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核心論點: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於持續不斷的愉悅或完全避免痛苦,而是源於一種「整全幸福感」(Wholebeing),它整合了當下的快樂與對未來的意義追求,並且是可以透過理解其組成要素、刻意練習和調整心態來學習和培養的。**

以下將深入探討構成此核心論點的各個主要分論點:

1. **重新定義快樂:超越享樂主義,追求「整全幸福感」**
班夏哈首先挑戰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快樂的誤解,即認為快樂等同於持續的愉悅感或沒有痛苦。他指出,這種僅僅追求即時快感的「享樂主義」(Hedonism) 模式,或是為了未來成功而犧牲當下、忍受痛苦的「忙碌奔波型」(Rat Race) 模式,最終都無法帶來持久的幸福。前者缺乏深度和意義,後者則讓人活在對未來的期望中而忽略了現在。
他提出,真正的快樂是一種更深層次、更持久的狀態,他稱之為「整全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同時包含兩個維度:「當下的益處」(快樂、愉悅感)和「未來的益處」(意義感、目的感)。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正面的情緒和樂趣,也感覺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有方向、且符合自身價值觀的。這兩者缺一不可,需要達到平衡。

2. **快樂的悖論:直接追求快樂反而可能導致不快樂**
影片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悖論:那些過度關注自身是否快樂、將「我要快樂」作為首要目標的人,反而更不容易感到快樂,甚至可能更容易陷入沮喪。這就像直接盯著太陽看會刺傷眼睛一樣。班夏哈認為,快樂本身不應是我們直接追逐的目標。直接地問自己「我快樂嗎?」往往會帶來壓力和焦慮。
解決之道在於「間接追求」。與其直接追求快樂這個抽象的概念,不如專注於構成快樂的具體要素(也就是後續會提到的 SPIRE 模型)。如同想看清楚陽光,我們不直視太陽,而是觀察陽光照射下的萬物色彩(彩虹的比喻)。同理,我們應該專注於培養那些能帶來快樂和意義感的具體行為和心態,快樂便會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

3. **接受痛苦與困難:擁抱完整的人類經驗**
班夏哈強調,一個「快樂」的人生並非沒有痛苦、掙扎或負面情緒。事實上,只有兩種人不會經歷痛苦情緒:精神病態者 (Psychopaths) 和已經過世的人。痛苦、悲傷、焦慮、失望等情緒是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試圖完全壓抑或逃避這些情緒反而會阻礙我們獲得真正的幸福。
關鍵在於學習「接受」這些情緒,給自己感受痛苦的權利 (Permission to be human) 。承認這些情緒的存在,理解它們是正常的,並從中學習。這並不意味著沉溺於痛苦,而是以更健康、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去面對和處理它們。

4. **反脆弱性與創傷後成長 (PTG):從逆境中變得更強大**
承接上一個論點,班夏哈引入了納西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 的「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 概念,並將其稱為「韌性 2.0」(Resilience 2.0) 。傳統的韌性 (Resilience 1.0) 指的是系統在受到壓力後恢復原狀的能力(像橡皮球被壓扁後彈回原狀)。而反脆弱性則是指系統在經歷壓力、挑戰甚至創傷後,不僅能恢復,還能變得比原來更強大、更健康(像肌肉在重量訓練後撕裂再修復,變得更強壯)。
在心理層面,這對應著「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的概念。研究顯示,經歷創傷或重大困難後,人們發展出 PTG 的可能性,實際上比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可能性高出兩倍。然而,能否實現 PTG,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個體是否「知道」有從創傷中成長的可能性;第二,個體是否「創造」了有利於成長的條件。這意味著,面對困難時,抱持著「我可以從中學習並變得更好」的信念,並積極採取行動(如尋求支持、反思學習),是實現成長和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幸福科學的作用之一,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創造這些有利條件。

5. **「充盈自我」(Self-fullness):利己與利他的統合**
許多人認為追求個人快樂是自私的。班夏哈對此提出了反駁,並引入了「充盈自我」的概念。他認為,追求快樂並非自私 (selfish),也不是完全無私 (selfless),而是「充盈自我」(self-full) 。這意味著,當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幸福時,我們才有更好的狀態和能力去關心和幫助他人。一個幸福的人往往更慷慨、更有同情心。
這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幫助他人能提升我們自身的幸福感(帶來意義和快樂),而提升了的幸福感又使我們更有能力和意願去幫助他人。正如達賴喇嘛所言,關懷必須也能滋養自己,否則難以持久。因此,投資於自身的幸福,實際上也是對周圍人和社會的一種貢獻。

6. **SPIRE 模型:幸福的五大支柱**
為了將抽象的快樂概念具體化、可操作化,班夏哈提出了 SPIRE 模型,將整全幸福感分解為五個相互關聯的核心要素。這五個要素就像構成幸福這道「陽光」的五種「彩虹色彩」,是我們可以間接追求和培養的目標:
* **S – Spiritual (精神層面):** 指的是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感。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有方向的,能極大提升幸福感。擁有目標感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難。
* **P – Physical (身體層面):** 強調身心健康的連結。這包括了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健康飲食,以及非常重要的「壓力管理」和「復原力」。班夏哈特別指出,現代社會的問題往往不是壓力本身過多,而是缺乏足夠的「復原時間」。許多員工甚至不敢休完所有假期,即使休假也常掛心工作,這嚴重損害了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學會給自己喘息和恢復的時間至關重要。
* **I – Intellectual (心智層面):** 指的是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和深度參與。當我們對事物感到好奇、提出問題、並深入鑽研時,心智會感到活躍和滿足。這不僅限於學術學習,也包括對藝術、自然等事物的深度投入和欣賞。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求知慾,能讓人活得更長久、更快樂。
* **R – Relational (人際層面):** 強調高質量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研究一致表明,「與我們關心且關心我們的人共度高質量的時光」是幸福感的最強預測因子。這不僅包括伴侶、家人,也包括朋友和同事。需要刻意投資時間和精力來維護和滋養這些重要的關係。
* **E – Emotional (情緒層面):** 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前所述,允許自己體驗並接受所有情緒,包括痛苦的情緒;二是積極培養正面的情緒,例如「感恩」(Gratitude) 。感恩被西塞羅稱為「眾德之母」。當我們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無論大小),我們就能體驗到更多美好。這呼應了開頭的引言:「當你感恩美好時,美好也會增值。」(When you appreciate the good, the good appreciates.)

7. **幸福是一趟終身旅程,需要刻意練習與投資**
班夏哈一再強調,幸福並非一個可以一勞永逸達到的終點,而是一段持續不斷的旅程,就像爬山一樣,有高低起伏。它更像是一種需要持續練習和投入的技能,而不是一種被動的狀態。如同學習一門樂器或運動,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幸福也需要我們刻意地去培養 SPIRE 的各個方面。這需要我們設定現實的期望,明白生活中必然會有挑戰和困難,而不是追求永恆的極樂。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基於科學證實的方法,我們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整體幸福感水平。

總結來說,塔爾‧班夏哈的《更快樂》提供了一套系統性、基於實證研究的幸福哲學和實踐方法。其核心思想在於,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整全幸福感)是可以學習的,它需要我們超越單純的快樂追求,擁抱生活的全部經驗(包括痛苦),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並在精神、身體、心智、人際和情緒五個維度 (SPIRE) 上持續投入和練習。同時,理解到照顧好自己的幸福(充盈自我)與關懷他人是相輔相成的,最終形成一個更積極、更有意義、也更快樂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