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的《通論》是現代總體經濟學的基石,充滿了許多革命性的觀點。
第一部分:凱因斯對古典經濟學的挑戰與「有效需求」原理
想像一下,凱因斯在寫《通論》的時候,整個世界,特別是工業化國家,正深陷於我們現在所稱的「經濟大蕭條」之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生活困困。然而,當時主流的經濟思想,也就是凱因斯所稱的「古典經濟學」(請注意,凱因斯這裡對「古典」的定義涵蓋了李嘉圖、馬歇爾、皮古等人,與我們現在教科書的劃分略有不同),似乎無法好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解決方案——基本上是「順其自然,市場會自我調節」——顯然沒有發揮作用。這就像醫生看到病人發高燒,卻說「別擔心,身體自己會退燒」,但病人已經燒了很久,越來越虛弱。凱因斯覺得,這個「醫生」的診斷方法和藥方肯定出了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有一個很核心的信念,叫做「薩伊定律」(Say’s Law) 。簡單來說,這定律認為「供給會創造自身的需求」。想像一個小村莊,裡面有麵包師傅、鞋匠、農夫。麵包師傅努力烤麵包(供給),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相信賣掉麵包後賺到的錢,可以用來買他需要的鞋子或米(創造需求)。鞋匠和農夫也是如此。所以,只要大家努力生產,所有東西都會被買掉,因為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他們生產的價值,就會轉化成他們購買其他東西的購買力。在這個理想世界裡,大規模的、持續的失業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如果有人失業,那可能是因為他不願意接受市場決定的工資(自願失業),或者是因為他正在轉換工作的短暫空窗期(摩擦性失業)。經濟體系就像一部設計精良的機器,就算偶爾有點小卡頓,它自己會潤滑、調整,然後恢復順暢運轉,始終趨向於所有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完全就業」狀態。根據古典理論,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出,而勞動者願意工作的實際工資,則等於該勞動量的邊際負效用。在這兩個前提下,市場機能會自動調節,除非勞工自己不願意在「合理」的工資下工作,否則不會有「非自願失業」。
但凱因斯看著大蕭條的現實,說:「等一下,這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啊!」如果供給真的能創造自身的需求,那為什麼有這麼多商品堆在倉庫裡賣不出去,這麼多工人沒事做呢?他認為,古典經濟學的前提——那個「供給等於需求」的美好假設——在現實世界中,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貨幣經濟中,是有條件的,而且常常不成立。問題出在哪裡呢?凱因斯指出,人們拿到收入後,並不會立刻、全部地把錢花掉。他們可能會儲蓄一部分,或者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而選擇暫時持有現金,而不是立即消費或投資。
這就引出了凱因斯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這不是指人們「想要」多少東西的總和,而是指人們「預期會花錢購買」多少東西的總量,這個總量足以讓企業家願意僱用一定數量的勞工來進行生產。企業家,也就是那些開工廠、僱用工人的老闆們,他們決定要生產多少、僱用多少人,不是看市場上有多少勞動力或多少機器,而是看他們「預期」他們的產品能賣出多少,能帶來多少利潤。如果他們預期市場需求疲軟,就算有閒置的機器和工人,他們也不會輕易擴大生產。就好像麵包師傅,如果他預期明天只有十個人會來買麵包,他就不會烤一百個麵包,即使他有足夠的麵粉和時間。
所以,凱因斯認為,決定一個經濟體整體就業水準的,不是生產能力本身,而是這個「有效需求」的水平。有效需求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預期的消費支出 (Consumption, C) 和 預期的投資支出 (Investment, I) 。整個經濟的總產出或總所得 (Y),必須等於總消費加上總投資 (Y = C + I) 。企業家會根據他們對 C 和 I 的預期來決定僱用多少人。與此同時,企業家為了生產這麼多東西,也需要一個最低的預期銷售收入,才能讓他們覺得值得僱用這麼多人,這個預期收入就是「總供給價格」(Aggregate Supply Price, Z) 。當企業家預期的總需求 (D) 正好等於他們願意提供相應就業量所需的總供給價格 (Z) 時,就業水平就達到了均衡。這個 D=Z 的點,就是「有效需求」之所在。
凱因斯強調,古典理論的錯誤在於它假設 D 永遠會等於 Z,無論就業水平 N 是多少。換句話說,古典理論認為只要生產出來,就一定賣得掉,企業家總能獲得足以支持該生產水平的收益。但凱因斯認為,D 和 Z 只有在某個特定的就業水平上才會相等。如果企業家僱用了太多人,生產了太多東西,超出了人們實際願意購買的量(即 D < Z),那麼他們就會虧損,然後就會解僱工人,減少生產。反之,如果僱用太少,D > Z,他們就會發現有利可圖,進而增加僱用。
因此,凱因斯的結論是,一個經濟體完全有可能在「未達完全就業」的情況下達到均衡。也就是說,失業問題可能不是暫時的摩擦或工人不願降薪造成的,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源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就像一輛汽車引擎雖然很有力,但如果油門踩得不夠深(有效需求不足),汽車就只能慢速行駛,發揮不出它的全部潛力,很多想上車的人(勞動力)也只能在路邊等待。
這個觀點在當時是極具顛覆性的。它意味著不能再簡單地相信市場的「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解決失業問題。政府或許需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透過某些方式來刺激有效需求,比如增加公共投資,或者透過政策影響消費和私人投資的意願。凱因斯在他的《法國版序言》中特別提到,他的理論是「一般性的」,而古典理論只適用於「完全就業」這種「特殊情況」,而這種特殊情況在現實中恰恰不是常態。他認為,古典經濟學家們把適用於孤立的個體或單一產業的結論,錯誤地推廣到了整個經濟體系,犯了「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例如,對於單個失業者來說,降低工資要求可能更容易找到工作;但如果所有工人都降低名目工資,由於總購買力可能隨之下降,總就業量未必會增加,甚至可能減少。
凱因斯也批評了古典經濟學對於勞工行為的假設。古典理論認為,勞工關心的是「實際工資」(即貨幣工資能買到多少東西),並且會根據實際工資的高低來決定是否工作。但凱因斯觀察到,勞工通常更關心「貨幣工資」的絕對數字,並且會抵抗貨幣工資的削減,即使物價下跌導致其實際工資上升。而且,個別行業的勞工很難接受比其他行業勞工更大幅度的貨幣工資削減,因為這涉及到相對工資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凱因斯認為,勞工整體上並沒有能力像古典理論所假設的那樣,透過接受更低的貨幣工資來決定其「實際工資」水平。實際工資更多地是由整個經濟體系的供需力量,特別是總需求的水平決定的,而不是由勞資雙方的工資談判直接決定的。
總結來說,凱因斯的第一個主要論點是:古典經濟學對於就業和產出的解釋是有缺陷的,它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供給總能創造自身的需求(薩伊定律),並且市場總能自動達到完全就業。現實情況是,經濟的總就業和總產出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而這個有效需求完全有可能低於能夠實現完全就業的水平,從而導致持續的「非自願失業」。 這為他後續探討消費、投資、利率等因素如何影響有效需求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