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論點二:解開謎團的線索隱藏在關聯之中——精神疾病與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之間存在著深刻且雙向的關聯,這強烈暗示它們共享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因。
上次我們談到那盆枯萎的植物,我們意識到只處理黃葉是沒用的,問題出在土壤或根部。現在,想像一下,你的朋友不僅發現這盆植物枯萎了,他還注意到旁邊魚缸裡的水變得混濁,而牆角的另一盆蘭花也停止開花了。起初,他可能會認為這是三個獨立的問題:植物枯萎、水質惡化、蘭花不開花。他可能會分別去買植物營養劑、魚缸淨水劑和蘭花專用肥料。但如果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來訪,他可能會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看法:「你有沒有想過,這三個問題可能都源於同一個原因?比如,你家裡的自來水水質是不是出了問題?」這個提問,瞬間將三個看似無關的「症狀」,連接到一個潛在的「共同根本原因」上。
帕爾默博士正是扮演了這位園丁的角色。他指出,我們長期以來將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視為獨立於身體其他疾病的「大腦問題」。與此同時,我們將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視為「代謝性疾病」,而將阿茲海默症、癲癇視為「神經系統疾病」。我們習慣性地將它們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專科醫生處理。然而,帕爾默博士透過大量的研究證據,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些看似獨立的疾病,實際上像那位園丁觀察到的現象一樣,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個聯繫的核心概念,是一個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的術語:「雙向關係」(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這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一條雙向奔赴的高速公路。讓我來解釋一下。
如果我們說,精神疾病「導致」了代謝性疾病,這是一條單行道。這個解釋很常見,也很有說服力。例如,一個人得了憂鬱症,他失去了動力,整天躺在沙發上,靠吃垃圾食物尋求慰藉,於是體重增加,最終得了糖尿病。這聽起來合情合理,對吧?但這只講了一半的故事。帕爾默博士展示的證據表明,反過來的方向也同樣成立:代謝性疾病也會「導致」精神疾病。
讓我們來看幾個書中提到的震撼實例。就拿糖尿病來說,早在 1879 年,亨利・莫茲利爵士就觀察到「糖尿病經常出現在有精神病史的家族中」。現代數據證實了這一點:思覺失調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常人的三倍,而憂鬱症患者的風險則高出 60% 。這是第一條路。現在看反向的路:糖尿病患者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是常人的兩到三倍。這就是雙向關係。它不是簡單的「A 導致 B」,而是「A 會增加 B 的風險,同時 B 也會增加 A 的風險」。
肥胖也是如此。我們普遍認為精神科藥物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因生活習慣不佳而肥胖。這是事實,但並非全貌。研究顯示,即使不考慮藥物因素,ADHD 患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肥胖。反過來,肥胖的人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增加 25%,罹患躁鬱症的風險更高達 50% 。這條雙向高速公路再次顯現。
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更是如此。憂鬱症會使從未得過心臟病的人,未來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 50% 到 100% 。而對於已經得過心臟病的人來說,如果他們同時患有憂鬱症,那麼在接下來一年內再次發作的機率會加倍。反之,心臟病或中風患者在事件發生後一年內,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比例高達 20% 至 33%,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書中提到一個令人心碎的數據: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 7 到 13 年,而導致他們提早死亡的首要原因,並不是我們普遍認為的自殺,而是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這些代謝性疾病。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神經系統疾病時,這條線索變得更加清晰。阿茲海默症,這個典型的腦部退化疾病,現在甚至被一些科學家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它的風險因子幾乎與代謝性疾病完全重疊:中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都會顯著增加罹病風險。而另一方面,早年患有憂鬱症的人,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加倍。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是記憶喪失,而是憂鬱、焦慮等人格改變,而幾乎所有患者在病程中都會出現精神症狀。
癲癇則提供了最為有力的連結。癲癇是一種明確的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過度興奮)的疾病,是「腦能量」失控的極致體現。我們看到,癲癇患者罹患各種精神疾病(自閉症、 ADHD 、焦慮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的風險極高。反過來,精神疾病患者(如自閉症、憂鬱症)也更容易出現癲癇發作。更關鍵的是,癲癇與代謝狀態直接相關:低血糖(hypoglycemia)可以引發癲癇,而糖尿病會增加癲癇的風險。
現在,讓我們退後一步,像那位園丁一樣審視全局。植物枯萎(精神疾病)、魚缸水混濁(代謝性疾病)、蘭花不開花(神經系統疾病),這三者之間不僅同時發生,而且彼此交互影響、互為因果。這強烈地暗示,它們並非獨立事件。如果它們是獨立的,為何會有如此緊密、如此一致的雙向關聯?最合理的解釋是,存在一個更深層的、共同的根本原因,一個影響了整個「屋內生態系統」(即人體)的因素。就像劣質的自來水一樣,這個共同原因同時損害了這三個看似不同的系統。
這就引導我們去挑戰那些流於表面的解釋。很多人會說:「這很簡單啊,精神病人不愛惜自己,所以才得代謝病。」帕爾默博士對此提出了深刻的反駁。他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當那些與肥胖或糖尿病抗爭的人說「我就是沒力氣去運動」或「我就是克制不住想吃東西的慾望」時,我們通常將其視為意志力薄弱或懶惰的藉口。但帕爾默博士問道:「有沒有可能,『沒有足夠的能量』並非藉口,而是一個真實的、生理層面的陳述?」 有沒有可能,驅使他們過度進食和不願運動的,正是那個導致他們情緒低落的同一個根本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一個動機問題,而是一個代謝問題。」(It’s not a motivational problem. It’s a metabolic one.)
這個觀點是顛覆性的。它將精神症狀(如缺乏動機、情緒低落)和身體症狀(如肥胖、血糖不穩)從道德和意志力的審判中解放出來,將它們重新歸因於一個共同的生理基礎——身體的能量管理系統,也就是代謝。
因此,帕爾默博士的第二個核心論點可以總結為:不要再孤立地看待精神疾病。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疾病——憂鬱症與糖尿病,思覺失調症與心臟病,焦慮症與阿茲海默症——它們之間廣泛而深刻的雙向關聯,正是通往答案的藏寶圖。這張圖上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同一個地方:身體的能量代謝系統。這不僅僅是「連結點」,這是將所有分散的拼圖碎片拼湊起來的關鍵框架。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開始回答那個終極問題: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而答案,就隱藏在這條所有疾病共享的共同路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