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國際政治(九):國際貨幣關係

議題七:在缺乏全球政府和全球統一貨幣的情況下,各國之間如何進行商品和服務的貿易?

貨幣是經濟活動的血液。在一個國家內部,統一的、可信的貨幣使得交易、定價和儲蓄變得便捷高效。然而,在國際層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權貨幣,這就引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當美國人用美元購買德國汽車時,德國汽車製造商最終希望得到的是歐元,這中間的轉換是如何實現的?不同國家的貨幣之間如何定價?這些定價(即匯率)的變動又會對各國經濟和政治產生什麼影響?

核心論點:國際貨幣關係的核心是處理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交換問題,即匯率的決定和管理。各國政府在匯率政策(固定匯率、浮動匯率或中間形態)上的選擇,深刻影響其國內經濟以及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並在國內和國際層面引發複雜的利益衝突與合作需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反映了各國在追求貨幣穩定與政策自主性之間的權衡,以及大國在塑造全球貨幣秩序中的作用。

讓我們運用「利益、互動與制度」的框架來解析這個論點:

  • 利益(Interests):誰關心匯率?為何關心?
    • 匯率的定義與影響
      • 匯率(Exchange Rate):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例如,1 美元可以兌換多少歐元,或多少日元。
      • 升值(Appreciate)與貶值(Depreciate/Devalue):當一國貨幣相對於其他貨幣價值上升時,稱為升值;反之則為貶值。
      • 對貿易的影響:一國貨幣升值,意味著其出口商品對外國人來說更貴,進口商品對本國人來說更便宜,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反之,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書中以美國遊客在歐洲的經歷和義大利鞋的例子來說明匯率變動對個人和商品價格的影響。
      • 對國際投資的影響:匯率波動會影響跨國投資的收益。
    • 國內不同群體對匯率政策的利益訴求
      • 政府的利益:政府在制定匯率政策時需要在不同目標之間進行權衡。
        • 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政府承諾將本國貨幣的價值維持在相對於另一種貨幣(如美元)或貴金屬(如黃金)的特定水平。
          • 優點:提供匯率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有利於國際貿易和投資,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通過錨定貨幣價值)。
          • 缺點犧牲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為了維持固定匯率,政府可能不得不調整利率,即使這與國內經濟狀況(如衰退時需要降低利率)相悖。書中以 2001 年阿根廷危機和 2008 年後歐元區一些國家的困境為例,說明了固定匯率的約束。
        • 浮動匯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政府允許本國貨幣的價值由市場供求自由決定。
          • 優點:賦予政府更大的貨幣政策自主性,可以根據國內經濟需要調整利率,而不必擔心其對匯率的影響。
          • 缺點:匯率可能波動較大,給國際貿易和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增加交易成本。
        • 中間形態:如「可調整的釘住匯率」(adjustable peg),試圖在穩定性與靈活性之間取得平衡。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一個例子。
      • 消費者與企業的利益
        • 強勢貨幣(Appreciated Currency):有利於消費者(可以購買更多更便宜的進口商品)和依賴進口零部件的生產者;不利於出口商與進口商品競爭的國內生產者(他們的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相對更高)。書中提到 20 世紀 80 年代初美元大幅升值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
        • 弱勢貨幣(Depreciated Currency):有利於出口商與進口商品競爭的國內生產者;不利於消費者(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和依賴進口零部件的生產者。許多發展中國家傾向於維持弱勢貨幣以促進出口。
        • 從事跨國經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通常偏好穩定的匯率,以降低交易風險和不確定性。
    • 國家間的利益衝突
      • 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s):一國可能試圖通過壓低本幣匯率來刺激出口、限制進口,從而將經濟困難轉嫁給貿易夥伴。如果各國紛紛效仿,可能導致「以鄰為壑」的貨幣戰,損害全球貿易和經濟穩定。
      • 匯率操縱(Currency Manipulation):一國政府長期、系統性地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幣的低估,可能被其他國家視為不公平貿易行為。書中「爭議」專欄詳細討論了「是否應允許國家操縱其貨幣?」以及中美之間圍繞人民幣匯率的爭議。
  • 互動(Interactions):各國政府如何在國際貨幣事務上進行互動?
    • 缺乏全球貨幣的挑戰:由於沒有統一的全球貨幣和中央銀行,各國需要通過合作來建立和維持一個有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以促進跨國交易。國際貨幣穩定可以被視為一種公共物品
    • 合作的困難
      • 搭便車的誘惑:即使所有國家都從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中受益,單個國家也可能傾向於追求自身短期利益(如通過貶值刺激出口)而損害體系的穩定性。
      • 承諾問題:國家難以可信地承諾維持某種匯率政策或遵守國際貨幣規則,尤其是在國內面臨強大壓力時。
    • 歷史上的國際貨幣制度演變反映了國家間互動的結果
      •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約 1870-1914):主要工業國將其貨幣與黃金掛鉤,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固定匯率體系。其穩定性依賴於主要金融大國(英、法、德)之間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然而,金本位制也因其僵化和對國內貨幣政策的束縛而備受爭議(書中「世界是如何被塑造的?」專欄以《綠野仙蹤》為例,生動描繪了美國國內圍繞金本位的政治鬥爭)。
      •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混亂(Interwar Period):金本位制在一戰後一度恢復,但由於缺乏大國合作、經濟蕭條以及各國追求國內政策目標的壓力,很快崩潰,導致匯率劇烈波動和競爭性貶值,加劇了全球經濟危機。
      • 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Monetary System,1945-1973):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主要貨幣與美元掛鉤,形成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該體系在戰後初期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恢復與發展。其成功部分歸因于西方國家在冷戰背景下的共同戰略利益以及美國的主導作用。然而,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國際收支逆差的擴大,該體系最終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瓦解。
      • 當代浮動匯率體系(Post-1973):主要工業國貨幣之間實行浮動匯率。儘管如此,主要國家政府之間仍會進行協調,以避免匯率過度波動或應對金融危機。
    • 區域貨幣安排:歐元的例子
      • 動機:歐洲國家(特別是貿易依存度高的小國)希望通過固定匯率甚至統一貨幣來消除區域內匯率波動的風險,促進區域貿易和投資一體化。
      • 過程與挑戰:歐元區的建立經歷了長期的談判和磨合。成員國需要放棄本國的貨幣政策自主權,並將其讓渡給歐洲中央銀行(ECB)。這在各國國內引發了關於主權、就業和通脹控制等問題的激烈辯論。 1992-1993 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暴露了固定匯率在面臨國內外衝擊時的脆弱性。
      • 歐元區的成就與困境:歐元的建立是區域貨幣合作的重大成就。然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再次凸顯了統一貨幣與各國財政政策不協調之間的矛盾,以及成員國在救助問題上的利益衝突。書中「我們如何知道?」專欄比較了歐盟國家在危機中選擇貶值還是緊縮的不同路徑。
  • 制度(Institutions):國際和區域貨幣制度如何運作?
    • 國際貨幣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gime)的特徵
      • 匯率安排:規定貨幣價值是固定、浮動還是混合。
      • 共同基準:是否存在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衡量標準,如商品本位(黃金)、商品支持的紙幣本位(美元與黃金掛鉤)或國家紙幣本位(如當前以美元和歐元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 初始職能: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IMF 負責監督匯率安排,並向面臨短期國際收支困難的國家提供貸款,以幫助其維持固定匯率。
      • 當代職能:在浮動匯率時代,IMF 的角色更多地轉向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如第八章所述),但它仍然是國際貨幣合作的重要論壇和信息提供者。
    • 區域貨幣制度:如歐元區,擁有共同的貨幣和中央銀行(ECB)。一些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國家也將其貨幣與歐元或美元掛鉤。

貨幣崩潰的後果(What Happens When Currencies Collapse?)

  • 國內影響:當一國政府難以維持其固定匯率承諾時,可能引發貨幣危機。投資者預期貨幣將貶值,紛紛拋售該國貨幣,導致政府耗盡外匯儲備,最終被迫貶值。貨幣大幅貶值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飛漲,國內購買力下降,持有外幣債務的企業和個人負擔加重,可能引發銀行危機和經濟衰退。阿根廷 2001 年的危機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 國際影響:貨幣危機具有傳染性(contagion)。一國的貨幣崩潰可能引發投資者對其他情況相似國家的擔憂,導致資本外逃和危機蔓延。歷史上,1931 年奧地利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以及 1997-1998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都證明了這一點。
  • 危機的遏制:由於貨幣危機的國際溢出效應,主要國家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如 IMF)通常有共同利益來遏制危機的蔓延。然而,在具體如何分擔救助成本的問題上,常常存在分歧。

結論:貨幣、衝突與合作

國際貨幣關係是國際經濟乃至整個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匯率政策不僅影響一國的經濟福祉,也牽動著國內不同利益群體的敏感神經。在缺乏全球統一貨幣的背景下,各國政府需要在追求國內政策目標與維持國際貨幣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歷史表明,國際貨幣秩序的建立和維護離不開大國之間的合作,但這種合作也常常受到各國利益衝突和國內政治壓力的挑戰。從金本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當代的浮動匯率和區域貨幣安排(如歐元),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是一個充滿衝突與合作的動態過程。未來,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國際貨幣關係的走向仍將是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關鍵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