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已經全面探討了本書關於顛覆的本質、原因、應對策略以及如何系統性地發起顛覆。至此,我們已經覆蓋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框架。然而,作者在書的最後,將視角拉得更高、更遠,提出了最後一個關鍵論點。這個論點超越了應對當下的顛覆,旨在幫助企業領導者建立一種能夠預見未來的能力。
這個論點回答了一個所有企業家和高管都縈繞於心的問題:既然顛覆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我們如何才能比別人更早地發現下一波浪潮的跡象,從而在風暴來臨之前就做好準備?
主要論點五:要預見下一波顛覆浪潮,不應預測遙遠的未來,而應「預測當下(Present-casting)」;其最佳方法是監測並分析橫跨七大核心消費領域(The Big Seven)的顧客成本變化趨勢。
這個論點挑戰了傳統戰略規劃中常見的「場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或「未來預測(Forecasting)」方法。傳統方法試圖描繪出五年、十年後的世界樣貌,然後倒推回現在,制定相應的策略。但作者認為,在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複雜的今天,這種長期的預測越來越像是在「猜測」,其準確性極低,甚至可能誤導企業做出錯誤的重大投資。
與其去猜測一個模糊不清的未來,不如把精力集中在敏銳地捕捉那些已經發生、但尚未被大眾所察覺的「當下」的變化。這就是「預測當下(Present-casting)」的核心思想。作者相信,下一波巨大的顛覆浪潮,其種子早已埋藏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之中,只是它們還處於萌芽階段,散佈在各個角落,尚未形成清晰的圖景。我們的任務,不是成為預言家,而是成為一個高明的「趨勢偵探」。
那麼,這位偵探應該去哪裡尋找線索呢?如果只盯著自己的行業,視野就太狹隘了。等到顛覆的浪潮已經衝擊到你所在的行業時,一切都為時已晚。顛覆性的變革,往往是跨行業的。一種新的顧客行為或期望,常常在某個領域萌芽,然後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到其他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
例如,當顧客習慣了 Uber 帶來的「一鍵叫車」的即時便利性後,他們很快就會開始期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享受到類似的「隨選即用(On-demand)」服務:一鍵叫外賣(UberEats)、一鍵叫按摩(Soothe)、一鍵叫洗衣(Washio)。這種對「便利性」的期望,就是一個跨行業的趨勢。
為了系統性地捕捉這些跨行業的趨勢,作者提出了一個極其實用的框架:「七大核心消費領域(The Big Seven)」。他指出,儘管現代社會的商品和服務五花八門,但全球絕大多數家庭的絕大部分開支(在美國約佔 94%),都集中在這七個核心領域:
- 居住(Living):住房、裝修、傢俱、家庭維護等。
- 出行(Moving):汽車、公共交通、航空旅行等。
- 飲食(Eating):食品、飲料、外出用餐、食材配送等。
- 穿著(Dressing):服裝、鞋履、美妝、個人護理等。
- 學習(Learning):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職業培訓等。
- 娛樂(Entertaining):媒體、電子產品、遊戲、體育、旅遊等。
- 健康(Healing):醫療保健、藥品、健身、心理健康等。
這七大領域,構成了我們現代生活的基本面。它們就像七個巨大的培養皿。任何一種新的、強有力的顧客需求或行為模式,幾乎都必然會先在這七個領域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中顯現出來。因此,一個企業的領導者,無論你身處哪個具體行業(哪怕是 B2B 行業),都應該像氣象學家監測全球洋流一樣,持續不斷地監測這七大領域的變化。
如何監測?監測什麼?
這又回到了本書的核心邏輯:成本。顛-覆的根本驅動力,是顧客降低成本的慾望。因此,我們要監測的關鍵指標,就是這七大領域中,顧客所付出的三種成本(金錢、時間、精力)是否正在發生劇烈且持續的變化。
- 哪裡的「金錢成本」在急劇上升? 作者透過分析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發現,在過去二十年裡,學習(教育)和健康(醫療)這兩個領域的價格漲幅遠遠超過通膨,分別上漲了 144% 和 100%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在這兩個領域,顧客的痛苦指數最高,積壓了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因此,這兩個領域也是下一波以「降低金錢成本」為主要訴求的顛覆性商業模式最有可能爆發的地方。任何能夠提供更低價格、更高性價比的教育和醫療方案的新創公司,都將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相比之下,娛樂(特別是電子產品)和穿著領域的價格在過去二十年反而是下降的,因此,在這兩個領域,單純以「低價」為賣點的顛-覆模式,吸引力就會相對較弱。
- 哪裡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極高不下? 除了金錢,時間和精力也是寶貴的資源。作者分析了美國人的時間利用數據,發現人們在出行(通勤)、穿著(洗衣、打理)和居住(清潔、維護)這三個領域,花費了大量的「非增值」時間和精力。這些活動本身並不能帶來愉悅感,純粹是為了達成最終目的而付出的辛苦。因此,這三個領域,是下一波以「節省時間、降低精力消耗」為主要訴 E-訴求的顛-覆性商業模式的溫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 Uber(節省叫車的精力)、 Rent the Runway(服裝租賃,節省打理衣物的精力)、 Hello Alfred(管家服務,節省打理家務的精力)等公司能夠崛起。
這個「七大領域成本分析法」,就像一個「顛-覆潛力雷達」。它能告訴你:
- 顛覆的「高壓區」在哪裡:在那些顧客成本持續飆升的領域,變革的壓力最大,機會也最大。
- 顛覆的「主要武器」會是什麼:在金錢成本高的領域,顛-覆者會主打「性價比」;在時間精力成本高的領域,顛-覆者會主打「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這個框架能幫助你進行趨勢的「轉譯」。當你看到「訂閱制」模式在飲食領域(如 Blue Apron 生鮮電商)和娛樂領域(如 Netflix)大行其道時,你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想「我也要做訂閱制」。你應該深入思考其背後的顧客動因。這股趨勢的本質,是顧客希望透過一次性的設置,來簡化未來無數次的重複決策,從而極大地降低精力成本。作者稱之為「一次設定,拋諸腦後(Set It and Forget It, SIAFI)」的心態。
理解了這個底層動因後,你就可以開始「轉譯」:這種 SIAFI 的心態,會如何影響我的行業?如果我是汽車保養行業,我是否可以推出一個「年度保養訂閱包」,讓車主付一次錢,全年無需再為預約、比價、付款等瑣事煩惱?如果我是 B2B 軟體行業,我是否能將複雜的軟體授權和升級流程,簡化為一個簡單的月度訂閱服務?
這就是從「觀察現象」到「洞察本質」,再到「應用於自身」的過程。
總結來說,本書的第五個,也是最高階的論點,為企業領導者提供了一種擺脫被動、擁抱變革的全新思維框架。它告訴我們:
- 停止徒勞的未來預測,專注於深刻的當下洞察。
- 跳出狹隘的行業視角,建立一個基於七大核心消費領域的全局觀。
- 不要只看競爭對手在做什麼,而要去分析顧客的成本結構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 找到那些成本飆升、痛苦指數最高的領域,那裡就是下一波顛-覆的策源地。
- 學會轉譯趨勢,從跨行業的現象中,提煉出普適的顧客心理動因,並將其應用於你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新中。
遵循這套方法,企業就不再是一個在黑暗中等待被顛-覆浪潮襲擊的無助對象,而可以成為一個手持雷達、眼望海平線的瞭望者,甚至是一個能夠預判風向、主動揚帆去迎接下一波浪潮的領航員。這不僅僅是一種防禦策略,更是一種主動尋找下一個巨大增長機會的進攻策略。這也為全書畫上了一個從理解顛覆、應對顛覆,到最終引領顛覆的完整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