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乎所有經濟學分析都認為貿易對經濟有利,但各國卻普遍限制貿易?為何貿易政策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以及不同行業之間差異如此之大?
這是國際貿易領域一個核心且持久的「謎題」。經濟學理論,特別是比較優勢理論,強烈支持自由貿易,認為它能提高效率、增加總體福利。然而,現實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貿易壁壘。本章旨在解釋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
核心論點:儘管自由貿易能帶來整體經濟利益,但貿易政策的制定受到國內政治的深刻影響。貿易會產生贏家和輸家,這些受益者和受損者會組織起來,通過國內政治制度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國際層面,國家間的策略互動以及國際貿易制度(如 WTO)也塑造著各國的貿易政策和全球貿易秩序的開放程度。
讓我們運用「利益、互動與制度」的框架來解析這個論點:
- 利益(Interests):誰從貿易中受益?誰又受到損害?
- 自由貿易的整體利益(比較優勢理論):
- 專業化分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已闡述,專業化分工能提高生產效率。國際貿易將這種分工擴展到國家層面。
-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並出口其生產效率相對最高的產品(即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並進口其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的產品。這樣,所有參與貿易的國家都能從中獲益,實現總體福利的提升。重要的是,即使一個國家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即生產效率都高於其他國家),它仍然可以通過專注於其比較優勢最大的產品並進行貿易來獲益。書中「專題」部分對比較優勢有詳細的圖示解釋。
- 進口是收益,出口是成本:與許多政治家的直覺相反(他們常認為出口好,進口壞),經濟學認為,進口才是貿易的真正收益(獲得了我們自己生產成本更高或無法生產的商品),而出口是為了獲得進口所付出的成本。
- 貿易的國內分配效應(贏家和輸家):儘管自由貿易能提高國家整體福利,但其利益和成本在國內的分配是不均勻的,必然會產生贏家和輸家。
-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與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 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s):赫-俄模型認為,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取決於其擁有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相對充裕程度。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指出,貿易會使得各國國內充裕要素的價格(如工資、資本回報率)上升,而稀缺要素的價格下降。例如,在發達國家(通常資本充裕,非熟練勞動力稀缺),自由貿易會有利於資本所有者和高技能勞動者,而不利於非熟練勞動者,因為他們面臨來自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相反,在發展中國家(通常非熟練勞動力充裕,資本稀缺),自由貿易會有利於非熟練勞動者,而不利於資本所有者。
- 階級利益的形成:因此,這一理論預測,在貿易政策問題上,社會將沿著生產要素(階級)的界限劃分利益集團。在發達國家,資本家和高技能工人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而非熟練工人則傾向於支持貿易保護。在發展中國家則相反。
- 李嘉圖-維納模型(Ricardo-Viner Model)或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s Model):
- 要素的行業特定性:與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假設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不同,特定要素模型認為,至少在短期內,某些生產要素(如特定行業的設備、工人的專用技能)是「行業特定的」,難以轉移到其他行業。
- 行業利益的形成:因此,這一理論預測,貿易政策的利益衝突主要體現在不同行業部門之間。出口導向型行業的資本家和工人都會支持自由貿易,而進口競爭型行業的資本家和工人都會要求貿易保護。例如,美國的鋼鐵行業(包括其資本家和工人)可能會一致要求對進口鋼鐵徵收關稅。
- 企業層面的貿易理論(Firm-Based Trade Theory):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國際貿易主要由少數高效的大型企業主導。這些生產率最高的企業(通常也是出口企業)從貿易自由化中獲益最大,並可能成為推動自由貿易政策的積極力量。
-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與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 非經濟利益:除了經濟利益,民族主義情感、對文化入侵的擔憂、環境和勞工標準等非經濟因素也會影響人們對貿易政策的態度。例如,一些人可能因為認為本國產品更優越或擔心外國文化影響而反對進口。
- 自由貿易的整體利益(比較優勢理論):
- 互動(Interactions):國內外行動者如何圍繞貿易政策進行互動?
- 國內互動:保護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 集體行動的邏輯:如前所述,貿易保護的受益者(如特定行業的生產者)通常是少數且利益集中,而受損者(如廣大消費者)則人數眾多且利益分散。根據集體行動的邏輯,利益集中的小團體更容易組織起來進行遊說,而利益分散的大群體則面臨「搭便車」的問題,難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壓力。這解釋了為何貿易保護政策常常能夠犧牲多數消費者和整體經濟效率來滿足少數生產者的利益。
- 遊說與政治影響:受益於保護主義的行業會通過遊說、提供政治獻金等方式影響政府決策。
- 國際互動:貿易政策的策略性考量:
-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儘管單方面實行自由貿易對國家整體有利,但政府往往希望通過談判獲得其他國家的互惠讓步。然而,這種互惠談判可能陷入囚徒困境:雙方都擔心對方會「欺騙」(即享受對方市場開放的好處,卻不開放本國市場),從而導致雙方都選擇保護主義,結果是兩敗俱傷。
- 報復與貿易戰:一國提高關稅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導致貿易戰,損害所有相關國家的利益。書中以 2018 年中美貿易戰為例,說明了這種互動的負面影響。
- 協調問題(Coordination Problems):即使國家都希望建立公平的貿易規則,但在具體標準(如如何界定「傾銷」、如何衡量政府補貼)上也可能存在分歧,需要通過協調來解決。
- 國內互動:保護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 制度(Institutions):國內外制度如何塑造貿易政策?
- 國內政治制度:
- 政體類型與代議制結構:民主制度是否比獨裁制度更傾向於自由貿易,尚無定論。一些研究認為,民主制度由於需要回應更廣泛的選民訴求(包括消費者利益),可能更傾向於自由貿易。但另一些研究則指出,民主制度下,組織起來的特殊利益集團也可能更容易發揮影響力。代議制結構(如立法機構的選舉方式、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權力分配)也會影響貿易政策。例如,美國總統通常比國會議員更傾向於自由貿易,因為總統代表全國利益,而議員更關注地方和特定行業的利益(儘管書中指出近年來這種模式有所變化,特別是在「搖擺州」的影響下)。
- 政黨制度:如果政黨與特定的階級或行業利益緊密相連,那麼政黨輪替就可能導致貿易政策的轉變。
- 國際貿易制度:為了克服國家間合作的困難,促進貿易自由化,國際社會建立了一系列貿易制度。
- 互惠原則(Reciprocity):一國的貿易讓步以另一國的相應讓步為條件。
- 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 MFN):給予一個貿易夥伴的任何優惠(如關稅降低)必須自動給予所有其他享受最惠國待遇的貿易夥伴。這有助於將雙邊談判的成果擴展到多邊。
-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及其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 核心功能:設定貿易行為標準、提供談判平台(如多輪貿易談判)、監督成員國遵守協議、提供爭端解決機制。
- 成就與挑戰:GATT/WTO 在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其決策過程也受到大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常常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如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問題)。近年來,WTO 的有效性也受到了一些挑戰,例如美國對其上訴機構的阻撓。書中討論了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以及中國加入 WTO 後面臨的遵守規則的挑戰。
- 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如歐盟(EU)、美墨加協定(USMCA,取代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等。 RTA 的數量近年來急劇增加。它們在促進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同時,也可能對非成員國形成貿易壁壘,其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整體影響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尚存爭議。書中「世界是如何被塑造的?」專欄詳細介紹了歐洲單一市場的形成、危機與未來。
- 國內政治制度:
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與模式解釋
本章最後嘗試運用上述框架解釋貿易政策在不同維度上的變化:
- 為何一國內部不同行業的保護程度不同? 主要取決於各行業的組織能力、政治影響力以及其產品的特性(如農產品常受到高度保護,因為農民群體往往組織良好且具有較強的政治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選舉制度下)。
- 為何一國的貿易政策會隨時間而變化? 可能源於國內要素稟賦的變化(如美國從 19 世紀的農業出口國轉變為 20 世紀的工業品出口國)、國內政治制度的變革(如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如大蕭條導致的全球貿易萎縮)以及國際霸權國的興衰。
- 為何不同國家的貿易壁壘高低不同? 取決於各國國內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政治制度的特性以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 為何全球貿易秩序時而開放,時而封閉? 這與全球經濟狀況、大國的領導作用(如 19 世紀英國和二戰後美國推動的自由貿易秩序)以及國際貿易制度的強弱密切相關。
結論:貿易與政治的交織
國際貿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現象,更是一個深刻的政治問題。貿易政策的制定是國內不同利益群體博弈的結果,受到國內政治制度的塑造。同時,一國的貿易政策也會影響其他國家,國家間的貿易關係是國際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了合作的潛力和衝突的風險。國際貿易制度在調節這些互動、促進合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其自身也面臨著挑戰。當前,對全球化的質疑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國際貿易的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