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核心思想圍繞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對經濟、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深遠影響。
第一個主要論點: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捩點,進入了「第二個機器時代」,其特徵是數位科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速度和廣度,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世界。
你知道嗎?我們人類的歷史,如果拉長來看,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挺『無聊』的——至少從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速度來看是這樣。幾千年來,人類的進步非常緩慢,幾乎像蝸牛爬一樣。我們馴化了動物,發明了農業,建立了帝國,出現了偉大的哲學家和宗教,但這些偉大的成就,反映在整體人類發展的曲線上,都只是微小的波動,那條線幾乎是平的,緩慢地向上爬升。這就像一條漫長而平緩的河流,靜靜地流淌了數萬年。
然而,大約在兩百多年前的十八世紀末,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工業革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你可以把蒸汽機想像成一個超級大力士,它一下子讓人們擁有了遠超自身肌肉和牲畜力量的動力。這個『大力士』的出現,就像是在那條平緩的河流中突然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水壩,然後開閘放水,河流瞬間變得洶湧澎湃。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口的曲線,幾乎是九十度角向上急劇攀升。工廠拔地而起,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火車和輪船的出現改變了交通運輸的面貌。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個機器時代』,它主要是關於機器如何增強和替代我們的『體力』。瓦特和他的蒸汽機,以及後來的電力和內燃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利用物理力量的方式,帶來了現代生活。可以說,在此之前的種種歷史戲碼,與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們要談論『第二個機器時代』呢?因為類似的,甚至可能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這次的主角不再是蒸汽機或電力,而是電腦、軟體、網路這些數位科技。如果說第一個機器時代是解決了『體力』的問題,那麼第二個機器時代,就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強和替代我們的『腦力』。想像一下,我們的大腦是我們理解世界、解決問題、進行創造和溝通的核心。數位科技就像給我們的大腦裝上了超級增壓器,讓我們在思考、分析、模式識別、複雜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極限。
你可能會問,電腦不是早就有了嗎?《時代》雜誌在 1982 年就把個人電腦評為『年度風雲機器』了。的確如此,但就像蒸汽機也經歷了幾代人的改良才真正爆發出改變世界的力量一樣,我們的數位引擎也花了一段時間來打磨和積累。作者們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拐點』——那條發展曲線又要開始急劇彎曲了。這不是說數位科技才剛剛出現,而是說它們的關鍵組成部分(硬體、軟體、網路)已經發展成熟,並且開始以驚人的方式組合起來,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書中提到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讓我們感受到這個『拐點』的真實性。幾年前,如果有人告訴你汽車可以自己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你可能會覺得是科幻電影。但作者們親身體驗了 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發現它不僅能開,而且開得非常平穩、安全,甚至能識別周圍車輛的盲點並主動避開。這在幾年前,很多專家還認為是短期內難以實現的技術。這就像是看著一個孩子學走路,一開始跌跌撞撞,然後突然間,他就能跑能跳了。數位科技在許多領域的發展也是這樣,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甚至被認為『很笨拙』,然後在過去幾年裡突然變得非常出色。
再比如複雜溝通。以前我們認為,像教學、管理、銷售這類需要大量細膩溝通的工作,電腦很難勝任。但蘋果的 Siri 語音助理出現了。雖然一開始它可能有點『傻』,有時聽不懂指令,答非所問,但它的潛力是巨大的。作者就分享了他們在舊金山迷路時,Siri 迅速提供了準確導航的經歷。更不用說像 Google 翻譯這樣的服務,它可以即時翻譯幾十種語言,雖然可能還不完美,但其廣度是任何人類翻譯家都無法比擬的。想像一下,這就像《星際迷航》裡的『宇宙翻譯器』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還有更厲害的,電腦在智力競賽節目《Jeopardy!》中擊敗了人類冠軍。 IBM 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不僅儲存了海量的知識(包括完整的維基百科),還能理解問題中微妙的語義、雙關語和謎語,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這展示了電腦在模式識別和複雜溝通方面取得的驚人進展。就連被擊敗的人類冠軍都開玩笑說:『我歡迎我們新的電腦霸主。』這聽起來像個玩笑,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以往被認為是人類專屬的『知識型工作』,也開始面臨機器的挑戰。
機器人領域也是如此。長期以來,機器人研究面臨著所謂的『莫拉維克悖論』——電腦在下棋、做數學題等『高階智能』任務上表現出色,但在感知、移動等對一歲小孩來說都很簡單的『低階技能』上卻舉步維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掃地機器人 Roomba 可以吸塵,但整理不了咖啡桌上的雜誌,本田的 ASIMO 機器人在演示爬樓梯時會摔倒。然而,近年來,情況也在迅速改變。像 Rethink Robotics 公司開發的 Baxter 機器人,它不僅價格相對低廉(約 2 萬美元),而且可以被普通工人通過引導其手臂的方式進行『教導』,完成工廠裡一些以前需要人工處理的、不那麼精確的任務,比如把果醬罐從箱子裡拿到傳送帶上。還有 Kiva Systems 的倉儲機器人(已被亞馬遜收購),它們可以在倉庫裡靈活移動貨架,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Boston Dynamics 開發的 BigDog 機器人,則展示了在複雜地形上保持平衡和負重前行的能力。甚至還有像 Double 這樣的遠端臨場機器人,讓你感覺像是『瞬間移動』到了另一個地方。 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甚至發起了機器人挑戰賽,要求參賽機器人完成駕駛車輛、清理障礙、爬梯子等一系列複雜任務,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這些『大塊頭』的進展,還有很多看似細微但影響深遠的變化。我們的智慧型手機,就像《星際迷航》裡的『三錄儀』,集成了地震儀、天氣雷達、心率監測等功能,同時還是通訊器、媒體播放器、遊戲平台、相機和 GPS 。這些設備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和生成大量資訊,催生了所謂的『SoLoMo』(社交、本地、移動)創新。電腦寫作也取得了突破,像 Narrative Science 這樣的公司,已經能讓演算法自動生成財經新聞報導,而且讀起來和人寫的沒什麼區別。 3D 列印技術(也叫增材製造)更是神奇,它像打印文件一樣,逐層打印出三維物體,從塑膠模型到金屬零件,甚至有人嘗試用它來打印房屋。一位設計軟體公司的 CEO 用 3D 列印製作了一個精美的金屬碗,連經驗豐富的金屬工匠都看不出它是怎麼做出來的。
所有這些例子,都發生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它們共同指向一個結論:我們正處於一個技術大爆發的時代,許多過去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正在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第二個機器時代』的序幕。這個時代的核心驅動力是數位科技的指數級增長、無處不在的數位化以及不斷湧現的組合式創新(這些我們後面會詳細解釋)。作者們認為,這個時代的變革力量將不亞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它將帶來巨大的『紅利』(Bounty),比如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更高的效率和便利性,但同時也會帶來嚴峻的『分化』(Spread),也就是貧富差距、技能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所以,當我們說『第二個機器時代』來臨了,意思就是,我們腳下的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而快速的變化,就像兩百年前蒸汽機改變世界一樣,現在電腦和數位科技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塑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這是一個充滿機遇但也伴隨著挑戰的時代。理解這個轉捩點,是理解我們未來走向何方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