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式微與「另類媒體生態系」的崛起
全球新聞消費模式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傳統的新聞機構,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電視台、報紙,甚至是它們的官方新聞網站,其影響力與受眾的參與度正持續且明顯地下降。與此同時,一個全新的、更加分散、由個人驅動的「另類媒體生態系」正在迅速崛起並佔據主導地位。這個新興的生態系主要由社群媒體、影音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內容創作者(如 YouTuber 、 TikToker 、 Podcaster)所構成。這個轉變不僅僅是新聞媒介的改變,更是權力從「機構」向「個人」、從「編輯室」向「演算法」的根本性轉移。
想像一下,過去的世界,新聞資訊就像是來自幾家大型、信譽卓著的百貨公司。這些百貨公司(也就是傳統媒體,如 BBC 、紐約時報、各大電視台等)有著宏偉的建築、專業的採購團隊(記者和編輯),他們決定了貨架上應該擺放哪些「商品」(新聞)。絕大多數的民眾要獲取資訊,都得親自走進這幾家百貨公司。他們相信這裡的商品品質有保障,陳列方式清晰明瞭,重要商品總會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這就是傳統媒體時代,資訊的生產與傳播相對集中,並且由專業的「守門人」(gatekeeper)所掌控。
然而,這份報告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變了。現在的新聞資訊環境,更像一個極度龐大、喧囂且無比熱鬧的數位市集廣場。原先的百貨公司依然存在,但它們的門面顯得有些老舊,人流也不如以往。廣場上則冒出了成千上萬個五花八門的攤位,這些攤位就是所謂的「另類媒體生態系」。攤位的擁有者不是大型企業,而是一個個充滿個人魅力的攤主——他們是 YouTuber 、 Podcaster 、 TikTok 網紅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活躍的意見領袖。
這個數位市集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也正是報告所強調的變革核心:
首先,人流的路徑改變了。過去,人們是主動走進百貨公司。現在,人們更多的是在市集廣場上閒逛,而市集廣場的「管理員」(也就是 YouTube 、 Facebook 、 TikTok 等平台)會利用一種神奇的魔法(演算法),不斷地將他們認為你會感興趣的攤位推到你面前。你可能本來只是想看看朋友的動態,卻被一個分析國際局勢的影片吸引;你可能只是想放鬆一下,卻滑到一個用戲謔方式解說政治新聞的短影音。報告中的數據明確指出(見第 10 頁),人們對傳統媒體(電視、紙媒、新聞網站)的依賴度持續下滑,而對社群媒體、影音平台和線上聚合器的依賴則不斷增長。以美國為例,報告第 11 頁的圖表(Graph 2)甚至顯示,社群與影音平台作為新聞來源的比例(54%)首次超越了電視(50%)和新聞網站/App(48%)。這就像是,市集攤位吸引的顧客總數,已經超過了老牌百貨公司。
其次,攤主的影響力巨大。在這些新興的攤位中,攤主本身的個人魅力和信譽,往往比攤位背後是否有「機構認證」來得更重要。報告特別點出,像美國的 Podcaster Joe Rogan 或法國的 YouTuber Hugo Travers (HugoDécrypte) 這樣的人物,正扮演著塑造公眾輿論的關鍵角色。 Joe Rogan 的節目觸及了高達 22% 的美國受訪者,尤其在年輕男性中影響力驚人。這就好比市集裡的一位明星攤主,他的叫賣聲和個人風格吸引了大量忠實顧客,這些顧客相信他推薦的商品,甚至超過了百貨公司裡那些穿著制服、看起來很專業的銷售員。這種從「信任機構品牌」轉向「信任個人」的趨勢,是這次變革中最深刻的心理層面變化。這些「個人化」的新聞來源,通常更具情感連結,風格更活潑,用語更貼近大眾,繞過了傳統新聞那套嚴謹但有時略顯枯燥的報導模式。
然而,這個新興的生態系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也是報告反覆強調的憂慮。市集廣場雖然熱鬧,但也龍蛇混雜。百貨公司裡的商品,至少經過了基本的品質檢驗;但市集攤位上的東西,品質就參差不齊了。報告提到(見第 5 、 10 頁),許多民粹主義政治人物,越來越懂得如何利用這個新生態系。他們可以繞過傳統媒體那些「麻煩」的記者會和尖銳提問,直接選擇到友善的網紅攤位上接受「專訪」。這些網紅攤主可能因為能訪問到大人物而感到榮幸,提出的問題自然就溫和許多,甚至有些根本就是預先套好招的。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攤位販賣的可能是虛假的、誤導性的,甚至是惡意編造的資訊。報告指出,這些網路影響者和意見領袖,與政治人物一同被視為全球假訊息的最大威脅來源(見第 11 、 22 頁)。
最後,這個轉變對傳統媒體構成了生存威脅。當人流和信任都轉移到數位市集時,老牌百貨公司的生意自然一落千丈。傳統媒體發現,它們不僅失去了讀者和觀眾,也失去了以往作為「議程設定者」的崇高地位。它們不再是公眾討論的唯一中心,而只是廣場上眾多聲音中的一個,而且還不是最大聲的那個。這種影響力的衰退,直接衝擊了它們的商業模式,導致訂閱停滯、廣告收入被平台巨頭侵蝕,進而引發裁員和縮編。
總結來說,報告的第一個主要論點,描繪了一幅新聞版圖劇烈變動的景象。這不僅僅是「報紙沒人看了,大家都上網看新聞」這麼簡單的現象。它描述的是一個權力結構的解體與重組:傳統新聞機構作為資訊守門人的權力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演算法與個人創作者的雙重權力。這帶來了更多元的聲音和更活潑的表達形式,但也伴隨著假訊息氾濫、公共領域破碎化、以及傳統新聞業陷入生存危機等深刻的代價。這個「另類媒體生態系」的崛起,是理解當前及未來數年所有新聞相關議題的基礎,無論是關於 AI 的應用、假新聞的治理,還是新聞業的商業模式,都脫離不了這個根本性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