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資料是 YouTube 影片 “11 Stoic Rules For ‘The Good Life’ – Ryan Holiday” 的文字記錄稿,訪談對象是暢銷書作家、推廣斯多噶主義(Stoicism)的 Ryan Holiday,訪談者是 Chris Williamson 。影片時長超過兩小時,內容涵蓋了斯多噶哲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個人成長、成功定義、應對困難、品格修養、人際關係以及對斯多噶主義在年輕男性中興起的看法等多個方面。
**主要論點提取與中文解釋:**
以下將圍繞 Ryan Holiday 在訪談中闡述的核心觀點進行提煉和解釋:
1. **行動勝於空談 (Talking Vs Doing):**
* **論點:** Holiday 強調,將精力投入實際行動遠比談論你「打算」做什麼重要得多。過早談論未完成的項目會消耗本應用於執行的能量,並提前獲得不應得的滿足感(例如,來自他人讚賞的多巴胺)。這種「預支」的認可會讓尚未實現的目標在腦中變得「真實」,反而可能削弱完成它的動力,甚至讓人對其感到厭倦而轉向新計劃。
* **解釋:** 這是一個關於能量分配和心理陷阱的洞見。當我們談論宏偉計劃時,大腦會得到類似完成任務後的獎勵,這是一種誘惑。真正的成就感和認可應該來自於實際完成工作之後。 Holiday 提倡保持沉默,埋頭苦幹,直到接近完成或完成後再分享。這不僅能保持專注,避免因外界過早的意見而動搖信心,更能培養在默默無聞中堅持的品格和決心。他引用史蒂芬·普萊斯菲爾德的「阻力」(Resistance)概念,指出「阻力」希望我們通過談論來獲得虛假的滿足感,從而阻止我們真正行動。
2. **和自己賽跑,專注於可控之事 (Run a Race With Yourself):**
* **論點:** 借鑒 Peter Thiel 的「競爭是為失敗者準備的」和斯多噶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觀點,Holiday 主張將成功的定義建立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與其追求外部比較(如金錢、名聲、獎項),不如專注於成為最好的自己、投入特定的努力或挑戰自我極限。這樣,「勝利」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 **解釋:** 這呼應了斯多噶主義的核心原則: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外部的認可、他人的表現都是不可控的。過度關注競爭會讓我們偏離自己的軌道,去追逐別人設定的目標,進入擁擠、缺乏創新的「紅海」。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內在的、個人化的。設定自己的高標準,即使比外部標準更難,但由於是自主選擇,成功的達成感會更真實、更可持續。 Holiday 提到他早年出版關於斯多噶主義的書,在當時看來是冷門且不被看好的,但他因個人興趣和明確的目標讀者而堅持,最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正是「跑自己的賽道」的體現。同時,面對成功後的質疑或模仿,也要保持謙遜,理性評估反饋,避免因成功而滋生傲慢或脆弱。
3. **改變人生的重大決策從非簡單的是非題 (Life-Changing Decisions Are Never Simple):**
* **論點:** 對於人生重大轉折點(如輟學、辭職創業),所謂「非 [F***] Yes 即 No」的決策模型過於簡化。這些決策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是 51% 對 49% 的猶豫。事後回顧時看似明確的道路,在當時充滿了變數。承認這種不確定性,並非缺乏信心,而是認識到風險的本質,並以開放、謙遜和渴望的態度去迎接挑戰,而非出於自負或理所當然。
* **解釋:** Holiday 反駁了過於簡化的決策框架。他認為,如果對重大風險決策感到 100% 確定,那很可能是忽略了潛在的困難和失敗的可能性,也低估了使其成功所需的努力和運氣。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確定性敘事是危險的,它會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不應有的過度自信,忘記了成功背後的掙扎、運氣和必要的謙遜。承認當初的猶豫和不確定,更能讓我們客觀地看待成功,並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更現實的準備。
4. **擁抱困境的價值 (The Value of Going Through Difficulty):**
* **論點:** 困難和掙扎是塑造人格的關鍵部分。佛洛伊德曾說,回顧過往,奮鬥的歲月最顯美麗。即使當下痛苦,也要理解這些經歷終將融入自我,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大腦的認知失調機制會幫助我們合理化過去的經歷,使其看起來「是最好的安排」。因此,可以嘗試提前給予自己一些未來的寬容和理解。
* **解釋:**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斯多噶主義教導我們如何看待它。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認識到,當下的困難在未來很可能會被視為寶貴的成長經驗。 Holiday 引用海明威失去所有手稿後的故事,海明威在信中承認自己還沒能接受「這是最好的安排」,但最終他確實走出來了。這說明,允許自己感受當下的痛苦(”I’m not there yet”),同時也保有對未來轉化的希望,是應對逆境的成熟方式。經歷失敗或挫折(即使是公開場合的「搞砸」),也能讓人意識到最壞情況並非無法承受,從而獲得一種自由感和更強的韌性。困難塑造了我們的應對能力和心理強度。
5. **保持低調、努力工作、維持心智健全 (Be Quiet, Work Hard & Stay Healthy):**
* **論點:** 長期的成功更依賴於心智的穩定和健全(sanity),而非單純的野心或技能。在職業生涯早期,建立信任、不製造麻煩、保持穩定可靠,比展現驚人天賦更重要。避免過早成名帶來的壓力,專注於基礎和持續性。
* **解釋:** Holiday 強調「不瘋狂」(not nuts)的重要性。許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可能因為內在問題(焦慮、邊界不清等)而葬送前程。他認為,保持專業、可靠、情緒穩定,是獲得機會並能抓住機會的關鍵。尤其是在獲得早期機會時,首要任務是「別搞砸」(don’t f*** it up)。這需要一種長線思維(long-termism),專注於可持續的發展,而非曇花一現。他還提到 Dr. Drew 的研究,發現從事「技藝導向」(craft-oriented)工作的人(如鼓手)比純粹追求名聲的人(如真人秀明星)更不容易有自戀傾向,因為技藝本身的挑戰性會讓人保持謙卑。
6. **清晰定義個人化的成功 (Be Clear on What Success Is):**
* **論點:** 成功不應僅用金錢、地位等外在、可觀察的指標衡量。如果追求所謂的「成功」讓你變成一個更差勁的人(如破壞人際關係、變得痛苦、憤世嫉俗),那麼無論外部評價多高,都不是真正的成功。要警惕為了可觀察的指標(薪水、頭銜)而犧牲隱藏但更重要的指標(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睡眠質量、內心平靜)。
* **解釋:** 我們需要定義什麼對自己而言是「美好生活」。社會推崇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沉迷於與他人比較外在指標,會讓我們陷入永無止境的追逐,失去內心的方向。 Holiday 批判了設定具體銷量目標等行為,認為這偏離了創作的本質。他強調要思考「成為那樣的人是什麼感覺?」,反思他人成功的代價(如邱吉爾的例子,其驅動力可能源於童年創傷)。雖然利用負面情緒(如證明他人錯誤)可以作為初期的「有毒燃料」,但必須及時轉化為更健康的動機。攀登「錯誤的山峰」或許難以避免,但要從中學習,認識到外在成就往往無法填補內心空缺。成為一個「好人」比成為一個「偉人」更難,也更值得追求;理想狀態是兩者兼顧。
7. **停止渴望安逸,為困難做好準備 (Stop Wanting Things to Be Easy):**
* **論點:** 不要期待一帆風順,而要為挑戰和困難做好心理準備。適度的掙扎是必要的,它能建立韌性。當困難出現時,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
* **解釋:** 這是對期望管理的提醒。渴望安逸是人之常情,但現實往往充滿波折。斯多噶主義鼓勵我們培養一種心態:困難是常態,也是鍛煉品格的機會。與其祈禱事情變容易,不如努力讓自己變強大。
8. **為人父母帶來的自我提升契機 (Self-Improvement as a Parent):**
* **論點:** 養育子女會迫使人放棄對生活的掌控感,這對有控制欲或焦慮傾向的人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學習。孩子的存在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的模式、弱點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通過觀察孩子、與孩子互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童年,進行「內在小孩」的療愈和重新養育。這也讓人意識到打破負面代際傳遞模式的責任和可能性。
* **解釋:** Holiday 分享了自身經驗,說明育兒如何迫使他面對自己的焦慮和控制模式。當個人習慣與家庭幸福發生衝突時,必須做出調整。孩子天真的言行(如兒子說「我們無事可做,無處可去」)能點醒沉浸在效率和控制中的成年人。更深層次上,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和反應,有助於理解和共情自己過去的經歷,即使記憶模糊。觀察孩子與自己父母的互動,也能更清晰地看到代際模式。這是一個強大的、現實的自我成長工具,促使人承擔起改善自身、終結負面循環的責任。
9. **公義 (Justice) 是最重要的美德,是行動的北極星:**
* **論點:** 在斯多噶四德(智慧、勇氣、節制、公義)中,公義是指導其他美德方向的「北極星」。它不僅關乎宏大的社會正義,更體現在日常的品格和行為中(信守承諾、善待他人、誠實經營等),以及為「共同利益」(common good)做出貢獻。知道何為正義通常不難,難的是立即行動(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now)。公義的實踐需要能力(如南丁格爾的專業知識)和策略(如甘地的非暴力運動)。
* **解釋:** Holiday 將公義置於核心地位。勇氣若無正義指引,可能用於作惡;節制(他詮釋為紀律 Discipline)若無正義目標,則意義有限;智慧需應用於踐行公義。公義體現在兩個層面:個人品格(內在修養)和對世界的積極影響(外在行動)。他強調,拖延踐行正義(如等發財後再做慈善)是常見的陷阱。南丁格爾的故事說明,僅有善心不足,還需具備實現善舉的能力。甘地的例子則展示了,實現宏大正義目標需要非凡的智慧、策略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如利用媒體、道德槓桿)。面對誘惑和壓力時,堅持做「正確但不討好」或「犧牲個人利益但符合原則」的事,是公義的體現。
10.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 (How to Know If You’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 **論點:** 內在的道德羅盤和良知是重要參考。通常,更困難的選擇往往是更正確的選擇(因為它違背了趨利避害的本能)。問自己是出於權宜之計還是原則行事。行為是否經得起透明化的檢驗(亞當·斯密「公正的旁觀者」)。當個人行為與承諾(對他人、對自己)保持一致時,通常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 **解釋:** Holiday 提供了幾個檢驗標準。首先是內省:傾聽內心的聲音,通常我們對是非有直覺判斷。其次是「困難原則」:捷徑往往通向錯誤。再次是透明度原則:如果你的行為需要隱藏,那可能就有問題。他引用了羅馬政治家 Drusus 寧願花更多錢讓房子完全公開的故事,以及詩人 Diane di Prima 選擇履行對保姆和孩子的承諾而離開重要派對的例子,說明信守諾言、履行責任的重要性,即使這意味著犧牲眼前的利益或機會。最後,馬丁·路德·金面對暴力襲擊時堅持非暴力原則,展示了最高境界的、超越本能的原則性。
11. **對「兄弟會式斯多噶主義」(Broicism) 的警惕:**
* **論點:** Holiday 承認斯多噶主義在尋找意義和方向的年輕男性中興起,但也對其被片面或扭曲地使用表示擔憂。他警惕一種只關注利用斯多噶主義來強化自我、追求個人成功(如更自律、情緒控制),卻忽略了其關懷他人、服務社群、承擔責任等更深層次內涵的傾向(他稱之為 “Broicism” 或與 Andrew Tate 等形象關聯的扭曲版本)。真正的斯多噶主義不僅是自我完善,更是要將完善後的自我用於造福世界。
* **解釋:** Holiday 作為斯多噶主義的推廣者,感到有責任引導讀者理解其真諦。他看到一些人將斯多噶主義簡化為一種「硬漢哲學」,用於追求個人力量、否認情感脆弱性、甚至合理化自私或剝削行為。他強調,斯多噶主義不是讓人變成更冷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或情感麻木的工具人。它要求我們在掌控自我後,積極參與世界,承擔公民責任,關心共同福祉。逃避責任、憤世嫉俗或只顧自身利益,都不是斯多噶主義的本意。他呼籲保持真誠(earnestness),將斯多噶主義作為一種建立品格、尋找意義、並以成熟、負責任的態度貢獻社會的完整哲學來踐行。
**總結:**
Ryan Holiday 在這次訪談中,以平實易懂的方式闡述了斯多噶哲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他強調**行動優先、內在標準、擁抱困難、定義個人化成功、重視品格與公義**。他鼓勵人們通過**自我覺察、承擔責任、保持謙遜和長線思維**來過上更有意義、更經得起考驗的生活。同時,他也敏銳地指出了斯多噶主義被簡化、誤用的風險,呼籲回歸其**關懷社群、服務共同利益**的完整內涵,而非僅僅作為提升個人效率或硬化內心的工具。這是一套既關乎個人修煉,也關乎社會責任的實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