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三部分,我們已經建立了生產的基礎,並剖析了財富如何在勞動者、資本家和地主之間進行分配。然而,這個分配過程並不是以實物直接分割完成的,而是在一個巨大的市場網絡中,通過無數次的「交換」(Exchange)來實現的。要理解這個交換的機制,就必須掌握其核心的調節器——價值(Value)。這是穆 le《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三卷的核心,也是將生產與分配兩大領域聯繫起來,並最終解釋財富在社會中流動的關鍵樞紐。
價值與國際貿易——支配商品交換的法則
我們已經知道社會生產了什麼,也知道誰得到了什麼樣的分配份額。但農夫手中的小麥如何換來他需要的衣服?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如何轉化為他能享用的食物和奢侈品?這一切都必須通過「交換」來完成。而任何交換行為背後,都潛藏著一個根本問題:一件東西到底「值」多少?它能換來多少別的東西?這就是「價值」問題。穆勒對此的闡述,為我們理解市場經濟的運作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工具。
一、 價值的法則:支配所有交換的核心原理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幾個基本概念。穆勒強調,必須區分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和 「交換價值」(Value in Exchange)。
- 使用價值,就是物品滿足人類慾望或發揮某種功用的能力。空氣和水,對生命來說,有著無可估量的使用價值。
- 交換價值,則是一件物品能夠換取其他物品的能力。一顆鑽石,可能除了裝飾外沒有太多實際功用(使用價值有限),但它卻能換來大量的食物、衣服和其他商品(交換價值極高)。
政治經濟學所關心的「價值」,若無特別指明,一概指的是交換價值。同時,我們也要區分價值與價格(Price)。價格,只是用來衡量一件物品交換價值的特定工具——貨幣。一件衣服的「價格」是 20 美元,意思是它的交換價值可以用 20 個貨幣單位來表示。但它的「價值」則是它能換取的所有其他商品的綜合購買力。
理解了這個基礎後,穆勒引導我們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決定一件物品交換價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給出的答案是,一件物品要有交換價值,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它必須有用(有使用價值);(2)它的獲得必須有「困難度」(Difficulty of Attainment)。 空氣雖然有用,但唾手可得,沒有獲取難度,所以沒有交換價值。一顆偶然在路邊撿到的漂亮石頭,如果沒人想要(沒有使用價值),即便再稀有,也沒有交換價值。
正是這個「困難度」的不同,構成了穆勒價值理論的精髓。他將所有商品劃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價值由不同的法則支配。
想像一下,所有能在市場上買賣的東西,都可以被歸入以下三個陳列館中的一個:
陳列館一:絕對稀缺品(價值由「供求關係」決定)
這裡陳列的是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原作、絕版的古籍、特定年份的稀有名酒,或是紐約市中心某個獨一無二的地塊。這些東西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的供給量是絕對有限的,無論你投入多少勞動和資本,都無法再造或增加。
對於這類商品,它們的價值法則非常純粹:完全由「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決定。供給量是固定的(比如《蒙娜麗莎》只有一幅),其價值(或價格)就完全取決於有多少人想要它,以及這些人想要得到它的慾望有多強烈。如果有兩位億萬富翁都想得到它,他們會互相競價,直到其中一方的財力或慾望達到極限。它的價值與其生產成本(達文西當年花了多少顏料錢)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陳列館二:可無限複製的工業品(價值由「生產成本」決定)
這裡陳列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商品:鉛筆、衣服、手機、汽車。它們的特點是,只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和資本,它們的供給可以被無限地複製和增加,且增加每一單位的成本是大致不變的。對於這類商品,它們的價值法則就完全不同了。短期來看,它們的市場價格會像海浪一樣,圍繞著一個水平線上下波動,這個波動是由暫時的供求變化引起的。 比如,一款新手機剛上市時供不應求,價格會被炒高;但很快,工廠加大生產,供給增加,價格又會回落。
但長期來看,決定這條「水平線」(即其平均或自然價值)位置的,是它的「生產成本」(Cost of Production)。 為什麼?因為這裡存在一個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
- 如果市場價格高於生產成本(加上行業的平均利潤),意味著這個行業的利潤特別豐厚。其他資本家看到後,會立刻帶著他們的資本湧入這個行業,建立新的工廠。結果是供給大量增加,迫使價格下降,直到利潤回歸到社會的平均水平。
- 如果市場價格低於生產成本,資本家就會虧本。他們會停止生產,或者將資本轉移到其他有利可圖的行業。結果是供給減少,使得價格回升,直到能覆蓋其生產成本並提供平均利潤為止。
因此,對於這類工業品,供求關係只能決定其一時的「市場價格」,而其長期的「自然價值」,則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拉著一樣,始終要回歸到它的生產成本。
陳列館三:成本遞增的農礦產品(價值由「最高生產成本」決定)
這個陳列館裡放的是糧食、棉花、煤炭、鐵礦石等所有從土地和礦山中「開採」出來的初級產品。它們的特點是,供給量也可以增加,但每增加一個單位,所需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高。這正是我們熟悉的「土地報酬遞減法則」在起作用。
對於這類商品,價值法則更為複雜。它的價值同樣由生產成本決定,但問題是,它有好幾個不同的生產成本(在肥沃土地上生產的成本低,在貧瘠土地上生產的成本高)。那麼,市場上的價值究竟由哪個成本決定呢?
穆勒給出了精闢的答案:由滿足社會總需求的「最後那一部分」——即在最不利條件下、以最高成本生產出來的那一部分——的生產成本所決定。
讓我們回到小麥的比喻。假設社會需要 100 萬噸小麥。最肥沃的 A 地能以每噸 1 美元的成本生產 50 萬噸。次一等的 B 地能以每噸 1.5 美元的成本生產 30 萬噸。為了湊足 100 萬的總量,還必須去開墾最差的 C 地,那裡每噸的生產成本高達 2 美元。
在市場上,所有的小麥,無論是來自 A 地、 B 地還是 C 地,都必須以相同的價格出售。這個價格會是多少?答案必然是 2 美元。因為如果價格低於 2 美元,就沒有人願意去耕種 C 地,那麼社會就得不到它所需要的最後 20 萬噸小麥,需求無法滿足,價格自然會被推高,直到 C 地的生產者也能獲得平均利潤為止。
因此,對於農礦產品,其價值(價格)是被「邊際生產者」的成本「頂」在那裡的。這也完美地解釋了地租的來源:A 地和 B 地的生產者,他們的成本遠低於市場價格 2 美元,他們所獲得的這個巨大的「超額利潤」,最終會通過競爭轉化為地租,落入地主的口袋。
二、國際價值:一國商品與他國商品交換的法則
掌握了國內的價值理論,穆勒將其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國際貿易。他敏銳地指出,前述的「生產成本決定價值」的法則,在國與國之間並不適用。
費曼學習法第一步:發現問題與核心差異
為什麼不適用?因為那個法則的自我修正機制,依賴於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如果 A 行業比 B 行業利潤高,資本和勞動就會從 B 流向 A 。但在國家之間,這種流動是極其困難的。一個美國的紡織工人或資本家,即便知道英國的紡織業利潤更高,也很難輕易地把家庭和工廠搬到英國去。語言、文化、法律、地理距離,都構成了巨大的障礙。
既然生產成本不再是標尺,那麼美國的小麥和英國的布料,到底按照什麼比例進行交換呢?
費曼學習法第二步:核心法則——比較成本與相互需求
穆勒在此繼承並極大地發展了李嘉圖的理論,提出了兩個環環相扣的法則。
1. 國際貿易的「起因」:比較成本(Comparative Cost)
貿易的發生,並非取決於一國在生產某商品上是否比另一國有 「絕對優勢」,而是取決於是否有 「比較優勢」。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假設美國生產一單位小麥需要 80 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布料需要 100 個勞動日。而英國生產一單位小麥需要 120 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布料需要 110 個勞動日。
- 絕對優勢:美國在小麥(80 vs 120)和布料(100 vs 110)的生產上,都比英國有絕對優勢。
- 比較優勢:但是,美國在小麥生產上的優勢(80 vs 120,即效率高 50%)大於其在布料生產上的優勢(100 vs 110,即效率高 10%)。因此,美國在小麥上有比較優勢。反之,英國雖然在兩者上都處於劣勢,但其在布料上的劣勢(110 vs 100)小於其在小麥上的劣勢(120 vs 80)。因此,英國在布料上有比較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最明智的策略是集中其資源生產小麥,用多餘的小麥去和英國交換布料。這樣,美國等於是用自己最擅長的東西,換回了自己相對不那麼擅長的東西,從而節省了總的勞動投入。英國也是同理。這就是國際分工與貿易的根本利益所在:它使得全世界的總產出增加。
2. 國際貿易的「交換比率」:相互需求(Reciprocal Demand)
比較成本解釋了為什麼會有貿易,但它沒有告訴我們,一單位美國小麥究竟能換回多少英國布料。這個具體的交換比率,穆勒指出,是由兩國對對方商品的「相互需求」的強度來決定的。
這就像兩個孩子交換玩具。 A 有一個玩具火車,B 有一個玩具飛機。交換的比率,完全取決於 A 有多想要飛機,相對於 B 有多想要火車。
- 如果美國對英國布料的需求非常強烈和迫切,而英國對美國小麥的需求卻不那麼強烈,那麼美國就必須拿出更多的小麥才能換回一單位布料。在這種情況下,貿易的大部分好處就被英國拿走了。
- 反之,如果歐洲發生饑荒,英國對美國小麥的需求變得極其旺盛,而美國對英國布料的需求保持不變,那麼一單位小麥就能換回比以前多得多的布料。貿易的好處就更多地流向了美國。
這個交換比率,會在一個特定範圍內波動。這個範圍的兩個端點,就是兩國各自國內的生產成本比率。在上面的例子裡,美國國內 1 單位小麥相當於 0.8 單位布料的成本,英國國內 1 單位小麥相當於約 1.09 單位布料的成本。國際交換的比率,必然會落在 1:0.8 和 1:1.09 之間。具體落在哪一點,就看「相互需求」的拔河比賽哪一方力氣更大。
穆勒將這個法則總結為「國際需求方程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國際價值會自我調節,使得每個國家出口商品的總價值,剛好能夠支付其進口商品的總價值。
總結與反思
穆勒關於價值與國際貿易的理論,是一個宏大而統一的體系。它告訴我們:
- 價值是相對的,是商品之間的交換關係,由其獲取難度決定。
- 在一個內部流動通暢的市場,生產成本是價值的核心。競爭這隻「看不見的手」會不斷地將價格拉回到生產成本的水平。
- 在國與國之間,由於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的流動受阻,生產成本不再是唯一的標尺。貿易的起因是比較成本,而交換的具體比率則由相互需求決定。
- 外貿的真正好處在於「進口」。我們之所以要「出口」,只是為了支付進口。通過貿易,我們能以更少的本國勞動和資本,換取到我們需要的外國商品,從而提高了整個國家的生產效率。
這一整套理論,徹底粉碎了舊的「重商主義」認為財富就是金銀、出口就是賺錢、進口就是虧損的謬誤。它為自由貿易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向我們揭示,國際貿易並非零和遊戲,而是一個能讓所有參與方都受益的、促進全球財富增長的偉大機制。穆勒的分析,將經濟學從對國內現象的狹隘考察,提升到了對全球經濟相互依存關係的科學理解,其影響力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