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作為萬物本源的獨特性

影片核心論點:透過比較世界各地創世神話與老子道家思想,揭示「道」作為萬物本源的獨特性,並探討語言、認知與本源的關係。

**一、 世界主流創世神話的共同敘事模式與特徵**

影片開篇首先廣泛地回顧了世界不同文明體系中的創世神話,旨在勾勒出人類在解釋「萬物從何而來」這一終極問題時普遍存在的思維模式。列舉的例子包括:

1. **中國:** 盤古開天闢地(以巨人之力分開混沌)、女媧造人補天(以神祇之力塑造生命、修復世界)。
2. **印度:** 原人普魯沙(Purusha)被獻祭,其身體各部分化生為宇宙萬物及社會階層。
3. **古埃及:** 存在多個版本,如太陽神或混沌水神(Nun)通過自身意志或力量創造天地諸神。
4. **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 戰神馬爾杜克(Marduk)擊敗代表混沌的鹹水女神提亞瑪特(Tiamat),用其屍體創造天地,用其血液混合黏土造人。
5. **北歐:** 諸神殺死始祖巨人尤彌爾(Ymir),用其身體各部分(血成海、肉成地、骨成山、髮成樹、頭蓋骨成天穹)構建世界。
6. **猶太教(及後續的基督教、伊斯蘭教):** 獨一的、全能的真神(上帝/耶和華/阿拉)通過其神聖的「言語」(Logos)在數日內創造了光明、黑暗、天地萬物,並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亞當。
7. **瑪雅:** 諸神經過多次嘗試,最終聯合使用玉米成功創造出人類。

影片指出,儘管這些神話在具體情節和神祇形象上千差萬別,但在解釋萬物本源時,卻呈現出兩個顯著的共同特徵:

* **擬人化 (Anthropomorphism):** 人們傾向於依據對自身的理解來想像和推斷宇宙的起源。創世者(無論是巨人、神祇群體或單一真神)往往被賦予了類似人的屬性:擁有意識、意志、情感、目的,能夠思考、說話、行動,甚至有形體。創世的過程也常常涉及類似人類的行為,如勞作、戰鬥、獻祭、生育等。這種將本源「人格化」的傾向,反映了早期人類以自身經驗為參照來理解未知世界的普遍方式。
* **主宰與被主宰的關係:** 絕大多數神話都確立了一種清晰的、上下級的關係。創世的神祇不僅是萬物的創造者,更是其擁有者、統治者和支配者。祂們對所造之物擁有絕對權力,可以施予恩惠,也可以降下懲罰。而被創造的萬物,特別是人類,則處於被動、從屬、需要敬畏、服從甚至取悅創世者的地位。這種主從關係構成了這些神話體系中人神關係的基石。

**二、 老子《道德經》中「道」的獨特本源觀**

影片的核心轉折在於引入中國春秋時期的老子及其《道德經》的思想,指出老子提供了一種與上述主流神話截然不同的本源敘事。

* **「道」的非人格化:** 老子並未將萬物本源描繪成一個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將其稱為「道」。這個「道」是抽象的、根本的、超越具體形象和名稱的存在。
* **「道」的運作法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 51 章):** 這是影片闡釋道家本源觀的關鍵。
* **生而不有:** 道生成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它並不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加以佔有。
* **為而不恃:** 道促使萬物運行、發展、成就其各自的功能(例如,影片中提到西方一神教中的神會強調自己的功勞,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但道本身並不依仗或誇耀自己的功績。
* **長而不宰:** 道滋養、撫育萬物的成長,卻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去控制、支配萬物的命運。道的運作是順應自然的,而非強制性的。
* **與「神」的對比:** 影片強調,道的這三大特性(不有、不恃、不宰)恰恰與多數神話中創世神祇所表現出的佔有慾(有)、居功心態(恃)、主宰權力(宰)形成了鮮明對比。老子認為,後者(有、恃、宰)更多是人類自身天然性情(慾望、控制欲)的體現,而非宇宙本源的真實屬性。

**三、「道可道,非常道」:語言、認知與本源的界限**

影片進一步探討了《道德經》開篇的核心命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語言的局限性:** 老子指出,任何試圖用語言去描述、定義、言說的「道」,都只是「道」在特定層面或被觀察者所能理解的面向,而並非那個永恆、絕對、超越一切言詮的「常道」(真正的本源)。同樣,任何賦予「道」的名字,也無法涵蓋其全部的、恆常的本質。這揭示了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和認知工具的內在局限性。
*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呼應:** 影片引用了 20 世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凡是可說的,都可以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必須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只能清晰地表達經驗世界中的事實和邏輯關係(現象)。對於那些超越語言表達能力範圍的事物,如事物的本質(物自體)、萬物本源、倫理、美學價值等,強行言說只會導致混亂和誤解,陷入無意義的「語言遊戲」。人們常常基於對同一本源的不同(且必然是片面的)語言描述而產生爭執甚至戰爭(如宗教衝突)。
* **沉默與敬畏:** 因此,面對「道」這樣的終極本源,老子和維特根斯坦似乎都暗示,認識到語言的邊界,對不可言說之物保持沉默和敬畏,可能是一種更為明智和恰當的態度。這不是消極迴避,而是對認知能力的清醒認知和對本源的尊重。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動聽」或「美」,終究不是「動聽」或「美」本身。

**四、 從「彼岸」到「此岸」:西方思想的轉變與道家的啟示**

影片透過簡述西方思想史的發展,進一步襯托出道家思想的獨特視角。

* **中世紀的「彼岸」中心:** 歐洲中世紀社會以神權為基礎,世俗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於「彼岸」世界的神(上帝)。人們的關注點主要在於信仰、天堂、神的意志,現實世界(此岸)的價值相對次要。
* **近代的「此岸」回歸:** 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挑戰教會權威)、啟蒙運動(強調理性)以及殘酷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後,西方思想家開始將重心從虛無縹緲的「彼岸」拉回到可感知的「此岸」世界。他們開始關注人的理性、經驗、現世的幸福和權利(人權),試圖在現實社會中尋找秩序和意義的根基,而非完全依賴神的啟示。這標誌著從「神本位」向「人本位」的轉變。
* **道家思想的恆常「此岸」觀:** 相較於西方經歷了一個從「彼岸」回歸「此岸」的過程,影片暗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更側重於觀察和理解現實世界(此岸)的自然規律(道)。老子並非構建一個需要信仰的彼岸世界,而是試圖揭示宇宙萬物運行的內在法則,並主張人類應當順應這一法則。
* **「上善若水」的實踐意義:** 影片引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 8 章)來闡釋道家如何在「此岸」踐行「道」的原則。水因其利萬物、不爭鬥、居於低下的特性而被認為最接近「道」。老子以此為榜樣,教導人們學習水的品格:謙遜、柔和、順應自然、不與人爭、甘於處下。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效法「道」的方式。

**五、 總結:道家本源觀的獨特性與智慧**

影片最後總結道:

* **萬物本源「道」的非人格化與自然性:** 與世界主流的擬人化創世神話不同,老子提出的「道」是一個非人格化的、自然運行的、作為萬物起源和規律的根本存在。
* **「道」的核心特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道」運作的基本方式,體現了無私、不居功、不控制的自然法則。
* **認識論上的謙卑與敬畏:**「道可道,非常道」指出了人類語言和認知的局限性,提醒人們對於無法完全言說的終極本源應保持謙卑與敬畏。
* **「此岸」的實踐智慧:** 道家並非僅僅停留在玄思,而是通過「上善若水」等比喻,提供了在現實生活中順應自然、效法大道、和諧共處的實踐智慧。

**結論:** 影片通過東西方文化在宇宙本源問題上的對比,突顯了老子道家思想的獨特價值。它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主流人格化神祇創世論的、更為抽象和內在的本源觀,並強調了認識自身局限、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謙卑敬畏的重要性。這種思想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也為現代人思考人與宇宙、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