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現在正式進入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起源》的第三部分:「極權主義」。在完成了對反猶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個極權主義「要素」(elements)的深入剖析之後,鄂蘭將目光投向了極權主義本身——這個在二十世紀給人類帶來空前災難的、全新的統治形式。她試圖揭示極權主義的本質特徵、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其前所未有的統治手段,以及其意識形態的核心。這一部分是全書的高潮,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第三部分:極權主義——群眾社會的興起、運動的邏輯與恐怖的統治
在進入具體章節之前,我們先對鄂蘭在第三部分中試圖闡述的核心觀點有一個大致的把握。鄂蘭認為,極權主義不同於以往任何形式的專制、暴政或獨裁。它不是簡單的權力濫用或對自由的壓制,而是一種旨在徹底改造人性、建立一個完全受意識形態控制的虛構世界的統治形式。它的基礎是原子化的群眾,其組織形式是不斷運動的等級結構,其核心統治手段是意識形態的灌輸和無所不在的恐怖。
第十章: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群眾的原子化與精英和暴民的短暫聯盟
這一章的標題「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A Classless Society)可能會引起一些誤解。鄂蘭並非指極權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無階級社會的理想,恰恰相反,她指的是傳統階級結構的瓦解和群眾(masses)的興起,這是極權主義運動得以產生的社會基礎。
群眾的興起:階級體系的崩潰與個體的原子化
鄂蘭認為,極權主義運動的興起,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社會傳統階級體系的崩潰密切相關。在傳統的階級社會中,個體雖然受到階級歸屬的限制,但也從階級中獲得一定的身份認同、利益代表和社會聯繫。政黨也往往是基於階級利益而組織起來的。
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因素的衝擊,傳統的階級界限逐漸模糊,階級的凝聚力不斷削弱。大量的個體從原有的階級結構中游離出來,變成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他們不再感覺自己屬於某個特定的階級,也找不到能夠代表自身利益的政治組織。他們對現有的政治體制和傳統的政黨政治普遍感到失望和疏離。這些原子化的個體,就構成了鄂蘭所說的「群眾」。
群眾的主要特徵是:
- 數量龐大但缺乏組織:他們人數眾多,但彼此之間缺乏有組織的聯繫和共同的利益訴求。
- 政治冷漠與非理性:他們對傳統的政治議題和程序不感興趣,更容易被簡單化的口號和強烈的感性訴求所吸引。
- 缺乏現實感與渴望歸屬:由於失去了傳統的社會聯繫和身份認同,他們往往感到迷失和孤獨,渴望融入一個強大的集體,尋找一種能夠賦予其生活意義的「世界觀」。
- 對現狀的普遍不滿與對「例外」的崇拜:他們對現狀普遍感到不滿,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傾向於相信那些宣稱能夠帶來徹底改變的「強人」或「救世主」,並對那些打破常規、看似能夠創造奇蹟的「例外」現象充滿崇拜。
鄂蘭認為,正是這種原子化的、對現狀不滿、渴望歸屬又缺乏現實感的群眾,為極權主義運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極權主義運動的宣傳,恰恰是針對這些群眾的心理需求而設計的。
用費曼學習法來理解「群眾」:想像一下,原本按照不同年級、不同班級(階級)組織起來的學校,突然之間所有的班級都解散了,所有的學生都變成了孤零零的個體,在操場上漫無目的地遊蕩。
- 這些學生(群眾)人數很多,但彼此不認識,也沒有共同的目標。
- 他們對學校原來的規章制度(傳統政治)不感興趣,更容易被那些喊著響亮口號、承諾要給他們帶來全新體驗的人所吸引。
- 他們感到孤獨和迷茫,渴望加入一個看起來很酷、很有力量的團體。
- 他們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不滿,特別崇拜那些敢於挑戰校規、看起來與眾不同的「壞小子」或「天才」。
鄂蘭說,極權主義運動的領袖,就像是那個能夠把這些孤零零的學生都組織起來,並賦予他們一種虛假歸屬感和使命感的人。
精英與暴民的短暫聯盟:極權主義運動的催化劑
在群眾興起的同時,鄂蘭還觀察到另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那就是精英(elite)與暴民(mob)之間的短暫聯盟。這兩種看似處於社會兩極的群體,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因為對現狀的共同厭惡和對傳統價值觀的蔑視,而走到了一起,共同為極權主義運動的興起推波助瀾。
- 暴民:正如我們在第二部分「帝國主義」中討論過的,暴民是所有階級的渣滓,他們是被社會正常秩序所拋棄的、充滿怨恨和破壞慾望的群體。他們崇尚暴力,蔑視法律,渴望混亂。在帝國主義時代,他們是殖民擴張的急先鋒。在極權主義運動興起時,他們則成為運動的早期追隨者和暴力工具。
- 精英:這裡的精英,主要指的是一部分對現狀感到極度失望、對傳統價值觀產生深刻懷疑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他們可能出身於上層社會,受過良好教育,但卻對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庸俗和精神空虛感到厭倦和反感。他們渴望徹底的變革,尋求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更高」的真理或體驗。他們中的一些人,被極權主義運動所宣揚的那種徹底顛覆一切、創造全新世界的「革命」姿態所吸引。他們欣賞極權主義對傳統道德和理性的蔑視,認為這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和「勇氣」。他們甚至將極權主義領袖視為能夠打破僵局、引領時代的「天才」或「先知」。
鄂蘭認為,精英與暴民的這種聯盟,雖然是短暫的,但卻對極權主義運動的早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 暴民為運動提供了早期的追隨者和暴力基礎。
- 精英則為運動提供了某種程度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光環」,使得運動在初期能夠吸引一部分受過教育的群眾,並使其看起來不那麼像純粹的流氓團夥。
然而,鄂蘭也強調,這種聯盟是極其不穩定的。一旦極權主義運動取得政權,並開始建立其系統性的恐怖統治時,那些曾經同情甚至支持運動的精英,往往會成為最早被清洗的對象之一。因為極權主義的邏輯,不允許任何獨立的思想和個性的存在,即使這種思想和個性曾經服務於運動本身。真正能夠適應極權主義統治的,並非那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精英,而是那些完全喪失了個體判斷力、只知道盲目服從的「群眾」。
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精英與暴民的聯盟:
- 想像一個對學校現狀極度不滿的「天才學生」(精英),他覺得學校的規矩太死板,老師太無能,同學們太庸俗。
- 同時,學校裡也有一群經常搗亂、打架的「壞小子」(暴民)。
- 「天才學生」可能會覺得這些「壞小子」雖然粗魯,但至少比那些循規蹈矩的「好學生」更有「活力」和「反叛精神」。他甚至可能欣賞他們那種打破一切的姿態。
- 於是,「天才學生」和「壞小子」們暫時走到了一起,共同反對學校的秩序。
- 然而,一旦「壞小子」們真的控制了學校,他們可能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那個自以為是的「天才學生」,因為他們不需要獨立思考,只需要絕對服從。
鄂蘭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在社會危機和價值觀崩潰的時代,一些原本應該成為社會良知的知識精英,是如何因為對現實的絕望和對「徹底變革」的浪漫幻想,而與代表著社會破壞力量的暴民合流,並在客觀上為極權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幫助的。
極權主義宣傳的特點:虛構世界的建構與對現實的蔑視
在分析了極權主義運動的社會基礎之後,鄂蘭接著探討了極權主義宣傳的獨特之處。她認為,極權主義宣傳不同於傳統的政治宣傳,其目的並非簡單地說服或欺騙,而是要建構一個完全虛構的、但卻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世界,並以此來取代複雜的、充滿矛盾的現實世界。
極權主義宣傳的主要特點包括:
- 對事實的徹底蔑視:極權主義宣傳不在乎其言論是否符合客觀事實。相反,它傾向於製造彌天大謊,因為它相信,謊言越大,就越容易被人相信。群眾由於失去了對現實的判斷能力,反而更容易接受那些與常識相悖的、聳人聽聞的說法。
- 強調「科學性」和「預言性」:極權主義宣傳往往將其意識形態包裝成一種「科學」的理論,聲稱掌握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如種族鬥爭或階級鬥爭的規律)。它不斷地做出各種「預言」,並試圖通過操縱現實來「實現」這些預言,從而證明其意識形態的「正確性」和領袖的「英明」。例如,納粹宣傳猶太人是世界的敵人,然後就通過迫害和屠殺猶太人來「證明」這一點。
- 創造一個充滿陰謀和敵人的世界:極權主義宣傳的核心,往往是關於某個邪惡集團(如猶太人、共濟會、托洛茨基分子)陰謀統治世界的虛構故事。它將所有的社會矛盾和個體不幸都歸咎於這個「敵人」的陰謀,從而為群眾提供了一個簡單化的解釋和發洩仇恨的對象。這個虛構的敵人越是強大和神秘,就越能激發群眾的恐懼和鬥爭的狂熱。
- 訴諸情感而非理性:極權主義宣傳主要訴諸群眾的情感、本能和偏見,而非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它擅長運用煽動性的語言、戲劇化的集會和符號化的儀式,來營造一種集體狂熱的氛圍,使個體在群體的裹挾下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 強調運動的持續性和目標的無限性:極權主義宣傳從不承諾一個具體的、有限的目標。相反,它強調運動的持續性和鬥爭的永無止境。它的目標是無限的(如建立千年帝國、實現世界革命),這使得運動本身成為了目的,而任何現實的成就都只是通向最終目標的一個階段。
鄂蘭認為,極權主義宣傳的成功,不在於其內容的真實性,而在於其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對群眾心理需求的迎合。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意義失落的時代,一個能夠提供簡單化解釋、明確敵我界限、並許諾一個宏偉未來的虛構世界,對於原子化的群眾而言,具有巨大的誘惑力。他們寧願相信一個前後一致的謊言,也不願面對一個充滿矛盾和偶然性的現實。
總結第十章:極權主義的社會溫床
在第十章中,鄂蘭深刻地分析了極權主義運動得以產生的社會溫床。她指出,傳統階級結構的瓦解和原子化群眾的興起,為極權主義提供了人力資源。而一部分對現狀不滿的精英與代表著社會破壞力量的暴民之間的短暫聯盟,則為運動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催化劑。極權主義宣傳通過建構一個虛構的、但卻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世界,成功地吸引和組織了這些原子化的群眾,使他們沉浸在對「敵人」的共同仇恨和對「神聖」使命的集體狂熱之中。
這一章的分析,為我們理解極權主義的本質特徵和運作邏輯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學基礎。它揭示了,極權主義並非僅僅是少數野心家的陰謀,而是植根於現代社會深刻的危機和人性的脆弱性之中。
下一章,我們將探討「極權主義運動」的組織形式和運作邏輯。鄂蘭將分析極權主義運動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等級結構、領袖原則和不斷製造「敵人」的機制,來維持其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擴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