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機器時代(四):紅利

好的,我們已經深入探討了推動「第二個機器時代」的三大引擎:指數級增長、萬物的數位化和組合式創新。這些引擎共同作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進步。現在,我們要轉向這些進步所產生的兩個核心經濟後果,這也是《第二個機器時代》這本書的另外兩個主要論點:「紅利」(Bounty) 和 「分化」(Spread)

第四個主要論點:數位科技的進步正在創造巨大的「紅利」,表現為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種類和品質的增加,以及成本的降低。這是當今世界最好的經濟消息。

讓我們再次運用費曼學習法,想像你正在向朋友解釋這個「紅利」的概念。

「嘿,我們聊了這麼多關於科技如何飛速發展,電腦如何變得越來越聰明,世界如何被數位化,創新如何像搭積木一樣層出不窮。那麼,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進步,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好消息是,它們正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紅利』。

『紅利』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其實它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能用更少的錢,甚至不花錢,享受到更多、更好、種類更豐富的商品和服務。 這就像一個巨大的聚寶盆,不斷地湧現出各種好東西。

紅利的體現:更多、更好、更便宜、更新奇

書中從幾個方面闡述了這種「紅利」:

  1. 產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這是最直觀的體現。回顧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例子,像 ASCI Red 超級電腦和 PlayStation 3 遊戲機的計算能力相當,但後者的價格和體積都大大降低。這意味著曾經只有少數機構才能負擔得起的計算能力,現在普通消費者也能輕鬆擁有。同樣,數位化使得資訊的複製和傳播成本趨近於零。製作一張數位照片、一首 MP3 音樂、一部電子書,其邊際成本極低。這使得我們可以獲取海量的內容,而付出的代價卻越來越小。
  2. 種類的極大豐富:數位化和網路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想像一下傳統的實體書店,即使是最大的書店,其藏書量也是有限的。而像亞馬遜這樣的線上書店,可以提供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種圖書供你選擇。音樂、電影、應用程式也是如此。無論你的興趣多麼小眾,都更有可能在數位世界中找到滿足你需求的產品。書中提到,亞馬遜上銷售的圖書種類遠超任何實體書店,這種「長尾效應」使得許多以前無法進入市場的利基產品也能找到它們的消費者。這大大增加了我們的選擇空間。
  3. 品質的提升:數位科技不僅僅是讓東西變多變便宜,也在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例如,現在的數位地圖不僅僅是靜態的路線圖,像 Waze 這樣的應用可以提供即時路況,幫助你避開擁堵,更快到達目的地。醫療診斷方面,AI 輔助診斷系統(如 IBM 的華生醫生)能夠整合海量醫學文獻和病患數據,幫助醫生做出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搜索引擎的演算法不斷優化,讓我們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所需資訊。這些都是品質提升的體現。
  4. 免費商品和服務的湧現:這是數位時代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大量的免費數位產品和服務,比如 Google 搜索、 Gmail 郵箱、 Facebook 、 Twitter 、維基百科、各種新聞網站、 YouTube 影片等等。這些服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效率和便利性,但它們的價格是零。雖然它們可能通過廣告等方式間接盈利,但對用戶而言,直接的使用成本為零。
  5. 新的商品和服務層出不窮: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數位產品和服務,在十幾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甚至難以想像。智慧型手機、各種 App 、社交網路、雲端儲存、線上協作工具等等,都是數位科技進步的產物。這些新事物不斷地滿足我們新的需求,甚至創造出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需求。

紅利背後的驅動力:生產力的提升

那麼,這些巨大的「紅利」從何而來呢?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提升。數位科技作為一種強大的「通用目的技術」(GPT),正在像當年的蒸汽機和電力一樣,全面提升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

書中引用了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的觀點,他因證明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獲得諾貝爾獎。索洛發現,僅僅增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並不能解釋經濟總產出的絕大部分增長。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這主要來源於技術創新和生產方式的改進。

數位科技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升生產力:

  • 自動化:機器替代人工完成重複性、標準化的任務,無論是工廠裡的裝配線,還是辦公室裡的數據錄入。
  • 流程優化:企業利用資訊系統(如 ERP 、 CRM)重新設計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效率,減少浪費。沃爾瑪利用其強大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了從銷售點數據共享到供應商庫存管理的無縫對接,極大地提高了零售效率。
  • 更好的決策:大數據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和個人從海量數據中洞察趨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加速創新:前面提到的組合式創新,使得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週期縮短,迭代速度加快。

生產力悖論的消失與「紅利」的顯現

有趣的是,在電腦革命的早期,經濟學家們曾經困惑於所謂的「生產力悖論」——我們到處都看得到電腦,唯獨在生產力統計數據中看不到。索洛在 1987 年就提出了這個著名的論斷。

書中解釋了這個悖論的原因:

  1. 早期電腦在經濟中的佔比較小:即使電腦的生產力提升很快,但如果它們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很小,對整體生產力的影響也不會太明顯。
  2. 互補性創新的滯後:通用目的技術(如電腦)的真正影響力,往往需要等待大量的互補性創新(如業務流程重組、組織結構調整、員工技能提升等)到位後才能完全釋放出來。這需要時間。就像電力取代蒸汽機一樣,工廠並不是簡單地把蒸汽機換成電動機就能立刻提高效率,而是需要重新設計整個工廠佈局和生產流程,這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企業大規模應用資訊系統,生產力悖論開始消失,美國經濟經歷了一輪生產力的大幅提升。研究表明,大量使用 IT 的企業和行業,其生產力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其他企業和行業。即使在 21 世紀初,儘管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機,但整體生產力增長依然強勁,甚至超過了 90 年代。

這說明,數位科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其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和深化。而生產力的提升,正是我們能夠享受到越來越多「紅利」的根本原因。

「紅利」的廣泛性:超越物質層面

需要強調的是,書中所說的「紅利」並不僅僅指物質產品的豐富。它還包括了許多難以用金錢衡量的價值:

  • 更多的選擇自由:無論是購物、娛樂還是學習,我們都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選擇空間。
  • 更便捷的資訊獲取:通過搜索引擎和各種線上資源,我們可以輕鬆獲取海量資訊和知識。
  • 更高效的溝通協作: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社交網路、雲端協作平台等工具,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溝通和工作方式。
  • 個性化和定制化:數位科技使得大規模定制成為可能,產品和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個體差異化的需求。
  • 健康和福祉的改善:數位科技在醫療、健康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正在幫助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長久。

小結

因此,「紅利」是第二個機器時代帶給我們的一個極其積極的經濟後果。數位科技的指數級增長、萬物數位化和組合式創新,共同推動了生產力的持續提升,使得我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數量更龐大、種類更豐富、品質更高、更新奇的商品和服務。這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資訊、知識、便利性和生活品質的提升上。這的確是當今世界最好的經濟消息之一。


到這裡,我解釋了「紅利」這個概念。接下來,我們將探討與「紅利」相伴而生的另一個重要經濟後果,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分化」。您對「紅利」的解釋是否滿意?有沒有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