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會

一、何謂「低欲望社會」?其根本原因為何?

「低欲望社會」指的是日本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論男女老幼都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慾望,努力存錢,將對未來的擔憂降至最低。即便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也難以刺激消費,導致 GDP 停滯不前。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民對「將來的不安」。縱使上班族薪資略有上漲,卻往往被房貸、教育經費等開銷所抵銷,無力消費;而高齡者即使有積蓄,也因對未來感到不安而節省開支。這種普遍的不安感使得過去「慾望」滿滿的「20 世紀經濟學」的刺激政策失效。

二、作者如何評價安倍經濟學及其「三支箭」?

作者對安倍晉三首相主導的安倍經濟學持強烈的批判態度。他認為安倍經濟學仍然停留在過時的「20 世紀經濟學」思維,無法理解日本已進入「低欲望社會」的現實。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異次元貨幣寬鬆、靈活的財政政策、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並未真正帶動日本經濟的復甦,反而可能加劇未來的風險。例如,量化寬鬆導致日圓貶值,但留在日本國內的工廠多為組裝廠,仰賴海外零件,難以藉此提升出口競爭力。而降低法人稅的政策,在企業對國內市場缺乏信心、海外投資增加的情況下,也難以直接促使企業增加薪資或設備投資。作者認為安倍經濟學猶如在斷軌上超速行駛的列車,正將日本經濟推向破產的邊緣。

三、作者認為日本經濟目前面臨哪些具體困境?

除了前述的「低欲望社會」和安倍經濟學的失效外,作者還指出日本經濟面臨多重困境,包括:人口減少與超高齡化導致勞動力不足、國內市場萎縮;年輕世代失去上進心與理想,不願承擔房貸、婚姻、生育等風險與責任;企業內部保留金龐大,卻因對未來缺乏信心而不願投資或加薪;政府債務持續攀升,未來恐難以償還;地方經濟凋敝,「有可能消失的城市」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功能弱化,喪失了促進經濟回升的能力。此外,日本的戶籍制度也被認為是阻礙生育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四、為了解決「低欲望社會」的困境,作者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改革建議?

作者提出了多項大膽的改革建議,旨在擺脫「安倍經濟學的悖論」,讓日本經濟迅速反轉。主要包括:

  • 刺激需求,消除不安: 政府應制定明確的經濟計劃,消除國民對未來的擔憂,鼓勵消費。
  • 推動結構性改革: 廢除不必要的規則,創造更自由的學習方式、勞動方式、賺錢方式和生存方式。反對以縮短工時和提高最低工資為目標的「勞動方式改革」,認為這只是微觀管理。
  • 聚焦「心理經濟學」: 藉由驅動人的心理層面來活絡經濟,而非僅僅依賴傳統的財政和金融政策。
  • 都心大規模再開發: 放寬都市中心地帶的容積率和建蔽率限制,吸引個人金融資產進入市場,縮短通勤時間,提升生活品質。
  • 地方自治與特色發展: 將土地使用權和稅收、規則制定權下放給地方政府,促進各地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外資。
  • 發展週末度假經濟: 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地方閒置的不動產資源,吸引都市居民前往鄉村度假消費,帶動地方經濟。
  • 打造國際度假勝地: 學習成功的案例,如惠斯勒黑梳山和漢密爾頓島,整合滑雪場周邊資源,提升住宿和遊樂設施的品質,吸引海外觀光客。
  • 開放漁港促進海上休閒: 降低船舶停泊費用,完善港口設施,鼓勵高齡者參與海上休閒活動,刺激消費。
  • 教育改革: 從量產均質人才轉向培養能挑戰世界的傑出人才,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減少大學數量,實施客製化教學,廢除全國統一的指導要領。
  • 建立適合日本的移民體系: 分階段引進優秀人才和勞動力,完善相關制度,解決人口減少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 農業改革: 廢除過度的農業補貼,鼓勵生產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將農林水產省轉型為「糧食省」,在全球尋找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確保糧食安全。
  • 廢除戶籍制度,建立公共數據庫(JDB): 將國民個人資訊數位化,建立由國家統一管理和維護的數據庫,簡化行政流程,實現「零窗口」政府,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
  • 推動道州制,實現地方自治: 改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賦予地方政府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課稅權,激發地方活力。

五、作者認為日本的戶籍制度和「個人番号制度」存在哪些問題?

作者對日本的戶籍制度持強烈的批判態度,認為其在今日已毫無意義,反而成為少子化問題的一大障礙。戶籍制度不承認非婚生子,使得婚前懷孕的女性面臨墮胎或奉子成婚的選擇,與國際趨勢相悖。此外,戶籍制度也與現代多樣化的家庭形態不符。

對於安倍政權導入的「個人番号制度」(My Number),作者認為其是以落後的「住基網」(居民基本台帳網絡)為基礎,屬於世界上效率最低、最糟糕的行政系統。因為「住基網」是以市町村為單位建立,各系統之間互不兼容,無法橫向連帶提攜,造成資源浪費和使用不便。作者主張應建立全新的「日本人數據庫」(JDB),整合所有個人資訊,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率。

六、作者如何看待日本的貧富差距問題?與皮凱蒂的觀點有何不同?

作者認為,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日本的貧富差距並未如想像中嚴重,甚至可說是世界上最公平、財富集中狀況最少的國家之一,是「最社會主義化的資本主義國家」。他指出,雖然相對貧困率和吉尼係數等指標可能顯示存在貧富差距,但實際觀察社會狀況,並未出現歐美國家那種極端的貧富兩極化現象。

因此,作者不同意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提出的對富人課徵高額累進稅的觀點,認為這完全不適合日本。他指出,日本的資本收益率極低,資產增值困難,因此對富人課重稅並不能有效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相反地,他認為應維持現有的消費稅稅率,並將稅制改革的重點放在導入在所有流通階段統一徵收的增值稅(VAT)。

七、作者對日本企業儲存大量內部保留金的現象有何看法?

作者並不認同將日本企業儲存大量內部保留金視為「守財奴」的批評。他認為,在人口減少、超高齡化、「低欲望社會」的背景下,日本國內市場的成長空間極為有限,加上日圓升值導致許多企業將工廠轉移至海外,國內留有許多剩餘設備。即使政府要求增加設備投資,企業也缺乏誘因進行新的投資或雇用新員工。

作者認為,日本企業若想尋求成長,只能進軍海外,但在海外建立成功事業的案例卻不多。此外,降低法人稅也無法直接促使企業增加薪資或設備投資,因為這些都屬於成本,而法人稅是對淨利潤徵收。作者認為政府和學者對日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經營考量缺乏了解。

八、作者在書中流露出對日本未來的哪些擔憂?他認為日本有可能走向哪些結局?

作者對日本的未來深感憂慮。他認為,在「低欲望社會」和錯誤的經濟政策下,日本經濟正走向危險的水域,可能面臨真正的危險。如果政府不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日本可能會像西班牙或葡萄牙一樣慢慢地被拖垮沒落,甚至可能走向「夕張化」(城市破產)和「底特律化」(城市破產)的破產之路。

作者擔心,隨著人口持續減少和超高齡化加劇,日本將難以維持現有的社會福利和行政服務水準,國債暴跌的風險也日益增加。此外,年輕世代的「草食化」和缺乏上進心,以及政府官僚體系的僵化和缺乏改革的意願,都加劇了他對日本未來的擔憂。他認為,如果日本不能大膽改革教育、移民政策、經濟結構和政府體制,這個國家最終可能會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