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作相關用途佔主導地位,且增長速度超越工作用途
這篇研究報告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是徹底顛覆了許多人對於生成式 AI 主要價值的普遍認知。過去,當我們討論 ChatGPT 這類大型語言模型時,焦點往往集中在其如何提升「生產力」、如何成為「工作副駕駛」,以及如何自動化辦公室任務。然而,數據揭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截至 2025 年 7 月,ChatGPT 的消費者用途中,高達 70% 的對話與有償工作「無關」。這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快照,更是一個動態的趨勢。在僅僅一年前的 2024 年 6 月,非工作用途的比例約為 53%,這意味著在短短一年內,個人化、生活化的應用場景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其增速遠遠超過了工作相關的應用。
這個論點的深層意涵,在於它挑戰了我們評估這項技術價值的傳統框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深入理解這個觀點:
1. 從「生產力工具」到「生活萬用助理」的角色轉變
想像一下網際網路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程。最初,它們可能被視為商業和學術領域的專業工具,但真正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的,是它們融入了數十億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購物、娛樂、學習、健康管理等等。 ChatGPT 似乎正在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壓縮時間尺度,重演這段歷史。
這篇論文的數據顯示,使用者並非僅僅將 ChatGPT 當作一個更聰明的搜尋引擎或更高效的文書處理器。他們正在將其應用於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繁瑣、需要創造力或需要組織規劃的「家務勞動」或「家庭生產」(Home Production)任務。這包括:規劃一趟家庭旅行的詳細行程,不僅是訂機票酒店,而是具體到每天的活動安排、餐廳推薦,甚至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根據冰箱裡現有的食材,生成一份兼顧營養與美味的晚餐食譜;為朋友的婚禮草擬一份真摯感人的祝賀詞;幫助孩子理解一個複雜的科學概念,充當一位全天候的家庭教師;或者僅僅是為了尋找一個新的愛好,向 ChatGPT 請教學習吉他的入門步驟。
這些活動雖然不直接產生 GDP,但它們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核心,並且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與心力。 ChatGPT 的價值在此體現為一種「認知減負」,它將人們從繁瑣的資訊搜集、整理、規劃與創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提升了生活的品質與效率。論文中引用了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估計美國使用者願意每月支付近百美元來繼續使用生成式 AI,這背後蘊含的巨大「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即使用者感受到的價值遠超其支付的成本——主要就是由這些非工作的個人用途所貢獻的。
2. 趨勢的動力:新用戶的湧入與既有用戶的行為演變
非工作用途的快速增長,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雙輪驅動的過程。一方面,新註冊的使用者群體越來越多元化,他們從一開始就抱持著將 ChatGPT 用於個人生活的預期,而非僅僅是工作輔助。這反映了技術的「出圈」,它已經從科技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小圈子,擴散到了普羅大眾。
更為關鍵的是另一方面,即便是最早期的使用者——那些很可能因為工作需求而率先接觸 ChatGPT 的「早期採用者」——他們在平台上的行為模式也在隨時間演變。數據圖表(論文圖 6)清晰地顯示,無論是哪個時期的用戶群體(cohort),其非工作用途的對話比例都在持續穩定地上升。這意味著,隨著使用者對工具能力的熟悉與信任加深,他們會自發地探索和發掘出更多應用於個人生活場景的可能性。一個最初用它來寫工作報告的專案經理,後來可能會發現用它來規劃週末的園藝工作同樣得心應手。這種「用途發現」的過程,是推動非工作用途佔比持續攀升的核心內部動力。
3. 對經濟與社會影響的重新評估
這個論點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衡量 AI 的總體經濟價值。如果我們的分析模型只關注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那麼我們將會嚴重低估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社會福祉總量。它不僅僅是讓員工在 8 小時內完成更多工作,更是讓每個人在另外的 16 小時裡,能夠更聰明、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地生活。
此外,這也對未來產品的設計與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啟示。相較於開發更多針對特定行業的垂直功能,提升模型在處理日常語言、理解個人化情境、提供創造性建議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或許更能抓住市場的主流需求。未來的殺手級應用,可能不是一個複雜的企業軟體,而是一個能無縫融入我們日常生活,解決各種瑣碎問題的「超級生活助理」。
總結來說,ChatGPT 的應用現狀,已經清晰地劃出了從專業工具到普惠生活設施的發展軌跡。非工作用途的主導地位及其迅猛增長,不僅是這項技術能夠如此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也預示著其最終將像電力和網路一樣,深刻地重塑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而不僅僅是工作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