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講座影片由 Professor Paul Bloom 主講,探討了精神疾病(心理病理學或臨床心理學)這一心理學領域中的重要主題。根據提供的文字記錄,以下是講座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1. 精神疾病的普遍性與個人重要性
講座一開始強調了精神疾病在科學和個人層面上的巨大重要性。 Professor Bloom 指出,心理疾病並非罕見現象,實際上非常普遍。根據統計,很大比例的人(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其一生中會經歷嚴重到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即使個人未曾患病,其親友也可能面臨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問題。這使得理解精神疾病、了解其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最佳的治療方法變得至關重要,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2. 定義精神疾病的挑戰與歷史觀點
講座接著深入探討了如何定義和界定精神疾病的挑戰。 Professor Bloom 指出,精神疾病的範圍非常廣泛,從街頭可見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到藥物成癮者,再到自閉症、失智症、嚴重憂鬱症、社交恐懼症等。然而,如何劃定界線卻十分困難。例如,一位沒有良知的殺手或黑幫老大是否算精神疾病?古怪或異於常人的行為何時跨越到疾病範疇?極端的利他行為(如捐腎給陌生人)是否可能被視為病態?這些都涉及深刻的哲學與道德問題。
講座也回顧了歷史上對嚴重精神疾病的一些觀點:
* 惡魔附身說: 過去曾認為精神疾病是惡魔附身的結果,這種觀點現在被認為不正確。
* 社會偏差論 (Thomas Szasz 的觀點): 有些人(如精神科醫生 Thomas Szasz)認為,將人標記為「精神病」並非醫療決定,而是一種社會決定。這種標記是為了將偏離社會常規的人邊緣化,剝奪他們的道德自主性,將他們視為「病人」而非「作惡者」,從而可以不給予刑事罪犯應有的尊重。 Professor Bloom 承認歷史上確實存在將異議者、逃奴、同性戀等貼上精神病標籤以達到社會控制目的的例子,這反映了社會偏見而非客觀醫療判斷。
3. 反駁社會偏差論:精神疾病作為真正的「疾病」
儘管存在社會偏差論的合理性,Professor Bloom 強調,將所有精神疾病都歸為社會控制工具是「不完全正確」的。他堅定地認為,有些人患有非常真實意義上的精神「疾病」,就像癌症患者患有身體疾病一樣。這種疾病:
* 損害功能: 它損害了個體的正常功能,使他們無法良好地生活。
* 對個體有害: 除了躁症的一些潛在例外,精神疾病對個體在各方面都是非常糟糕的,通常不會讓他們更有創造力、更有效率或更有活力。
* 治療後有益: 當人們接受治療並康復時,他們變得更有能力、更快樂、更能參與世界,而且他們並不會選擇回到病態狀態。
因此,現代心理障礙的治療觀點將其視為一種「醫療疾病」。思覺失調症就像癌症一樣,應該被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會損害個體的正常功能。
4. 重點探討的主要心理障礙類別
講座接著詳細介紹了幾種主要的心理障礙類別:
-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 定義: 思覺失調症的詞源意為「分裂的心靈」,但不是指「多重人格」。其核心問題是與現實的分裂。
- 盛行率與嚴重性: 約佔全球人口的 1%,是精神病院最常見的收治原因,因為其嚴重性極高。它通常在年輕成年時期發病。
- 主要症狀: 分為正性症狀(異常的行為或體驗)和負性症狀(正常功能的缺失)。
- 正性症狀: 幻覺(通常是聽覺性,聽到聲音)、妄想(錯誤的信念,如被害妄想、誇大妄想、意念牽連,認為周遭事物都與自己有關)、思維紊亂(言語雜亂無章)和行為紊亂(奇怪的動作,最嚴重可至僵直狀態)。
- 負性症狀: 正常思維或情感(affect)的缺失(如情感淡漠、沉默寡言)。
- 病因探討: 具有強烈的遺傳成分(同卵雙生子約 50% 同病率),但也受環境因素觸發(基因賦予脆弱性)。可能的環境觸發因素包括出生創傷、病毒感染(冬季出生率較高、流行病後的增加),以及有爭議的弓漿蟲症(與貓糞有關)。家庭環境壓力也被認為是潛在因素,但因果關係仍不明確(是壓力導致疾病,還是疾病導致家庭環境困難?)。神經化學上,曾有「多巴胺過多」理論,部分證據支持(減少多巴胺藥物有效,增加多巴胺可引起類似症狀),但此理論不完整(無法解釋負性症狀)。腦結構也存在異常(腦室擴大、額葉活動減少)。
- 恢復率之謎: 一個待解的謎團是,非工業化國家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恢復率似乎高於工業化國家,原因不明(可能是家庭批判較少、較少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或視其為暫時性疾病的觀點影響)。
-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s)
- 核心問題: 持續、失控、不合理的過度焦慮,或為減輕焦慮而採取的適應不良行為,嚴重影響生活。
- 類型:
- 廣泛性焦慮症 (GAD): 持續性擔憂,伴隨生理症狀(頭痛、胃痛等)。可能與基因、憂鬱症有關,並根源於童年創傷導致的過度警覺。
- 恐懼症 (Phobias): 對特定對象、事件或社交場合的強烈非理性恐懼。古典制約模型不足以解釋,演化「準備度理論」(Preparedness theory) 更具說服力,認為人類對演化史上具有危險性的事物(如蛇)有發展恐懼反應的傾向。
- 強迫症 (OCD): 強迫性思維(侵入性、令人困擾的非理性想法)導致強迫性行為(重複執行以減輕思維帶來的焦慮),如過度洗手、反覆檢查。患者常理性上知道行為不合理但無法控制。與腦部尾狀核的神經活動增強有關,對影響血清素的藥物反應良好。
-
解離症 (Dissociative Disorders)
- 核心問題: 記憶、身份或意識的分離。一定程度的解離是正常現象(如開車卻不記得部分路程)。
- 類型:
- 解離性失憶症 (Dissociative Amnesia): 因創傷事件導致記憶喪失,通常是心因性失憶。
- 解離性漫遊症 (Dissociative Fugue): 全球性失憶,同時建立新身份並離家流浪。舊身份可能突然恢復,新身份被遺忘。 Professor Bloom 幽默地稱這是他最想得的嚴重精神疾病,因為可以藉機旅行。
- 解離性身份障礙症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舊稱多重人格障礙)一個人體內存在兩個或更多獨立的身份或人格。這是一種罕見且極具爭議性的疾病。
- 爭議與懷疑: 對 DID 的懷疑主要來自:案例數量在 20 世紀後期劇增(從 1930-1960 年代的 2 例到 1980 年代的 20,000 例),主要限於美國,且不同治療師的診斷率差異極大(有些治療師從未見過,有些卻有很多 DID 患者)。這引發了一種擔憂,認為 DID 可能是治療師暗示的結果,而非患者原發的問題,治療師可能無意中鼓勵了多個人格的出現。此外,這也引發 DID 是否只是正常心理(如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自我扮演)的極端化版本的討論。
- 病因: 普遍認為與兒童時期嚴重虐待(尤其是性虐待)有關,但大多數被虐待者並未發展 DID 。因此,一個可能的理論是,虐待加上個體對解離的遺傳或生物易感性(如高度易受暗示性),使其透過類似自我催眠的方式發展出獨立的人格來應對創傷。
-
人格障礙症 (Personality Disorders)
- 核心問題: 個體處理世界和人際關係的方式(人格特質)極端化且適應不良,達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 類型範例: 自戀型、迴避型、依賴型、戲劇化型、邊緣性人格障礙症(難以相處)、偏執性人格障礙症(非思覺失調,只是過度猜疑)。
- 反社會人格障礙症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舊稱道德瘋狂、社交病態)主要影響男性。特徵為自私、冷酷無情、衝動、性濫交、缺乏愛、忠誠、同情心,易感無聊並尋求刺激。
- 與一般兇手區別: 大多數殺人犯在臨床定義上並非精神疾病,他們可能是受普通情緒驅使至極端。 ASPD 涉及的是一種極端的、特定的人格特質模式。
- 是否為「疾病」的爭議: ASPD 是一個「棘手的案例」。這類個體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會主動尋求治療。很多反社會人格者甚至可能非常成功(未被發現的社交病態者),在社會上高居要職。這挑戰了將其定義為疾病的標準(通常疾病會損害個體功能或引起其痛苦),因為他們造成的痛苦主要是針對他人。
5. 治療方法的簡要回顧
講座最後簡要介紹了精神疾病治療的歷史。 Professor Bloom 指出,歷史上的治療方法通常是殘酷且失敗的(如折磨、焚燒、驅逐)。 18 世紀視為墮落者,19 世紀出現過短暫的慈悲(如 Pinel 推動收容所),之後出現了各種並不成功的醫學治療。他好奇一個世紀後的人們會如何看待我們現今的治療方法,是否會像我們看待過去的治療一樣視其為「野蠻和愚蠢」。治療的有效性將在下一講中詳細討論。
總結
Professor Bloom 在這段講座中勾勒了精神疾病領域的廣闊圖景。他首先確立了精神疾病的普遍性和研究其重要性,接著勇敢地探討了定義疾病的困難與歷史上的社會偏差觀點,並有力地反駁了完全否定精神疾病存在性的論點,強調其作為損害個體功能的真實疾病的性質。隨後,他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思覺失調症(其與現實的分裂、複雜病因與症狀)、焦慮症(過度擔憂、恐懼症與強迫症及其可能解釋)和解離症(記憶與身份的分離,特別是關於多重人格診斷的巨大爭議)。最後,他討論了人格障礙症,尤其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症,點出其在「是否為疾病」定義上的獨特挑戰。整個講座結構清晰,涵蓋了不同類別精神障礙的核心特徵、可能原因,並誠實地呈現了學術界在某些領域(如 DID 和 ASPD 的定義)存在的爭議和未解之謎,為聽眾提供了對心理病理學這一複雜領域的全面而引人入勝的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