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 AI《2030 年的人工智慧:推斷當前趨勢》(2)

至 2030 年,持續的運算規模擴展將需要數千億美元等級的極端投資,而這種投資的可行性,建立在 AI 將創造數兆美元經濟價值的預期之上

如果說第一個論點描繪了 AI 發展的「藍圖」(持續擴展運算規模),那麼第二個論點則回答了建造這座宏偉建築所需的「資金」從何而來的問題。報告指出,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運算力的指數級增長,必須同時理解其背後同樣在指數級增長的成本。為了實現 2030 年訓練比現今強大千倍的 AI 模型這一目標,所需的投資規模將是天文數字。然而,報告的核心判斷是:這種看似瘋狂的「軍備競賽」並非不可持續的泡沫,而是由一個更為龐大的經濟潛力所支撐的理性投資行為。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深入剖析這個論點:成本的驚人規模、價值的巨大潛力,以及兩者之間形成的自我強化循環。

第一層:成本的驚人規模——「燒錢」的速度與廣度

報告毫不諱言地指出,維持當前 AI 發展趨勢的代價極其高昂。這不僅僅是購買幾張顯卡,而是建造和運營堪比小型國家的基礎設施。

  1. 訓練成本的指數級增長:報告中的圖表(第 33 頁)顯示,訓練一個最前沿(Frontier)AI 模型的平攤成本(amortised cost),大約每年增長 2.5 倍。在 2023 年,訓練像 GPT-4 級別的模型,其硬體、能源和人力等綜合成本就已高達數億美元。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到 2030 年,開發單個頂尖模型的成本將輕易達到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的級別。
  2. 基礎設施的巨額投資:訓練這些模型需要龐大的 AI 計算集群(AI clusters),也就是由成千上萬個高性能 AI 晶片(如 NVIDIA H100 GPU)組成的超級電腦。報告預測,到了 2030 年,要支撐起最頂尖模型的訓練,所需要的計算集群本身就可能耗資數千億美元。這個數額是什麼概念?報告提到,這筆投資將接近當今美國 GDP 的 1% 。這意味著 AI 產業的資本支出,將從一個單純的科技領域投資,演變為一個足以影響宏觀經濟的龐大力量。
  3. 能源消耗的同步攀升:除了硬體,這些巨大的計算集群也是「電老虎」。報告預計,到 2030 年,僅僅是訓練一個最頂尖的模型,其瞬時功率需求就可能高達數吉瓦(Gigawatts),這相當於一座大型核電站的發電量,或是一座大城市的平均用電需求。滿足這樣的能源需求,本身就需要對電網和發電設施進行大規模的額外投資。

總而言之,AI 發展的路徑是一條用黃金和電力鋪成的道路。任何對 AI 未來的預測,如果脫離了對這種極端成本的考量,都是不切實際的。這也引出了最關鍵的問題:誰來買單?以及,為什麼他們願意買單?

第二層:價值的巨大潛力——AI 作為下一個「通用目的技術」

報告給出的答案是,之所以有企業和投資者願意承擔如此巨大的成本,是因為他們預見到 AI 將帶來更為巨大的經濟回報。這種回報並非來自於某個單一的爆款應用(如一個更聰明的聊天機器人),而是來自於 AI 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如同蒸汽機、電力和網際網路一樣,能夠滲透到經濟的各個角落,從根本上提升全社會的生產力。

  1. 廣泛的任務自動化:報告的核心經濟邏輯是,AI 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夠自動化大量過去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認知任務,特別是那些不涉及實體操作的「遠程工作」(remote work tasks)。報告引用經濟模型估算,如果 AI 能夠將美國 34% 的遠程兼容任務中的一半(即總任務的 17%)的生產力提升一倍,就可能為 GDP 帶來 6-10% 的增長,這相當於數兆美元的經濟價值。這種潛在的回報,足以讓數千億美元的投資顯得物有所值。
  2. 當前收入的驗證:這種經濟價值並非空中樓閣。報告特別指出(第 36 頁),頂尖 AI 公司(如 OpenAI, Anthropic)的產品收入已經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在過去幾年每年增長 2-3 倍,總額已達數十億美元。如果這個收入增長趨勢能夠持續,到 2030 年,AI 服務的年收入將達到數千億美元的規模,這恰好與前面提到的投資規模相匹配。這表明,市場已經在用真金白銀驗證 AI 的商業價值,為更大規模的投資提供了信心。
  3. 生態系統的估值:另一個有力的佐證來自 AI 硬體市場。像 NVIDIA 這樣的晶片製造商之所以能擁有數兆美元的市值,正是因為市場預期,未來將會有公司花費巨資購買他們的晶片來提供 AI 服務,並且這些服務能夠創造出遠超晶片成本的價值。整個產業鏈的估值,都建立在對 AI 巨大經濟潛力的共同信念之上。

第三層:成本與價值的自我強化循環

報告揭示了 AI 發展中一個強大的正回饋循環(positive feedback loop),這也是為什麼這個趨勢很可能持續下去的根本原因。

這個循環如下:

  1. 吸引投資:對 AI 巨大經濟價值的預期,吸引了巨額的初期投資。
  2. 擴展規模:這些投資被用來購買更多晶片、建設更大的數據中心,從而實現了「運算規模擴展」。
  3. 能力突破:更大規模的運算力,使得 AI 模型在各種任務上(如寫程式、藥物研發、科學分析)取得了實質性的能力突破。
  4. 價值顯現:這些更強大的 AI 能力被部署到實際應用中,開始真正地提升生產力、創造經濟價值,並體現在 AI 公司的收入增長上。
  5. 強化預期,吸引更多投資:已實現的經濟價值和收入,驗證了最初的預期,並激發了市場對未來更大潛力的信心,從而吸引了下一輪更大規模的投資。

這個循環解釋了為什麼 AI 領域的投資和發展呈現出如此猛烈的加速態勢。只要「能力突破」這一環節不失效(即回應了第一個論點中的「撞牆」疑慮),這個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就有望持續下去。

總結

此論點將 AI 的技術發展軌跡與其背後的經濟邏輯緊密地綁定在一起。它告訴我們,理解 2030 年的 AI,不能只看技術指標,更要理解其作為一個龐大經濟體的運作方式。報告的結論是,到 2030 年,AI 不再僅僅是一個研發領域,它將成為一個與網際網路、電動車產業體量相當,甚至更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對其進行的「極端投資」,將不再被視為科技冒險,而是被看作是對未來全球經濟基礎設施的必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