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研究院 2025 年數位新聞報告》(二)

信任的轉移——從機構到個人,意見領袖與網紅如何成為新一代的新聞樞紐

報告的第二個核心論點,是深入剖析了前述「另類媒體生態系」中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行動者——也就是那些以個人為中心的意見領袖(Personalities and Influencers)。此論點的關鍵在於,新聞消費的信任基礎,正在從對傳統「機構品牌」的依賴,大規模地轉移到對「個人品牌」的追隨與認同上。 這些個人創作者不僅僅是新聞的傳播者,他們本身就成為了新聞的來源、評論者,甚至是新聞事件本身。他們透過獨特的個人魅力、鮮明的觀點以及與受眾的直接互動,成功地吸引了傳統媒體難以觸及的廣大群體,尤其是在年輕世代與特定政治傾向的族群中,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讓我們回到那個數位市集的比喻。在論點一中,我們理解到,人們的資訊消費習慣從逛幾家大型百貨公司(傳統媒體),轉變為在一個充滿無數攤位的市集廣場(社群與影音平台)上遊蕩。現在,我們要聚焦在那些最成功的「攤主」——也就是這些意見領袖和網紅——身上,看看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生意的,又為何如此受歡迎。

首先,銷售模式的根本不同:從「產品導向」到「關係導向」。

傳統的百貨公司銷售員(記者/主播)是「產品導向」的。他們穿著制服,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向你介紹產品(新聞)的規格與功能。他們會說:「根據本公司查證,這則新聞的事實如下……」,他們的語氣客觀、中立,盡力隱藏個人情感。你信任的是這家百貨公司的「品牌信譽」,而不是這位銷售員本身。他今天賣給你新聞,明天換一個人來,只要穿著同樣的制服,你感受到的體驗大同小異。這種模式建立了權威,但同時也產生了距離感。

然而,市集裡的明星攤主們(意見領袖/網紅)則完全不同,他們是「關係導向」的。他們不穿制服,他們用自己的名字、自己的風格與你交流。他們不會只乾巴巴地介紹商品規格,而是會分享自己的「使用體驗」。他們會說:「嘿,各位,今天這條新聞(產品)我看了,讓我告訴你我的真實想法……我認為這件事根本沒那麼簡單,那些大公司(傳統媒體)不敢說的,我來說給你聽。」他們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個人生活,回覆粉絲的留言。久而久之,粉絲與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強烈的 「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粉絲感覺自己彷彿認識這位攤主,把他當成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導師,或是一個總能帶來獨到見解的意見領袖。報告第 12 頁的圖表(Graph 4)列出了像 Joe Rogan 、 Tucker Carlson 、 Megyn Kelly 等在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媒體人,他們成功的基石,正是這種深度的個人連結。他們賣的早已不僅是新聞資訊本身,更是他們的「觀點」、「人設」以及與粉絲之間那份牢不可破的「信任關係」。

其次,傳播路徑的革命:繞過守門人,直達終端消費者。

百貨公司裡的商品要上架,需要經過採購、品管、經理等多層審批(編輯台的層層把關)。但市集的攤主不一樣,他有了新貨(觀點),可以直接擺出來賣,甚至可以直接向他的老主顧們大聲吆喝。這就是平台賦予個人創作者的「直達受眾」(Direct-to-Audience)的能力。報告中提到(第 10 頁),民粹政治人物熱愛這種模式,因為他們可以完全繞過傳統媒體的「過濾」和「查證」。他們不再需要面對充滿挑戰性的記者會,而是可以選擇一個友善的網紅頻道,進行一場氣氛融洽、甚至像是預先安排好的訪談。這種模式賦予了他們極大的話語權,但也讓未經檢驗的資訊得以輕易流傳。

更關鍵的是,這些個人創作者的「貨物」(內容)是以演算法為主要推力進行分發的。你的動態牆上會出現什麼,不是由某個總編輯決定的,而是由平台根據你的點讚、觀看時長、分享等行為「猜測」你喜歡什麼。報告第 17 頁的圖表(Graph 15)就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在 TikTok 和 X(前身為 Twitter)這類平台上,「創作者/個人」所獲得的關注度已經與「傳統新聞媒體/記者」平分秋色,甚至在 TikTok 上遠超後者。這意味著,在這些平台上,一個獨立創作者的聲音,傳播力完全可能超越一個擁有數百名員工的新聞機構。

第三,內容形式的顛覆:從「閱讀」到「體驗」。

這份報告明確點出了一個重要趨勢:影音正在成為新聞的主要載體,而這恰恰是個人創作者最擅長的領域。報告第 10 頁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觀看社群影音的比例從 2020 年的 52% 成長到 2025 年的 65% 。而在菲律賓、泰國、肯亞和印度等市場,人們更傾向於「觀看」新聞而非「閱讀」新聞(見第 19 頁)。

傳統新聞網站的內容,核心依然是文字。即使有影片,也常是電視新聞的片段,格式較為制式。但個人創作者的影音內容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們的形式更自由、更具娛樂性,可能是深度對談(如 Joe Rogan 的 Podcast)、激昂的時事評論短片(如 Ben Shapiro),或是用動畫和圖表把複雜議題講清楚的「懶人包」(如印度的 Dhruv Rathee,見第 18 頁)。這種「觀看」不僅僅是吸收資訊,更是一種「娛樂體驗」。觀眾不僅在乎「說了什麼」,更在乎「怎麼說」,主持人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都成為內容的一部分。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傳統媒體的文字報導或制式播報難以提供的,尤其對年輕的「數位原生代」來說,吸引力無與倫比。報告第 12 頁的圖表(Graph 3)顯示,在美國,18 至 24 歲的年輕人中,有高達 54% 將社群媒體/影音平台視為他們的主要新聞來源,這背後正是內容形式的巨大變革。

最後,這個趨勢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差異。

報告也提醒我們,雖然個人意見領袖的崛起是全球趨勢,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其樣貌與影響力存在顯著差異。

  • 美國模式:高度政治化與黨派分明。 如前所述,美國的頂級創作者光譜非常清晰,左右兩派壁壘分明。他們的粉絲群體也高度重疊其政治立場(見第 13 頁,Graph 5)。這使得他們成為政治動員的強大力量,但也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 歐洲模式:更側重「解釋者」角色。 法國的 HugoDécrypte(見第 14 頁)是個典型例子。他並不以強烈的黨派色彩著稱,而是以清晰、中立地解釋新聞背景、拆解複雜議題為賣點,贏得了年輕人的信任。這反映出歐洲部分市場的年輕人,渴望的是能幫助他們理解世界的「翻譯者」,而非告訴他們該站哪一邊的「隊長」。
  • 全球南方模式:多元且模糊的界線。 在拉丁美經、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見第 14 、 18 頁),這個新生態系更加複雜。泰國的 Kanchai Kamnerdploy 是演員兼新聞主持人,其談話節目極具爭議性,跨越了新聞與娛樂的界線。印度的 BeerBiceps 則將健身、生活風格與時事評論結合在一起。在這些市場,新聞、娛樂、行動主義和政治宣傳的界線常常是模糊的,這也為新聞的定義和可信度帶來了新的挑戰。

總結來說,這份報告的第二個論點,為我們描繪了一場信任的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是,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信任正從冷冰冰、有距離感的「機構」,轉向有溫度、有連結感的「個人」。這些意見領袖和網紅,憑藉著關係建立、直接傳播和內容形式的顛覆,成為了新一代的資訊樞紐。他們填補了傳統媒體留下的空白,滿足了特定群體對歸屬感、情感連結和觀點認同的需求。然而,這種以個人魅力和信任為基礎的傳播模式,是一把雙面刃。它既能帶來創新的新聞敘事,也能成為假訊息和政治極化的溫床,對全球的公共輿論生態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