)產生疑慮。
經過 2023 年的快速增長,他們對此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們得出結論:單純為了增長而優化(optimize for growth)對 Acquired 是有害的。如果他們只追求增長,可能會被迫做出妥協,例如縮短節目時長(不做 4 小時的節目)、增加發布頻率、或迎合更廣泛但不一定符合節目核心價值觀的聽眾。
然而,他們也意識到,如果增長來自於對特定「利基市場」(niche)的深度滲透——即那些真正對商業歷史、經營策略感興趣並能進行有深度思考的聽眾——這種增長是受歡迎的。他們樂於觸及這個利基市場中的每一個潛在聽眾,無論是 500 萬還是 1000 萬人。他們不感興趣的是為了吸引主流大眾而稀釋內容或改變形式。
YouTube 平台上的部分劇集(特別是 Porsche 那集)流量暴增,導致 YouTube 留言區出現大量與 Acquired Slack 社群氛圍截然不同的評論,這更加印證了他們對不同增長來源的看法。他們意識到,由朋友推薦而來的聽眾品質很高,但由演算法快速推送而來的聽眾則可能參差不齊。這加強了他們對「品質」(quality)的堅守,認為節目品質才是驅動一切的根本動力,也是維護社群氛圍和節目品牌價值的核心。
因此,他們強調 2024 年全職投入後,目標不是做更多集節目,而是做同樣數量甚至更少但品質更好的節目。節目增長應是他們專注於生產高品質、獨特內容的自然結果,而非目的本身。
論點三:訪談策略的重大轉變:從例行的「特別節目」轉向精心策劃的、與深度研究相關的獨特(N=1)訪談。
過去,Acquired 會在常規季度節目之外製作稱為「特別節目」(specials)的內容,這些通常是訪談。然而,主持人發現這些特別節目在數據上表現不如深度研究的「季度節目」,聽眾下載量較低,且訪談內容往往非「獨有」(N=1),受訪者可能在其他地方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們甚至一度決定徹底停止製作訪談。
然而,2023 年他們有機會訪談多位重量級人物,包括 Spotify CEO Daniel Ek 、 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 Nvidia CEO Jensen Huang(黃仁勳),以及 Berkshire Hathaway 的 Charlie Munger(查理·蒙格)。這些訪談的機會讓他們重新思考。他們意識到,有些訪談確實可以是獨特的、有價值的 N=1 內容。
關鍵在於,這些訪談對象與他們深度研究過的公司緊密相關(例如,他們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 Nvidia 和 Berkshire Hathaway)。由於他們已經對這些公司和人物的歷史、業務邏輯、挑戰與成就進行了數百小時的深入研究,他們能夠提出只有 Acquired 才能提出的問題,與訪談對象進行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能進行的深度對話(例如,與黃仁勳從早期的 Riva 128 產品聊起,或與查理·蒙格探討波克夏以外的見解)。
這種深度研究的基礎使得他們的訪談超越了一般的商業訪談,變成了對公司故事主人公的獨家對話,這種獨特性讓訪談本身也成為了有「持久價值」(evergreen value)的內容。查理·蒙格和黃仁勳的訪談成為了節目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劇集之一,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成功。
因此,新的訪談策略是:不再設定固定的訪談「時段」,而是順應「機緣」(serendipity)。只有當有機會進行這種與他們已有深度研究相關、且能產生獨特價值的訪談時,他們才會製作並納入主節目。這種策略確保了訪談的品質和獨特性,也解決了過去為填補時段而製作訪談的結構性問題。至於其他的訪談或節目後續內容,將更多地放在他們的另一個播客 ACQ2 上,ACQ2 將成為更廣泛、更多樣化內容的平台。
論點四:商業模式及主持人職涯的發展:Ben 加入 David 全職投入 Acquired,以及拓展與大型企業的合作,並結合投資活動。
2023 年的另一項「雙重大新聞」是 Ben 決定從風險投資機構 Pioneer Square Labs 轉為 Venture Partner,並與 David 一起全職投入 Acquired 。這是 Acquired 創辦八年來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兩人將全部時間和精力用於發展節目。
全職投入的意義並非是為了加速擴張或增加節目數量,而是為了更專注於提升節目品質、深化研究、並探索與節目核心使命相關的周邊機會。
在商業模式方面,隨著節目聽眾規模擴大並獲得信任,Acquired 開始能夠與更大規模的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過去主要合作對象是新創和成長階段的科技公司,而 2024 年的合作夥伴將拓展到大型企業,例如摩根大通的支付部門和 ServiceNow 。主持人強調,這些合作夥伴關係是基於他們對 Acquired 節目長期以來的認可和信任。與大型企業合作需要更複雜的協調和規劃,但也為 Acquired 提供了更穩定和規模化的收入來源,這與節目作為一個「可信實體」(trusted entity)的發展相符。
此外,全職投入也使得 Ben 和 David 能夠更好地整合他們的投資活動與節目製作。他們計劃共同投資那些他們通過節目深入了解的、市場領先的成長階段科技公司(例如他們已經投資了 Vanta)。這種投資是他們作為 Acquired 主持人所累積的知識、人脈和聲譽的自然延伸,也是一種「原生的」(native)Acquired 式投資方式。他們不是為了投資而做節目,而是利用做節目過程中累積的資源和洞見進行投資。這使得他們的投資組合與節目內容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互相促進的生態系統。
核心原則仍然是「節目最重要」(the show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所有這些商業和投資活動都應服務於提升節目品質和可持續性,而不是分散精力。
論點五:從研究偉大公司中獲得的個人與商業啟示,以及將這些啟示應用於 Acquired 自身的經營與生活。
Acquired 的主持人不斷強調,研究這些偉大公司和企業家不僅是為了製作播客,更是一個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過程。他們從這些公司和個人的故事中汲取了大量的商業和人生智慧,並將其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和 Acquired 的運營。
例如,研究 LVMH 和奢侈品行業讓他們理解了「稀缺性」(scarcity)和「精品化」(boutique)的價值。他們意識到 Acquired 每月只發布一集的高品質深度內容,這種稀缺性並非弱點,反而是節目的核心優勢。他們應該擁抱並強化這種精品模式,而不是試圖擴大產能。這體現在他們對 2024 年的規劃上——追求更高品質而非更多劇集。
他們從不同公司的成功或失敗中學到了多個面向的經驗:
* 商業模式的純粹性與操作槓桿: Costco 的會員制與低利潤模式、 Visa 超高的淨利潤率和操作槓桿,這些案例幫助他們思考不同商業模式的優劣。
* 品牌與價值的建立: LVMH 如何通過歷史、工藝和稀缺性建立超高品牌價值,這對任何建立品牌的企業都具有啟示意義。
* 企業家的特質: 研究像 Phil Knight(Nike)、 Charlie Munger 、 Bernard Arnault(LVMH)、 Jensen Huang 這些傳奇人物,讓他們思考偉大企業家的共同特質,例如專注、毅力、學習能力、以及在特定領域尋找「賺取的秘密」(earned secret)。
* 對抗時間和市場波動的策略: 能夠歷經多個經濟周期和技術變革依然屹立不倒的公司,其經營哲學和應變能力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在個人層面,他們也分享了許多從節目或其他途徑學到的、影響深遠的啟示,例如:
* 專注於可控之事: 引用伏爾泰《老實人》(Candide)的結尾「我們必須耕耘自己的園地」(We must cultivate our own garden),強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專注於自己能夠影響和做到最好的領域(對他們而言就是 Acquired 和家庭)。
* 情商與人際關係: 學會更「在場」(present)、更好地「傾聽」,理解溝通的關鍵在於「感受而非內容」(It’s about the feelings, not the content),以及朋友提出的「只要保持善良」(Just be kind)原則。這些對於建立更深層次的個人和商業關係至關重要。
* 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 心理學書籍(如《金錢心理學》、《快思慢想》)和進行治療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決策偏誤和情緒反應。意識到即使研究再多,也可能犯錯,接受不確定性。
* 學習與成長: 保持對新知的好奇心(如通過 Derek Thompson 的文章理解創新不止於「靈光一閃」)、利用工具提升效率(如 Zojirushi 熱水壺、 June Oven 、 Lightroom 的 AI 降噪)、從非典型來源學習(如 NFL 球評的 YouTube 頻道)。
總的來說,Acquired 節目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學習機器」,主持人不僅在研究外部世界,也在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自身的成長、節目的經營,並與聽眾社群分享這一旅程。他們將自己視為「歷史學家」而非「記者」,專注於對已發生的、有足夠時間沉澱並能看到全貌的故事進行深入研究和回顧,而不是追逐即時、快速變化、難以準確判斷的新聞事件(例如 OpenAI 的董事會風波)。這種定位使他們能夠生產出具有長期價值和深刻洞見的內容。
綜上所述,這份 Acquired 年終特別節目的文字記錄展示了節目在 2023 年所經歷的關鍵轉變和取得的顯著成就。節目從一個專注於科技併購的利基播客,成長為一個涵蓋各行業偉大公司的商業歷史和策略的權威聲音。這種成長並非僥倖,而是源於主持人對品質的堅守、對自身興趣的誠實追尋、對聽眾社群的重視、以及不斷從研究對象身上學習並應用於自身的開放態度。 Ben 全職加入更標誌著節目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將繼續深耕內容,拓展相關商業機會,並與聽眾一起持續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