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供給與需求(Supply and Demand)- 市場無形之手的雙人舞
如果說「稀缺性」是經濟學這座宏偉劇院的舞台背景,那麼「供給與需求」就是舞台上永不停歇、上演著無數悲歡離合的雙人舞。這是一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概念,但其背後的深刻意涵與複雜動態,卻值得我們反覆品味與思考。想像一個週末的農夫市集,當季的草莓又大又甜,農夫們載來了滿滿好幾車(供給量大),但因為天氣炎熱,逛市集的人並不多(需求量小),為了在草莓腐壞前賣掉,農夫們只好降價求售。反之,到了冬季,只有溫室裡才能種出少量草莓(供給量小),但節日派對上大家都想用它來點綴蛋糕(需求量大),這時草莓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這個簡單的場景,就完美地捕捉了供給與需求這對舞伴的基本舞步。
這個心智模型的核心在於,它描述了一個在稀缺世界中,社會如何透過「價格」這個信號來自動調節資源分配的機制。當很多人想要某樣稀有的東西時,價格就會上漲。價格上漲像一個篩子,會篩掉那些不那麼渴望或沒有能力支付的買家,從而使需求下降,趨向平衡。反之,當某樣東西供過於求時,價格就會下跌。價格下跌像一個誘餌,會吸引更多原本猶豫不決的買家入場,從而使需求上升,消化掉多餘的供給。這場舞會從未真正達到一個完美的靜止平衡點,它是一種「動態穩定」的狀態,總是在微小的波動與調整中尋求著下一個暫時的平衡。
然而,教科書中那條乾淨俐落的交叉曲線圖,其實是一個過於簡化的理想模型。它假設了一個「完美市場」,在這個市場裡,沒有任何一個買家或賣家能夠憑一己之力影響價格。但在真實世界這座更為複雜的舞台上,這對舞伴的舞步常常受到各種外力的干擾與操縱。
供給是可以被操縱的。 當一家公司在市場上佔據足夠大的份額時,它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價格接受者,而可以成為價格的制定者。它可以透過控制產量來創造「人為稀缺」,就像我們在稀缺性模型中討論的奢侈品牌一樣。這家公司可以計算出,是賣出更多產品但價格較低,還是賣出較少產品但價格極高,哪一種策略能帶來更高的總利潤。因此,市場上「可得的」供給量,並不總等於「實際能生產的」供給量。
需求同樣可以被操縱。 這就是市場行銷的魔力所在。我們的偏好並非天生固定,它們極易受到外界故事的影響。行銷的作用,就是說服我們去渴望某樣東西,或者渴望擁有更多的某樣東西。更厲害的行銷,是為那些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未被滿足的慾望」創造出全新的解決方案。正如書中所引述的,有效的行銷精髓在於「發現人們已經想要什麼,然後將你的產品以一種與那份早已存在的渴望相交會的方式呈現出來」。沒有人會主動「需要」一部新的 iPhone,直到蘋果公司透過一場精彩的發布會,將它與創新、地位、美學和更便捷的生活等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連結起來。
供給與需求的互動,也並非只發生在單一商品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選擇的世界。即使你今天想喝柳橙汁,你也有數十個品牌的柳橙汁可供選擇;甚至,你解渴的需求也可以被蘋果汁、水,或任何其他飲品所滿足。這種「不完全競爭」的現實,讓市場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一個靴子品牌或許能透過成功的行銷活動短暫地佔領市場,但其他品牌也會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自己的產品,從而限制了任何一家獨大的可能性。這種充滿選擇的動態環境,正是創新的溫床,也是新企業挑戰老牌巨頭的機會所在。
這個模型也提醒我們,需求往往受限於我們的認知邊界。 在汽車發明之前,人們不會去「需求」汽車,他們只會「需求」更快的馬。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往往不是市場需求拉動的結果,而是技術供給推動的產觀物。這些發明「如果不是隨機的,那也是高度不可預測的」。它們創造了全新的可能性,然後才回過頭來創造了對應的需求。
透過供給與需求這個透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中一對根本性的矛盾與統一:互補的利益與競爭的利益。買家和賣家有著互補的利益——一個想買,一個想賣,交易的發生對雙方都有好處。但他們同時也有著競爭的利益——一個想付最少的錢,另一個想收最多的錢。價格,就是這兩股力量拉鋸後的結果。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機制,其複雜性和易受干擾的特性,也揭示了為何任何形式的中央計劃經濟都難以成功。要精確地預測和滿足成千上萬種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同時還要為創新留下空間,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更深入地感受這個模型的威力,書中提供了兩個極具洞察力的案例,一個關於需求的力量如何頑強地突破法規的限制,另一個則關於需求如何被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
第一個案例是性工作產業的歷史。這個例子極端但清晰地展示了,當社會試圖壓制某種強大的需求時,會發生什麼。縱觀歷史,無論文化與地域如何變遷,各國政府對性工作產業的管制,絕大多數時候都只針對「供給端」。他們試圖透過法律來限制、隔離或懲罰提供性服務的人(主要是女性),例如規定她們必須在特定區域活動(如中世紀倫敦的「紅燈區」)、穿著特定服飾以示區別,或接受強制性的健康檢查。
然而,這些措施幾乎從未成功地根除或大幅縮減性工作產業的規模。原因很簡單:你很難立法禁止一個人「想要」某樣東西。 需求端的力量依然強大。當合法的供給渠道被切斷,需求並不會消失,它只會轉向地下,催生出一個龐大且不受管制的黑市。書中提到,無論是 13 世紀義大利博洛尼亞的嚴酷禁令(抓住賣淫者要割掉鼻子),還是 20 世紀中期中國的全面取締,結果都只是將性工作逼入地下,使得從業者的處境更加危險,權益更無保障。義大利最終意識到禁令的徒勞,又回到了劃定區域、加以管制的舊路上。這個案例強而有力地證明了:只要有需求,供給就會想方設法地出現。 它也揭示了,當你試圖解決一個問題,卻只能對供給與需求關係中的一端施加影響時,你的努力很可能是無效甚至適得其反的。
第二個案例則展示了供給與需求的另一面:通用汽車(GM)如何創造需求。 這個故事發生在汽車工業的早期。當時的市場領導者是福特汽車,其 Model T 以標準化、低成本的策略,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是否擁有一輛車」的二元需求。 Model T 多年不改款,只有黑色可選,這一切都是為了極致的生產效率。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通用汽車的總裁艾爾弗雷德·P·史隆(Alfred P. Sloan)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沒有去滿足人們的「初次擁有」需求,而是決定去創造人們的「更新換代」需求。
他的核心策略,就是發明了 「汽車年款」(car model year)這個概念。通用汽車每年都會對旗下各個品牌的車型進行外觀上的小改款——改變一下進氣格柵、尾翼的造型,或者推出新的顏色。從工程學的角度看,這些車的內在(引擎、性能)幾乎沒有變化,重新設計和製造一輛全新的車遠比僅僅改變外觀要昂貴得多。但通用汽車成功地說服了消費者,讓他們相信「擁有最新款的車」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
這個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汽車的價值從「功能性」悄悄地轉移到了「信號性」——你的車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它更是你社會地位、時尚品味和經濟實力的象徵。為了讓這種信號清晰可辨,通用汽車的設計總監哈利·厄爾(Harley Earl)還制定了一套巧妙的「漸進式變革」流程。最新的設計創新會首先出現在最高端的凱迪拉克上,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逐漸下放到雪佛蘭等較為平價的品牌。這就創造了一種持續的追逐感和升級的慾望。你鄰居新買的雪佛蘭,可能看起來比你去年買的凱迪拉克還要時髦。
通用汽車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無中生有創造需求」的經典教材。它並沒有提供任何真實的價值提升——車沒有跑得更快,也沒有更省油——它只是看起來不同。然而,無數人每年都心甘情願地排隊,用自己那輛還很新的舊車,去換一輛僅僅是外觀不同的新車。這種由供給端發起的、對消費者心理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改變了整個消費市場的運作方式。它一手打造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升級文化」,在這個文化中,「它還能用嗎?」這個問題,遠不如「它還好看嗎?」以及「擁有它能讓我釋放出什麼樣的地位信號?」來得重要。
總而言之,「供給與需求」這個心智模型不僅僅是兩條交叉的線。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市場中理性的計算與非理性的慾望,映照出真實的需求與被創造的渴望。它告訴我們,價格是資訊,需求是動力,而供給則是對這股動力的回應。理解了這場永恆的雙人舞,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周遭世界的運作邏 D 輯,無論是在商店購物、協商薪資,還是推出一項新產品時,都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