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行為洞察?為什麼它在當今如此重要?
行為洞察是一種理解人類行為的方法,它認識到我們的決策和行動常常受到我們並未完全意識到的情境因素和心理捷徑的影響。這與傳統的理性選擇理論不同,後者假設人們總是根據充分的資訊和邏輯做出最佳決策。行為洞察的重要性在於,許多個人和組織(包括政府)的政策、產品和計畫往往基於對人類行為的不準確假設,導致效果不佳。透過理解人們的實際行為模式,行為洞察可以幫助我們設計更有效的策略,以實現個人和公共目標。
2. 行為經濟學是如何發展並促成行為洞察的?
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是對傳統經濟學中「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假設的挑戰。像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以及丹尼爾·康納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的研究,都表明人們在做決策時會使用心理捷徑(啟發法)並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這些偏差是系統性的且可預測的。這些發現挑戰了理性選擇理論的核心假設,並促成了行為經濟學的興起。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的洞察融入經濟模型,更準確地描述和預測人類的決策行為,從而為行為洞察的應用奠定了學術基礎。
3. 政府是如何開始將行為洞察應用於公共政策的?英國的行為洞察團隊(BIT)扮演了什麼角色?
政府一直以來都試圖影響民眾的行為,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為政府提供了一個更精細和實證的方法。在英國,2010 年成立的行為洞察團隊(BIT),通常被稱為「Nudge Unit」,是將行為洞察系統性地應用於公共政策的先驅。 BIT 的成立旨在透過小規模、低成本的干預措施來改善政策效果,並對這些干預措施進行嚴格的評估,如隨機對照試驗(RCT)。 BIT 的成功案例和其採用的「測試、學習、調整」方法,激發了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成立類似的團隊,使得行為洞察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4. 行為洞察有哪些核心原則或框架?例如,MINDSPACE 和 EAST 框架是什麼?
行為洞察沒有單一的「核心原則」,但有一些常見的框架幫助決策者思考如何應用行為科學。 MINDSPACE 是一個由英國政府提出的框架,強調九個影響行為的因素:訊息傳遞者(Messenger)、誘因(Incentives)、規範(Norms)、預設(Defaults)、顯著性(Salience)、啟發法(Priming)、情感(Affect)、承諾(Commitments)和自我概念(Ego)。 EAST 框架則是 BIT 開發的更簡潔的指南,強調干預措施應該是容易的(Easy)、有吸引力的(Attractive)、社會性的(Social)和及時的(Timely)。這些框架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方式來思考如何調整情境以引導期望的行為。
5. 行為洞察在實際中是如何應用的?可否舉例說明,例如在飲食、儲蓄或就業方面?
行為洞察的應用非常廣泛。在飲食方面,研究發現,食物呈現的方式(例如,增加沙拉的選項可能會讓人覺得漢堡套餐更健康)和份量大小會顯著影響人們的飲食量。因此,行為洞察建議政策制定者關注如何實際呈現食物和提供飲食指南,而不僅僅是告知人們應該吃什麼。在儲蓄方面,「預設參與」退休儲蓄計畫和簡訊提醒已被證明可以提高儲蓄率。在就業方面,BIT 進行了實驗,測試不同措辭的招聘活動簡訊邀請是否能提高出席率,結果表明,透過調整訊息內容可以有效提高參與度。英國的含糖飲料稅(Soft Drinks Industry Levy)也是一個例子,它透過分級稅率和提前通知,成功激勵生產商調整產品配方,而非直接針對消費者行為。
6. 行為洞察的應用是否涉及倫理考量?例如,是否存在「推力」(nudge)變成「暗模式」(dark pattern)或「劣性助推」(sludge)的風險?
是的,行為洞察的應用涉及重要的倫理考量。雖然「推力」的目標通常是幫助人們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相同的行為科學原理也可能被用於操縱人們做出不利於自己的選擇。「暗模式」指的是網站和應用程式中使用的設計技巧,旨在誘騙使用者做出非預期的行為。「劣性助推」則是指政府或組織故意增加獲得公共服務的障礙,特別是針對資源較少的人群。一個關鍵的倫理問題是,誰來決定什麼是「好的」行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為了公共利益而影響個人選擇。因此,在應用行為洞察時,透明度、可選擇性和尊重個人自主性至關重要。
7. 如何評估行為洞察干預措施的有效性?隨機對照試驗(RCT)的重要性是什麼?
評估行為洞察干預措施的有效性通常依賴於嚴謹的實證研究,其中隨機對照試驗(RCT)被視為「黃金標準」。在 RCT 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接受干預的實驗組和不接受干預的對照組,然後比較兩組在目標結果上的差異。由於隨機分配有助於確保兩組在干預前是相似的,因此觀察到的任何差異更有可能是由干預本身引起的。 RCT 能夠提供可靠的因果推論,幫助決策者判斷干預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效果如何。 BIT 在早期就非常重視使用 RCT 來評估其干預措施,這有助於建立行為洞察方法的信譽。
8. 行為洞察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它將如何應對現有的挑戰和局限?
行為洞察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仍面臨許多挑戰和發展機會。未來的方向包括更深入地理解干預措施在不同人群、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效果(克服「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樣本的偏見),利用更精密的數據分析技術(如預測分析)來識別更細微的模式和差異化效果,以及探索更具策略性和系統性的應用(例如,在複雜適應系統中理解行為的傳播效應)。此外,如何更有效地將行為洞察與其他政策工具結合使用,以及如何解決倫理擔憂並確保其負責任的應用,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議題。行為洞察需要變得更加精細化、情境化和倫理化,才能充分發揮其改善個人和社會福祉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