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第四部分,也是我們對托爾斯泰《藝術論》解析的總結部分。在前三部分,我們已經深入探討了他對「美」的批判、他對藝術本質的定義(情感傳染論),以及他評價藝術好壞的標準(宗教意識)。現在,我們將把這些論點整合起來,看它們如何構成一個完整而強大的思想體系,並運用費曼學習法,以最清晰的方式總結托爾斯泰的整體觀點及其對我們今日世界的深刻啟示。
第四部分:藝術的墮落與重生——一個思想體系的總結與啟示
想像一下,我們已經陪伴那位聰明的少年走過了托爾斯泰思想的崎嶇山路。我們推倒了「美」的偶像,建立了「情感傳染」的橋樑,並找到了以「人類聯合」為指引的道德羅盤。現在,少年可能會問一個最實際的問題:「那麼,根據您的理論,我們今天社會上絕大多數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它們是好是壞?我們的藝術世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正是托爾斯泰整個論證的最終落腳點。他要做的,不僅是理論的建構,更是對現實的診斷與批判。這引出了他最後一個,也是最具衝擊力的論點。
論點四:我們時代上層階級的藝術,由於脫離了普羅大眾和真實的宗教意識,已經走上了一條墮落之路,其絕大多數並非真正的藝術,而只是藝術的贗品(Counterfeits of Art),對社會不僅無益,反而極其有害。
這個論點是前述所有理論的邏輯必然結果。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把這個複雜的社會診斷簡化為一個清晰的故事,一個關於藝術如何「生病」的故事。
藝術的健康狀態: 在托爾斯泰看來,健康的藝術就像一個村莊裡的井。這口井由村裡最有天賦的人挖掘,他們感受到了全村人共同的乾渴(共同的情感需求),並出於內在的衝動(真誠),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清晰性),挖到了能滋潤所有人的甘泉(普世或宗教情感)。村裡的每個人,無論老少,都能來這裡飲水,並因此感到身心舒暢,彼此間的關係也更加和睦。這就是統一的、全民的、真誠的藝術。
藝術是如何生病的? 托爾斯泰指出,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歐洲的上層階級發生了一場精神上的「疾病」。
- 信仰的喪失:他們不再真正相信基督教所倡導的「人人平等,四海兄弟」的教義,因為這會動搖他們建立在特權和剝削之上的生活方式。
- 享樂主義的興起:失去了統一的宗教信仰(生命的意義),他們只好退回到以追求個人感官享樂為人生目標的原始狀態。
- 藝術的分裂:因此,藝術不再為全體人民服務,而變成了專為這個富裕、有閒的階級提供娛樂和消遣的工具。這口井被富人圈佔了,他們只要求井水能滿足他們自己越來越挑剔和奇特的口味。於是,藝術分裂為兩種:大眾的藝術和上層階級的藝術。
病症的表現:藝術的贗品化 當藝術家不再是為傳達自己真誠的情感而創作,而是為了迎合付費的雇主(富人階級)的需求時,真正的藝術創作就變得極其困難。因為真情實感無法按訂單生產。為了滿足市場無休止的娛樂需求,藝術家們發明了四種製造 「藝術贗品」的方法。這就像是製造假冒的井水。
我們可以這樣向少年解釋這四種「造假術」:
- 借用(Borrowing):這是最常見的伎倆。藝術家不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是去借用那些歷史上被公認為「詩意」的元素。比如,在詩裡寫月亮、少女、騎士、魔鬼;在畫裡畫希臘神話、聖經故事。這些東西本身不帶有藝術家自己的情感,只是因為它們在過去的藝術中出現過,所以能喚起觀眾對「藝術」的模糊記憶,給人一種「這很藝術」的錯覺。托爾斯泰諷刺地稱之為「詩意的詩意」。這就像在自來水里加了一點點舊井水的味道,讓人誤以為這就是甘泉。
- 模仿(Imitating):這指的是追求極端的「寫實主義」。在小說裡,鉅細靡遺地描寫人物的衣著、房間的擺設、說話的語氣;在繪畫裡,力求畫得和照片一模一樣。托爾斯泰認為,這種對細節的過分關注,不僅不是藝術,反而會干擾情感的傳達。觀眾的注意力被無關的細節分散,無法被核心情感所感染。這就像是提供了關於水的詳盡化學分析報告,卻不給你一口真正的水喝。
- 追求驚人效果(Striking Effects):這是在感官層面製造強烈的刺激。比如,在藝術中使用極端的對比(美與醜、光明與黑暗、極響與極靜);描寫血腥的謀殺、恐怖的災難或色情的細節。在音樂中,突然的強音、不和諧的和弦、複雜的配器,都屬於此類。這些東西能刺激你的神經,讓你感到震驚或興奮,但這不是情感的感染,而是生理的刺激。這就像往水裡加了興奮劑或辣椒,它能給你強烈的感覺,但那不是水的滋潤。
- 引發趣味(Interestingness):這指的是用複雜的情節、歷史的考證或智力謎題來吸引觀眾。比如,一部情節錯綜複雜的偵探小說,或是一首需要猜謎才能讀懂的詩。讀者在解謎的過程中獲得了智力上的快感,並誤以為這就是藝術的感動。托爾斯泰尖銳地指出,這種需要絞盡腦汁去「理解」的藝術,恰恰違背了藝術的本質——情感的直接感染。這就像是把井水藏在一個複雜的迷宮裡,找到水的過程可能很有趣,但趣味本身不是藝術。
托爾斯泰以華格納的歌劇為例,將其視為這四種造假術集大成的「典範」。他認為華格納的作品充滿了借來的神話題材、精緻模仿的舞台效果、震耳欲聾的驚人音效以及需要費力解讀的「主導動機」(leitmotiv),但唯獨缺少了能 unites all men 的真誠、簡潔的情感。
疾病的後果: 這種贗品藝術的氾濫,對社會造成了五重毀滅性的後果:
- 巨大的資源浪費:無數勞動者耗費生命和勞力,去生產這些對人類無益甚至有害的娛樂品。無數有才華的年輕人,在藝術院校裡學習的不是如何表達真情,而是如何熟練地運用上述四種造假術,最終喪失了真正的創造力。
- 維繫了不公的社會制度:這些精緻的娛樂品,成為了富人階級逃避其生活空虛和殘酷本質的麻醉劑。他們通過附庸風雅的「藝術活動」,來證明自己生活的「高尚」,從而心安理得地繼續他們那種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
- 混淆了普通人的道德觀:當孩子和普通勞動者看到,社會給予那些唱歌跳舞、寫色情小說的「藝術家」的榮譽和金錢,遠遠超過那些道德高尚的聖人或為國捐軀的英雄時,他們的價值觀會徹底混亂。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品行不端、專寫男歡女愛的人,會被尊為民族的驕傲。
- 道德的淪喪:上層階級為了給自己的享樂藝術辯護,索性宣稱「美」高於「善」,藝術無關道德。這就為各種形式的唯美主義、頹廢主義甚至尼采式的超人哲學打開了大門,最終導致了對道德的公然否定和對罪惡的讚美。
- 直接的腐化作用:當代藝術通過不斷宣揚教會迷信、愛國主義(仇外情緒)和淫慾這三種情感,直接毒害著人們的心靈,成為阻礙人類啟蒙和進步的最大障礙之一。
藝術的重生之路: 在進行了如此徹底的批判之後,托爾斯泰給出了他的希望和預言。他認為,未來的藝術,真正的藝術,絕不會是現有上層階級藝術的延續和發展,而是在全新的基礎上的重生。
未來的藝術將會是:
- 在內容上:它將拋棄那些分裂性的、專屬於少數人的情感(驕傲、厭世、淫慾),轉而傳達兩種情感:一是促進人類聯合的宗教情感(愛、同情、犧牲);二是全人類共通的普世情感(喜悅、幽默、寧靜)。
- 在形式上:它將不再追求複雜、晦澀的技巧,而是以簡潔、清晰、質樸為最高標準。因為真正的藝術家關心的是能否成功感染最廣大的民眾,而不是向小圈子炫耀技巧。
- 在創作者上:藝術家將不再是脫離勞動、被包養的專業人士,而是來自各行各業、感受到內在創作衝動的普通人。他們為生活而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真實的情感,並在需要時將這些情感分享給所有人。
- 在傳播上:藝術將不再是昂貴的商品,而是像空氣和陽光一樣,人人可以免費享受的精神食糧。
最終,托爾斯泰以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熱情,描繪了他心目中藝術的終極使命: 藝術,這個強大的人類器官,應該與由真正宗教意識指導的科學攜手合作,將「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理性的認知,轉化為全人類共同的、本能的、鮮活的情感。它應該用愛的感染力,來取代法律、警察和監獄的暴力統治,從而最終在地球上建立起一個人人嚮往的、自由、平等、友愛的「上帝之國」。
總結
托爾斯泰的《藝術論》是一個充滿激情、毫不妥協、極具顛覆性的思想宣言。他用最樸素的邏輯和最真誠的情感,向我們展示了:
- 什麼不是藝術:藝術不是美,不是享樂,不是技巧的炫耀。
- 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情感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樑,其本質是感染。
- 什麼是好藝術:好藝術是那些能促進人類聯合、增進愛的普世情感的傳遞者。
- 我們時代藝術的問題:我們的藝術因脫離大眾和信仰而墮落,變成了服務於少數人享樂的、充滿謊言的贗品。
- 藝術的未來:藝術必須與全人類的生活和最高尚的情感重新結合,才能獲得重生,並完成其團結人類的偉大使命。
即使在今天,托爾斯泰的理論依然像一面鏡子,犀利地照出現代藝術世界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商業化、精英化、虛無化、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它迫使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藝術?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無論我們是否完全同意他的所有結論,托爾斯泰提出的這些問題,本身就具有永恆的價值。他用盡畢生之力,試圖將藝術從虛偽和墮落的泥潭中拯救出來,重新賦予它神聖的使命和尊嚴。這份努力,本身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