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四個部分,我們已經探討了漢明關於「風格與遠見」、「數學與模擬」、「n 維空間」以及「人機共生」的深刻洞見。這些論點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關於如何進行卓越科學與工程創造的「方法論」。然而,漢明在書的結尾,將焦點從「如何做」轉向了「為何做」,以及「誰來做」這個終極問題。這引出了他的第五個,也是畫龍點睛的核心論點。
第五部分:核心論點五 —— 你與你的研究:追求卓越是一種道德責任
理查・漢明的第五個,也是最終的核心論點,超越了技術與方法的範疇,進入了個人哲學與價值觀的層面。它可以概括為:追求卓越、致力於做出重大的、能夠被歷史記住的貢 G 獻,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更是一種對自己、對組織、對社會的道德責任。你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你有義務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而不是僅僅舒適地度過一生。
這個論點源自漢明在貝爾實驗室發表的一場極具影響力的演講,題目就是「你與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這場演講後來被整理成文,流傳甚廣,激勵了無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科學與工程的技藝》這本書中,漢明將這個思想貫穿始終,並在最後將其推向高潮。這不僅僅是建議,更像是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甚至帶有幾分傳教士般的熱情。
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深入理解這個論點所蘊含的多層次意義。
一、為什麼卓越如此重要?—— 生命意義的追問
漢明開篇就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工作?僅僅是為了謀生、為了舒適的生活嗎?他認為,如果目標僅止於此,那麼人生將是空洞的。
他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漢明將其引申為:一個不追求卓越、不試圖做出重大貢 G 獻的人生,僅僅是在「存在」(existing),而不是在真正地「生活」(living)。
想像一下,在你生命的盡頭,回首往事。你希望看到的是一條平坦、安逸但乏善可陳的小徑,還是一條充滿挑戰、有高峰有低谷,但最終通向了一座你親手建造的、宏偉豐碑的道路?漢明堅信,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來源於「奮鬥的過程」(the struggle),而非「達成目標的瞬間」。一個沒有奮鬥的人生,就像一場沒有對手的比賽,即使獲勝也索然無味。
這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漢明並沒有強迫讀者接受,但他通過觀察無數成功與不成功的人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那些為自己設立了崇高目標,並為之奮鬥不息的人,他們的人生體驗更為豐富、更有意義。
他把這種追求,比作一種「宗教般的熱情」。他是在「傳道」(preaching),宣揚一種「科學的福音」:你有潛力做出伟大的事情,而浪費這種潛力,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辜負。
二、如何走向卓越?—— 從被動反應到主動出擊的思維轉變
確立了「為何要追求卓越」之後,漢明接著闡述了「如何才能做到」。他認為,庸人與偉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不在於智商或天賦,而在於一系列可以後天培養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
1. 選擇重要的問題(Work on Important Problems)
這是漢明反覆強調的一點,也是他認為大多數人失敗的根源。他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你不從事重要的問題,你又怎麼能期望做出重要的工作呢?」
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但漢明觀察到,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畢其一生都在從事他們自己也認為「不那麼重要」的工作。為什麼會這樣?
- 慣性與舒適區:解決小問題、做一些漸進式的改良,是安全且容易的。挑戰大問題則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失敗的風險。
- 缺乏遠見:沒有清晰的遠見,就無法判斷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問題。人們只能被動地解決手頭上最緊急、最明顯的問題。
- 組織的壓力:短期 KPI 、專案死線等,都迫使人們專注於眼前,而忽略了長遠的、更根本的問題。
漢明分享了他自己在餐廳裡向化學家們提問的故事。他問:「如果你們正在做的工作並不重要,也不太可能導向重要的成果,那你們為什麼還在做它?」這個尖銳的問題,讓他在那張餐桌上變得不受歡迎,但卻點醒了其中一位化學家,讓他花了一整個夏天去思考什麼才是自己領域內最重要的問題,並最終因此走上了卓越的道路。
漢明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在腦中保留一份「重要問題清單」(大約 10 到 20 個)。這些是你所在領域內最根本、最核心的難題。你需要時常思考它們,即使你現在還不知道如何解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你保持一種「準備好的心態」。當一個新的工具、一個意想不到的實驗結果、或者一個來自其他領域的啟示(也就是「運氣」)出現時,一個腦中有重要問題的人,會立刻意識到:「啊哈!這個或許可以用來解決我那個重要問題!」而一個腦中只有日常瑣事的人,則會對這樣的機會視而不見。
2. 變劣勢為優勢(Turn a disadvantage into an advantage)
卓越者與普通人面對困難時的反應截然不同。普通人會抱怨環境、抱怨工具、抱怨限制,並將其作為自己無法成功的藉口。而卓越者,則會思考如何「顛倒問題」(invert the problem),將限制變為創新的催化劑。
漢明分享了他早期在貝爾實驗室的經歷。他意識到,貝爾實驗室永遠不可能給他像大型飛機製造商那樣「一英畝的程式設計師」來進行人力密集型的程式設計。這是一個巨大的「劣勢」。他可以選擇抱怨,或者跳槽。但他選擇了第三條路:他問自己,「如果我無法獲得大量的人力,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引導他走向了「讓機器自己來處理程式設計的繁瑣細節」這一開創性的思路,也就是自動化程式設計和高階語言的雛形。
這個「劣勢」,反而迫使他跳出了當時所有人的思維框架,去探索一個更根本、更具革命性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漢明所說的「風格」: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資源,而是你如何思考你所處的環境。
3. 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組織工作(Work for yourself, not for the organization)
這是一個微妙但極其重要的觀點。漢明並不是鼓勵自私或不負責任。他的意思是,你最終的忠誠對象,應該是你自己的「遠見」和「專業標準」,而不是組織的短期目標或你上司的個人偏好。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做出最大的貢 G 獻?」而不是「我如何才能取悅我的老闆?」漢明認為,從長遠來看,這兩者最終會趨於一致。一個真正為組織做出最大貢 G 獻的人,最終會得到組織的認可。而一個只懂得迎合上司、專注於內部政治的人,或許能獲得短期的晉升,但卻不太可能做出真正有歷史價值的成就。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Courage)。你需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對「什麼是重要的」的判斷力。這也意味著,有時候你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在一些你的老闆當下並不理解其價值的事情上。漢明把每週五下午定為自己的「偉大思想時間」(Great Thoughts Time),去思考那些超越日常工作的、更宏大的問題。這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出任何產出,但正是這種長期的智力投資,讓他能夠始終保持領先。
三、卓越的果實:超越個人成就的禮物
在書的序言中,Bret Victor 為漢明的思想做了一個極其精彩的註解,他指出了漢明所定義的「卓越」所具有的獨特形態。
漢明所推崇的「偉大工作」,例如香農的資訊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自己的錯誤修正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是給予全人類的「知識禮物」(gifts of knowledge to humanity)。
這些成就不是一個可以申請專利、隱藏在 API 背後、然後打包出售給大公司的商業產品。它們是純粹的知識,任何人只要願意學習,就可以掌握和使用。漢明寫的是書和論文,而不是商業計畫書。他所處的貝爾實驗室的黃金時代,其文化核心是「為公眾利益服務」(operate in the public interest),而不是追求 IPO 或億萬收購。
這種將科學與工程視為一種「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的觀念,是漢明卓越觀的核心。他認為,真正的偉大,不在於你為自己積累了多少財富或權力,而在於你為人類的知識寶庫增添了多少新的、可供後人傳承的寶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漢明如此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科學家的職責,不僅僅是發現新事物,還必須以三種形式成功地將其傳達出去:
- 正式的書面報告(書和論文)
- 準備充分的公開演講
- 非正式的即席討論
如果你做出了一個偉大的發現,卻無法讓別人理解它的價值和用法,那麼這個發現就等於不存在。將知識清晰、優雅、有力地傳播出去,本身就是完成「偉大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結:一場自我實現的遠征
綜合來看,漢明的第五個核心論點,是他對所有讀者發出的一份邀請函,邀請大家加入一場名為「追求卓越」的遠征。
這場遠征的出發點,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自省——認識到你有潛力、也有責任去做出重要的貢 G 獻。
這場遠征的羅盤,是對「重要問題」的持續追問和對自己「遠見」的忠誠。
這場遠征的動力,是強大的內在驅動力(drive)和在逆境中變劣勢為優勢的智慧。
這場遠征的最終寶藏,不是個人的名利,而是你為人類知識長河所貢獻的、可以被後人學習和傳承的「禮物」。
漢明用他的一生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他告訴我們,卓越並非遙不可及的天才專利,而是一系列可以學習、可以實踐的思維習慣和價值選擇。他以身作則,展示了一個人如何通過不懈的自我塑造,從一個普通的工程師,成長為一個開創了數個領域、其思想至今仍在啟發後人的偉大科學家。
他最後留給我們的,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祝福:「我已經告訴了你們如何成功,因此你們沒有任何藉口不做得比我更好。祝你們好運!」這句話,為他整本書的思想體系,畫上了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句點。
(這是對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主要論點的詳盡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