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

1. 中學課本對「形而上學」的定義與哲學專業的理解有何不同?

中學課本通常將形而上學定義為一種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哲學觀,認為其以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問題。而在哲學專業領域,形而上學(Metaphysics)被理解為研究超越物理世界表象之下的更根本、更本質的東西,即探究世界的本質,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本體論」或「本質學」。主流哲學界認為中學課本的解釋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但至少不是哲學專業人士所使用的定義。

2.「形而上學」這個詞的起源是什麼?其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如何體現了這門學問的本質?

「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一詞是從希臘文的「ta meta ta phusika」翻譯而來,字面意思是「物理學之後」。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亞里士多德關於研究更根本、本質性問題的手稿被後人整理時,放在了他的《物理學》(Physics)之後。巧合的是,英文單詞「meta」有「元」的意思,指關於事物源頭或本質。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將其翻譯為「形而上學」,借用了《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將具體的器物視為「形而下者」,而超越具體事物的「道」則對應「形而上者」,研究這個「道」的學問就是形而上學。這體現了形而上學試圖透過現象探究事物本質的學問。

3.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形而上學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為何認為形而上學是「最高的學問」?

亞里士多德將人類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創制知識。其中,理論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在理論知識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他稱之為「第一哲學」或「神學」)是最高等的。他認為物理學研究的是現實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是可變的;數學研究的對象雖然是不動的,但它無法與現實世界分離,是抽象的;只有形而上學研究既是不變不動的,又是現實世界的本質性東西。他認為,如果世界存在超越性的本質(「不動的東西」),那麼研究它的形而上學就是最高等的學問,是所有知識中最核心的部分。

4.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核心思想是什麼?他如何從具體的「實體」概念發展到「純形式」或「神」的概念?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是「本體論」(Ontology),即研究「存在本身」。他認為一個東西的存在包含「實體」和「屬性」兩個方面,「實體」是讓屬性得以依附而存在的根本,是「是其所是」,可以理解為「本質」。他進一步提出「形式」和「質料」的概念,認為「形式」才是決定事物本質的「靈魂」,比易變的「質料」更接近「實體」。最終,他推導出「最高實體」或「永恆實體」,即「純形式」,没有任何質料和潛能,是完全的現實性,是「不動作的推動者」,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原因和「第一推動者」,他稱之為「神」(哲學意義上的最高實體)。

5. 康德對傳統形而上學提出了哪些質疑?他主張形而上學的研究方向應該如何轉變?

康德質疑了亞里士多德等傳統形而上學試圖直接認識世界客觀本質(「物自体」或「自在之物」)的可能性。他認為,我們的認知只能接觸到事物透過感官和認知結構產生的「現象」或「表象」,而無法直接認識獨立於我們認知結構之外的「物自体」。因此,康德主張形而上學的研究方向應該從研究「世界本身是什麼」轉向研究「我們能認識到什麼」,即進行「認識論轉向」。他認為未來的形而上學應當是一種「先驗哲學」,研究那些先於經驗並使經驗成為可能的認知結構(如感性、知性、理性)。

6. 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為何認為「形而上學不存在」?他們主張哲學應該關注什麼?

早期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問題是由於「語言的誤用」而產生的「無意義的命題」。他們主張,有意義的命題必須符合邏輯句法或能表述經驗事實,即要麼是分析命題,要麼是綜合命題,並且能夠被驗證真假。而形而上學探討的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關係等問題都超出了經驗範圍,無法被驗證,因此是無意義的偽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一切哲學都是『語言批判』」,哲學的任務不是建立形而上學體系,而是通過語言分析來澄清和消除由於語言誤用而產生的哲學困惑,將語言帶回日常使用情境。

7. 蒯因如何反駁邏輯實證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拒斥?他認為形而上學與科學研究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蒯因反駁了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而上學的兩個主要教條: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嚴格二分以及還原論。他認為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界限,所有的知識都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更重要的是,蒯因指出,任何科學理論都包含著「本體論承諾」,即預設某些本質性事物的存在(如物理學預設電子的存在),而這些預設本身是無法通過純粹的經驗事實來驗證的。因此,科學研究離不開對存在的預設,而這正是形而上學的核心領域。蒯因認為,形而上學扮演著「科學戰略顧問」的角色,幫助科學家評估哪些本體論承諾對於科學研究是最具成本效益和解釋力的。

8. 綜合來看,這幾位哲學家對形而上學的看法各有側重,反映了哲學發展的哪些主要轉向?在當代,我們是否仍然需要形而上學?

這幾位哲學家對形而上學的看法反映了哲學發展中的幾次重大轉向:亞里士多德開啟了以探究存在本質為核心的「本體論轉向」;康德則將哲學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的認知能力,即「認識論轉向」;維特根斯坦等人則強調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促成了「語言學轉向」,並試圖清除傳統形而上學;而蒯因則試圖將形而上學與科學實踐重新聯繫起來。關於當代是否仍然需要形而上學,這個問題開放給每個人思考。儘管科學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人類對於宇宙的終極本質、存在的意義等根本性問題的好奇心和追問仍然存在,形而上學或許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