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 Machine(一)

第三次業務轉型浪潮 — AI 驅動的「適應性流程」

在深入探討《人機對決》這本書的精髓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作者為我們描繪的宏大歷史背景。書中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論點,那就是:我們正處於繼標準化與自動化之後的「第三次業務轉型浪潮」之中。這次浪潮的驅動力是人工智慧(AI),而其核心特徵,則是從過去僵化、線性的流程,轉變為能夠即時反應、自我調整的「適應性流程」(Adaptive Processes)。若要真正理解 AI 將如何重塑我們的工作與未來,就必須先理解這個根本性的轉變。

我們不妨從一個每天都可能接觸到的東西開始:地圖導航。

在很久以前,如果你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會使用紙本地圖。這張地圖是完全靜態的,它告訴你街道和地標在哪裡,但它不會告訴你現在哪裡在塞車,哪裡有道路施工。這就像是商業世界的「前浪潮時期」,一切都依賴人工和經驗,效率低下且缺乏彈性。

接著,第一次浪潮來了。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亨利·福特發明的汽車裝配線。福特做的,是把製造一輛複雜汽車的過程,拆解成數百個極其簡單、重複的步驟。每個工人只需要負責一個動作,比如鎖上一個螺絲。這個過程是「標準化的」(Standardized)。就像是有人幫你把去目的地的路線,用最標準、最官方的方式印出來,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告訴你怎麼走。這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讓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但這個流程的本質是僵化的,它被設計用來生產一模一樣的產品,就像那張印好的路線圖,它無法應對任何突發狀況。如果路上有車禍,這張圖幫不了你。

然後,隨著電腦和資訊科技的興起,我們迎來了第二次浪潮:以「自動化」(Automated)為核心的業務流程再造(BPR)。這大概發生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早期的 GPS 導航設備。你輸入目的地,它會在地圖上幫你規劃出一條路線。這比紙本地圖方便多了,它「自動」幫你完成了路線規劃的工作。在商業世界裡,這意味著用電腦軟體來自動處理過去需要人手操作的任務,例如會計軟體、庫存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沃爾瑪(Walmart)和聯合包裹(UPS)等公司就是駕馭了這股浪潮的巨頭。它們利用 IT 技術將採購、物流、庫存等流程高度自動化,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競爭優勢。然而,請注意,這個過程的內在邏輯和第一次浪潮是相似的:它依然是基於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線性的、階梯式的」流程。 GPS 規劃出的路線仍然是靜態的,它只是把一個固定的流程數位化了。如果路上發生了嚴重的交通堵塞,早期的 GPS 無法即時為你調整路線。同樣地,傳統的自動化系統雖然高效,但它們處理的仍然是標準化、可預測的任務。作者在書中敏銳地指出,這種自動化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近年來已經開始趨於平緩,我們幾乎榨乾了從「自動化僵化流程」中所能獲得的所有效率。

這就引出了本書的核心論點:第三次業務轉型浪潮,也就是「適應性流程」的時代。如果說第二次浪潮是 GPS,那麼第三次浪潮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 Waze 或 Google 地圖。這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Waze 不僅僅是給你一條路線,它是一個「活的」系統。它利用 AI 演算法,即時收集和分析數百萬用戶回傳的數據——你的行車速度、其他駕駛回報的交通事故、警察臨檢位置、道路障礙物等等。基於這些即時數據,系統能夠動態地、持續地優化你的路線。它甚至可以在你行駛途中,發現前方出現新的擁堵,並立刻為你重新規劃一條更快的路。

這就是「適應性流程」的精髓。它不再是一個事先規劃好的、一成不變的線性步驟。相反地,它是一個由「即時數據」驅動的、能夠自我學習和調整的有機體。書中用 BMW 和賓士的工廠作為絕佳的例子。過去的汽車生產線是典型的第二次浪潮產物:一條長長的、固定的傳送帶,每輛車按照完全相同的順序經過每一個工站。但現在,為了滿足客戶高度客製化的需求,這種僵化的生產線變得不再適用。在新的工廠裡,我們看到的是由人類工人和輕型協作機器人組成的「彈性團隊」。這些團隊可以根據即時的訂單需求和物料供應情況,動態地組合與重組。 AI 系統就像工廠的「大腦」,它能感知整個生產環境的狀態,理解任務的優先級,然後指揮人和機器協同完成工作。這個流程不是預先寫死的,而是「適應」當下情況的。這就是從「機械論的」(mechanistic)思維,轉向「有機的」(organic)思維。

這個觀點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流程」的傳統認知。傳統流程追求的是「可重複性」和「一致性」,目標是每次都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而適應性流程的弔詭之處在於,它本身「不是標準化或常規的」,但卻能「持續地提供更好的結果」。因為它的目標不是複製過去,而是根據當下的新資訊,做出最優的決策。就像 Waze 的目標不是每次都給你相同的路線,而是每次都給你當下最快到達的路線。

因此,作者們強調,那些僅僅將 AI 視為「更高級的自動化工具」,用來替代現有流程中人力環節的公司,實際上還停留在第二次浪潮的思維框架裡。他們或許能在短期內看到一些效率提升,但最終會遭遇瓶頸。真正能引領未來的,是那些能夠像 Waze 思考一樣,利用 AI 來「重新想像」(reimagine)整個工作流程的公司。他們問的不是「我們可以用 AI 自動化哪個步驟?」,而是「既然我們有了能即時感知、理解、行動和學習的 AI,我們的工作流程可以變成什麼全新的樣子?」

總結來說,本書提出的第一個主要論點,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由 AI 驅動的「適應性流程」的新時代。這個「第三次浪潮」與前兩次有著本質的不同:

  1. 第一次浪潮(標準化):核心是將複雜工作拆解成簡單、重複的步驟,追求規模化效率。如同印刷好的標準地圖。
  2. 第二次浪潮(自動化):核心是用 IT 技術將標準化流程自動執行,追求機器效率。如同早期的靜態 GPS 導航。
  3. 第三次浪潮(適應性):核心是利用 AI 和即時數據,建立能夠自我調整、持續優化的動態流程,追求彈性和最佳結果。如同即時更新的 Waze 導航。

理解了這個宏觀的轉變,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為何作者接下來會將焦點放在「人」與「機器」的協同合作上。因為在一個「活的」、不斷適應的流程中,人類的角色不再是被動的執行者或被取代的對象,而是成為這個有機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感知器、判斷者和協作者。這也為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下一個核心論點——「失落的中間地帶」(The Missing Middle)——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