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Session 15 Investing In Youth

好的,這段影片資料主要探討了對年輕和高成長公司的投資策略,涵蓋了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和公開市場的成長型投資。以下是從提供的資料中提取並詳細解釋的主要論點:

主要論點一:對年輕和高成長公司的投資,特別是早期階段的風險投資,其投資決策更多地依賴於「定價」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價值」,且這個過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

影片指出,風險投資家在為初創公司或早期公司進行投資時,往往更關注於「定價遊戲」(pricing game),而非對公司進行傳統的內在價值評估。這是因為這些公司往往缺乏成熟的營運數據和可預測的現金流,難以使用折現現金流等傳統價值模型進行評估。風險投資家通常會參考以下幾種方式來確定投資價格:
1. 參考先前的融資輪次定價: 如果一家公司在上一輪融資中被定價為 10 億美元,這一價格很可能成為下一輪談判的起點。
2. 參考同業私營公司的定價: 觀察其他風險投資家對類似公司的投資定價。然而,這個參考可能存在問題,因為私營公司的定價數據往往不夠即時(可能是幾個月甚至一年前的數據),且需要進行大量主觀調整,不僅要考慮商業模式和總體潛在市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還需要評估創辦人等因素。
3. 參考公開市場可比公司: 對於規模較大、有潛力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年輕公司,風險投資家可能會參考公開市場上類似公司的估值倍數。

然而,影片強調,這種定價方式存在顯著問題和固有的困難:
* 樣本量小且數據不即時: 與公開市場有大量隨時更新價格的同業公司不同,私營公司同業的數量有限,且其交易數據或估值信息往往是過時的。
* 交易不透明: 私營公司交易往往包含特殊的條款,例如為風險投資家提供下行保護的條款。這意味著風險投資家支付 5000 萬美元換取 5% 股份,並不直接等同於公司價值 10 億美元,因為這些特殊條款會影響實際的經濟價值和風險分配,難以簡單地按比例外推公司估值。
* 主觀性高與噪音/錯誤多: 定價過程需要大量主觀判斷和調整,導致定價結果具有較高的噪音和錯誤率,不如公開市場定價那樣基於大量交易和信息。
* 滯後市場變動: 私營公司的定價調整會滯後於公開市場。當公開市場下跌 30% 時,風險投資公司的帳面價值可能需要 6 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反映出來。
* 潛在的資訊回饋循環: 如果有風險投資家出於某種原因願意支付過高價格,這種「離群」的定價可能會推高其他類似公司的估值,形成一種非理性的回饋循環。
* 實現定價需要時間: 即使確定了定價,由於私營公司流動性較差,實現這一價格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通過下一輪融資、被收購或 IPO)。

總之,影片認為風險投資的定價本質上是一個複雜、主觀、且充滿挑戰的過程,與基於歷史數據和模型進行的傳統價值評估有著本質區別。

主要論點二:風險投資的整體回報率雖略高於公開市場,但具有高度偏斜的特性(少數贏家彌補多數輸家),且頂尖風險投資家展現出公開市場投資者少有的持續成功能力。

影片分析了風險投資的總體回報。從長期來看,例如在 2012 年至 2021 年的十年期間,風險投資基金的平均年化回報率約為 21%,略高於同期公開市場投資者約 17% 的回報率。然而,這種優勢並非在所有時期都存在,例如在 2021 年,風險投資的回報就落後於公開市場。此外,影片也指出,風險投資面臨更高的風險,因此略高的回報率可能只是對其承擔額外風險的補償,並不必然代表獲得了「超額」回報(risk-adjusted excess returns)。

更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投資的回報結構具有高度偏斜的特性。這意味著一個風險投資組合中,只有非常少數的投資(影片中提到可能只有 20% 的投資成功)會帶來巨大的回報,而絕大多數投資(可能高達 80%)可能完全失敗或回報微薄。然而,這少數的巨大成功足以彌補其他所有失敗的損失,並為整個基金帶來正回報。這種「贏家通吃」或「冪律分佈」的特性與分散投資的公開市場股票組合有顯著差異,在後者中,很少會出現絕大多數股票下跌但整個組合因少數股票暴漲而大獲成功的情況。

影片還提出了一個有趣且重要的觀察:與公開市場上的主動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經理)不同,頂尖的風險投資家似乎具有更強的「持續成功能力」。在公開市場上,一個基金經理去年的優異表現並不能保證他明年也能表現出色,贏家的持續性非常低。但在風險投資領域,最成功的投資家似乎更能保持他們的成功地位。

影片對這種持續性成功提供了兩個可能的解釋:
1. 獨特的技能與貢獻: 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家可能不僅僅是提供資金,他們可能具備更好的能力來判斷創辦人(people)和商業敘事(stories),並能在投資後為初創公司提供實際幫助,將想法轉化為成功的企業。這種判特的眼光和運營層面的價值添加能力是難以複製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2. 聲譽帶來的優勢: 一旦成為成功的風險投資家,其聲譽會吸引更好的創業項目。初創公司更願意接受知名 VC 的投資,甚至可能願意提供更優惠的條款。這種「成功孕育更多成功」(success breeds more success)的正向循環,使得頂尖 VC 能夠持續接觸並投資於最有潛力的機會。

影片總結認為,最優秀的風險投資家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並保持成功,關鍵在於他們擅長三件事:更好的定價能力、更能影響被投公司的運營、以及更好的投資和退出時機把握。其中,對早期階段的「敘事」和「創辦人」的判斷能力尤為關鍵,他們需要評估故事是否可能(Possible)、合理(Plausible)且可能(Probable),並判斷創辦人是否有能力將想法變成現實。同時,優秀 VC 還需要意識到失敗的巨大風險(三分之二的初創公司活不過兩年),並通過分散投資來管理風險。

主要論點三:在公開市場投資成長型公司(特別是透過 IPO 或僅基於高成長率/高本益比)存在許多挑戰,簡單策略往往難以成功,而更有效的策略可能需要結合「合理價格」考量、交易時機或獨特技能。

影片接著轉向討論在公開市場如何投資成長型公司,並提出了幾種常見方式及其潛在問題:

  1. 投資首次公開募股(IPO): 影片指出,IPO 過程通常伴隨著發行日的價格跳漲,這是因為承銷商為了確保發行成功,往往會以低於他們預期的市場價來定價(underpricing)。在熱門市場,首日漲幅可能非常可觀。這吸引了許多投資者希望參與。然而,影片隨即指出,雖然首日表現誘人,但在 IPO 之後的幾年(例如五年內),這些公司的表現往往會落後於同行業的成熟公司。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IPO 發行日周圍有跳漲機會,但長期持有則可能跑輸大盤。

    • 簡單參與策略的困境: 影片解釋了為何簡單地嘗試申購每一支 IPO 以賺取首日漲幅的策略(所謂的”bludgeon approach”)難以奏效。這是因為在被嚴重低估(underpriced)的熱門 IPO 中,投資者往往只能獲得少量配股;而在定價過高(overpriced)的 IPO 中,反而能獲得全額配股。最終導致投資組合在最賺錢的機會上權重不足,在虧錢的機會上權重過高。
    • 更複雜策略: 影片提到一些可能的、但更難實現的策略,例如利用對特定客戶有利的配售體系、在首日收盤後放空以利用 IPO 後續的表現不佳、或根據 IPO 市場的冷熱週期進行波段操作(這本質上是動量策略,且可能導致投資組合過度集中於特定行業,如科技股)。影片認為,要成為一個「有區分能力」的 IPO 投資者,篩選出那些最有可能被低估的 IPO,需要非常高超的估值和定價能力,且需要願意在市場冷淡時袖手旁觀。總之,影片認為很少有投資者能夠持續通過投資 IPO 獲利。
  2. 僅基於成長率進行投資: 影片探討了基於公司過去或預期的高成長率來選擇股票的策略。

    • 歷史成長率: 依賴歷史成長率投資隱含了一個假設:過去的成長將持續到未來。然而,影片展示的數據顯示,過去成長率與未來成長率之間的相關性非常低,尤其對於小型公司而言。因此,僅基於過去的高成長率進行投資,很可能面臨大量令人失望的結果。
    • 預期成長率(分析師預測): 雖然可以使用分析師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成長率,但這也存在問題。首先,分析師在預測長期盈利成長方面的記錄並不優秀,他們可能更擅長預測下一季度或下一年的盈利。其次,市場可能已經將分析師預期的高成長率反映在了股價中。因此,影片認為,僅僅基於成長率(無論是歷史還是預期)來進行投資,前景似乎不大。
  3. 成長型交易策略: 與長期投資不同,影片也提到了基於成長動量進行的短期交易策略,例如追蹤盈利意外(實際盈利超出預期)或分析師盈利預測的上調。影片提到,一些實證證據顯示,基於盈利預測上調的交易策略可能產生溫和的、正向的超額回報(通常在 2%-3% 之間)。然而,這些策略依賴於報告數據的可靠性(公司可能修飾盈利)和分析師的預測,且成功與否與進入和退出的時機高度相關。影片認為,這些是短期策略,回報溫和,且存在對市場中「最薄弱環節」(企業盈利報告和分析師預測)的依賴風險。

  4. 成長在合理價格(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 GARP): 影片認為,這可能是公共市場成長投資的一個更具潛力的方向。 GARP 的理念(由彼得·林奇推廣)是尋找那些具有良好成長前景但股價相對於其成長性而言並不過高的公司。影片以本益成長比(PEG ratio,即本益比除以盈利成長率)為例進行說明。歷史數據顯示,低 PEG 比率的股票(通常意味著以相對低的價格購買了成長)往往比高 PEG 比率的股票獲得更高的回報。然而,影片也提醒,低 PEG 股票通常風險較高,經過風險調整後,這種回報差異可能縮小。影片總結,如果投資者能夠找到方法(無論是使用 PEG 還是其他指標)在合理價格下獲得成長,這種策略可能帶來回報,但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很好地篩選這些公司以評估並管理風險。

主要論點四:要在成長型投資中持續成功,可能需要具備獨特技能(更好的成長估計能力、更長的投資期限)或能準確判斷總體經濟和市場週期。

綜合對風險投資和公開市場成長投資的分析,影片最後總結了在「投資青春」(年輕和高成長公司)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影片認為,這是一個比傳統價值投資更具挑戰性的領域,但也許正因為如此,一旦成功,其成功更具可持續性。

影片提出了幾種可能的成功路徑,都要求投資者具備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能力:
1. 更好的成長估計能力: 如果投資者能夠比其他人更準確地預測公司的未來成長,無論是通過投資還是交易,都能利用這種技能獲得優勢。
2. 更長的投資期限: 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可能過於關注短期表現。如果投資者擁有更長的投資期限,他們就能夠在市場因短期問題或情緒而低估高成長公司時買入,並耐心等待公司成長實現其潛力,從而獲得豐厚回報。這本質上是利用市場對成長價值評估不足的機會。
3. 宏觀和市場週期判斷能力: 影片指出,成長股(特別是高本益比股票)的表現與市場週期密切相關。在某些時期(例如經濟成長稀缺或收益率曲線下斜時),高本益比的成長股可能跑贏低本益比的價值股。如果投資者擅長判斷這些宏觀經濟和市場週期的轉變,他們就可以抓住成長股表現優異的時機進行投資。

影片的最終結論是,投資年輕和高成長公司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涉及從早期風險投資到公開市場交易的廣泛策略。簡單的、基於單一指標(如高成長率或高本益比)的策略往往難以持續獲利。真正的成功可能來自於結合對公司敘事、創辦人的深入判斷(尤其在 VC 領域),或在公開市場應用更為精妙的策略,例如在合理價格下尋找成長(GARP),或利用獨特的技能如精準的成長預測、超長的投資視角或卓越的市場週期判斷能力。儘管困難重重,但對那些能夠駕馭其中複雜性的投資者來說,潛在的成功可能是持久的。

這四大論點,從早期私營公司投資的定價本質和 VC 的獨特生態,到公開市場成長投資的各種嘗試及其挑戰,再到最終總結成功所需的特殊技能和時機把握,構成了影片關於「投資青春」主題的完整論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