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

好的,這段講座的內容主要探討人類情緒的演化起源、功能以及運作方式,並透過具體案例(如快樂、恐懼、親屬情感)來闡釋演化觀點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情緒。以下是從提供的講稿中提煉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主要論點一:情緒並非理性的阻礙,而是設定目標、建立優先順序、並驅動行為的必要機制。

  • 詳盡解釋: 講座一開始就挑戰了一種普遍存在的誤解,即認為情緒是原始的、非理性的,甚至是阻礙有效行動的。這種觀點在流行文化中有所體現,例如《星際爭霸戰》中的史巴克和百科這類角色,他們被描繪成高度理性、沒有情緒但仍能高效運作的形象。然而,講者(Paul Bloom 教授)引用史蒂芬·平克的觀點反駁了這一點。他指出,即使像史巴克這樣的角色,也必須有某種動機或目標驅使他們的行為,例如探索的慾望、解決問題的好奇心、或對同伴的團結感。沒有這些內在的驅動力,他們將無法行動。
  • 更重要的是,講者提供了真實世界的臨床案例來佐證情緒的重要性。最著名的例子是菲尼亞斯·蓋奇 (Phineas Gage),一位在 1848 年因事故被一根鐵棒穿過大腦額葉的鐵路工頭。雖然蓋奇奇蹟般地存活下來,且認知能力(如語言、記憶、智力)似乎未受損,但他失去了原有的性格特質,變得反覆無常、不敬、粗俗,無法克制衝動,也無法維持工作和家庭關係。另一個由達馬西奧 (Antonio Damasio) 研究的病人埃利奧特 (Elliot) 也有類似情況,他在移除額葉腫瘤後,雖然智力正常,但失去了情感能力,表現為無法做出決定、無法設定和維持目標、過度糾結於微不足道的細節(例如決定如何分類文件),最終也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 這些案例強烈表明,情緒並非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它們在大腦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負責評估情境、賦予事物價值、生成動機、以及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正如講者所說,你的上課、學習、社交、閱讀、建立家庭等各種行為,都是由情緒設定的目標和優先順序所驅動的。失去情緒能力,就如同失去了行動的指南針和燃料,即使擁有再高的理性能力,也將寸步難行。因此,情緒是實現「理性」行為,即朝著有價值的目標前進的基石。

主要論點二:人類的許多情緒及其表現方式具有演化根源,並且在不同文化和個體之間存在深刻的普遍性。

  • 詳盡解釋: 講者認為,要真正理解情緒,我們必須跳脫「這很自然」的直覺,從科學和演化的角度去探究「為什麼」。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言,為什麼我們高興時會微笑而不是愁眉苦臉?為什麼面對人群會心悸?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反應,實際上是我們生物本性中偶然(演化選擇)而非必然的結果。
  • 講座透過面部表情,特別是微笑,來闡釋這種普遍性。講者介紹了保羅·埃克曼 (Paul Ekman) 在面部表情研究上的貢獻,並指出人類面部表情(如憤怒、恐懼)在不同文化間是普遍可識別的。特別是微笑,它不僅存在於所有人類文化中,甚至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社交信號。
  • 關於微笑,講者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普遍性發現:
    1. 嬰兒的微笑: 非常年幼的嬰兒會微笑,即使是天生失明的兒童也會在適當的情境下(如聽到母親聲音)展現微笑,這表明微笑並非通過觀察模仿學習而來,而是內嵌於我們的生物程式中。
    2. 微笑作為社交信號: 研究顯示,人們微笑的主要場合並非僅僅因為內心感到快樂,而更多的是在與他人互動或預期互動時,作為一種溝通快樂或善意的社交信號(例如保齡球手在擊出全中後不會立刻微笑,而是轉向同伴時才展現笑容;奧運金牌得主在領獎台上也是面對觀眾時才展現笑容)。
    3. 不同類型的微笑: 存在不同種類的微笑,它們傳達不同的信息並具有心理學上的有效性。講者區分了「泛美航空式微笑」(Pan Am smile) 或稱招呼式微笑,這種微笑主要是嘴部肌肉牽動,是一種社交禮儀或假裝的快樂;以及「杜鄉式微笑」(Duchenne smile) 或稱真誠快樂的微笑,這種微笑除了嘴部上揚外,眼周肌肉也會收縮,導致眼角出現皺紋,這種真誠的微笑很難假冒。此外,還有「羞怯式微笑」(coy smile) 或安撫式微笑,常伴隨視線躲閃或頭部轉開,表達尷尬或希望緩和情境。不同種類的微笑在兒童的發展階段、婚姻關係(高特曼的研究)甚至長期幸福感(畢業照研究)中都表現出不同的預測力。
    4. 情緒感染: 微笑等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你面對一個真誠微笑的人時,很難不產生類似的反應。

這些關於微笑的普遍性發現,支持了情緒的面部表達是具有深刻生物基礎的、演化而來的溝通工具。

主要論點三:特定的情緒,如恐懼,是針對演化過程中反覆出現的生存威脅而形成的適應性反應。

  • 詳盡解釋: 講座將恐懼作為非社交情緒的案例進行分析。恐懼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和許多動物的基本情緒,它有特定的面部表情,並且可以是對非人事物產生的(例如懼高)。講者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害怕什麼?
  • 講者列舉了一系列人們普遍感到恐懼的事物:蜘蛛、蛇、高處、風暴、大型動物、黑暗、血液、陌生人、羞辱、深水以及獨自離開家。接著,他對比了一些在現代生活中同樣危險但人們卻較不感到自然恐懼的事物:槍支、汽車、電插座。這種對比揭示了演化視角下的關鍵點。
  • 人們普遍害怕的事物,是我們人類漫長演化歷史中反覆遭遇並構成生存威脅的元素。在我們的狩獵採集者祖先環境中,蜘蛛和蛇帶有劇毒,高處可能導致墜落,大型掠食者會攻擊,黑暗隱藏危險。對這些事物的恐懼是演化選擇偏好的結果,因為那些對這些威脅感到警惕並避開的個體,更有可能存活下來並繁衍後代。
  • 相比之下,槍支、汽車、電插座則是人類文明發展後期才出現的危險。演化過程相對緩慢,尚未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發展出對這些特定事物的自然、強烈的恐懼反應。
  • 講者引用研究支持這一點:黑猩猩會對蜘蛛和蛇產生恐懼症;在芝加哥內城長大的兒童,即使很少接觸到野生蛇和蜘蛛,他們最大的恐懼依然是這兩者,而不是城市裡的暴力或交通事故(這也證明了恐懼的自然根源而非單純的環境學習)。茱蒂·迪洛奇 (Judy DeLoache) 對嬰兒的研究也發現,嬰兒對蜘蛛和蛇這類圖像表現出「預設性刺激」(pre-potent stimuli) 的恐懼反應,這表明我們的大腦似乎已經被預先設定為對這些特定的生物產生警惕。
  • 因此,恐懼並非隨機產生的情緒,而是針對特定、具有演化意義的威脅而形成的適應性機制,旨在促使我們避開危險,提高生存機會。

主要論點四:針對親屬的社交情緒和利他行為,可以從基因的演化角度來解釋,即演化偏好能最大化基因自身複製的行為,這包括對共享基因的親屬表現出利他。

  • 詳盡解釋: 講座接著轉向社交情緒,特別是針對親屬的感情和表現出的利他行為(這裡的「利他」是生物學概念,指降低自身適應度而增加他者適應度的行為)。從演化論早期簡單的「適者生存」觀點來看,生物體表現出對其他個體的善良或幫助似乎是一個謎,如果演化只關乎個體自身的生存競爭,為什麼會有個體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
  • 講者提出了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等人提出的「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 觀點來解釋這一點。這個觀點認為,演化的基本單位並非個體生物體,而是基因本身。生物體(包括人類)可以被視為基因用來複製自身的載具。基因的演化目標是最大化自身的複製和傳播。
  • 從這個角度看,許多看似利他或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實際上是基因為了確保自身在下一代中更多地出現而「設計」出來的策略。講者用幾個非人類例子說明基因如何操縱載具:感冒病毒讓宿主打噴嚏以傳播;弓形蟲寄生蟲改變老鼠行為使其更容易被貓捕食(弓形蟲的下一個宿主是貓);狂犬病病毒讓動物具有攻擊性並咬其他動物以傳播;甚至性傳播疾病可能增加宿主的性慾。這些都是基因利用宿主身體來複製自身的例子。
  • 將這個邏輯應用到親屬關係上,解釋就變得清晰了。親屬之間共享基因。一個個體與其父母或兄弟姐妹共享約 50% 的基因,與侄子/外甥或孫輩共享約 25%,與表/堂兄弟姐妹共享約 12.5% 的基因。如果一個基因編碼了「關心並幫助我的親屬」的行為,那麼幫助的對象攜帶這個基因的可能性是與親緣關係成正比的。
  • 講者引用了生物學家霍爾丹 (J.B.S. Haldane) 的著名玩笑:「我不會為了一個兄弟犧牲我的生命,但我會為三個兄弟、五個侄子或九個表/堂兄弟姐妹犧牲。」這句話精準地捕捉了基因演化的邏輯:從基因的視角看,只要通過幫助親屬保留下來的自己相同的基因副本數量,多於因犧牲自己而損失的基因副本數量,那麼編碼這種利他行為的基因就會在基因庫中增加。犧牲一個個體救活多個近親,從基因的層面看是「划算」的投資。
  • 這種基因層面的邏輯,解釋了為什麼動物(特別是鳥類和哺乳類)會對其後代投入大量資源和情感。後代是基因直接的載具。哺乳類和鳥類選擇「品質而非數量」的繁殖策略,其後代通常脆弱且依賴性強,需要長期的親代照護,這就使得演化偏好那些會強烈關心和保護後代的基因。
  • 講者列舉了親屬間情感的心理學表現:幼年動物的求救鳴叫(既要引起幫助又不能過於招人煩);以及人類對嬰兒的反應。嬰兒的哭聲被演化為對照護者具有強烈刺激性,能驅動照護者提供幫助。而嬰兒的「可愛」特徵(大額頭、小鼻子、胖臉頰、大眼睛)並非天生固有,而是因為這些特徵恰好契合了我們大腦中識別並觸發關愛反應的模板(史蒂芬·傑·古爾德對米老鼠演變的分析也說明了這種對嬰兒特徵的偏好)。對成人臉部的「嬰兒臉偏好」也是例證。
  • 最後,講者提到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 的恆河猴實驗(絨布媽媽對比鐵絲媽媽),這個實驗挑戰了嬰兒依戀只基於食物(行為主義的「食櫥理論」),而是表明舒適、接觸和安全感(對應演化視角下的親代提供的保護)在依戀形成中起著更核心的作用。雖然實驗細節留待下一次講座,但其核心意義在於支持了親代與子代之間存在超越單純物質交換的、更深層次的演化根源情感連結。

總結來說,這段講座的核心論點是,情緒是我們心理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強大的組成部分,它們不是理性的對立面,而是為我們的行為提供結構、目標和動力的演化工具。通過檢視情緒的普遍性(如面部表情)以及對特定刺激(如恐懼源)和特定個體(如親屬)的反應,演化心理學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框架,來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實則複雜的心理現象,強調基因在塑造我們情感景觀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