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 13 Valuing And Pricing Declining Firms

這段影片主要探討了如何對正在衰退的公司進行估值和定價,並強調了評估這類企業的獨特挑戰與應對方法。核心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衰退型公司的特徵與其帶來的估值挑戰:
    • 特徵: 衰退型公司的典型表現包括:營收長期停滯或持續下降、利潤率持續受壓甚至轉為負值、傾向於剝離或出售資產而非大量投資、可能在嘗試透過併購來重塑資產基礎、常有大額現金回饋股東(股息或股票回購),以及因債務而面臨更高的財務困境風險。
    • 估值挑戰:
      • 現有資產價值: 這些公司過去的投資(現有資產)可能已無法賺取高於其資本成本的回報,導致其市價遠低於帳面價值。資產剝離會造成數據上的不連續性(營收、利潤、再投資、風險參數 sudden drop/shift),使得評估公司實際的營運回報變得困難。
      • 成長資產/負成長: 衰退型公司實際上是處於「負成長」狀態,公司正在縮小規模。這與傳統估值中假設公司會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相悖,投資者需要習慣使用負的營收成長率。更糟的是,如果管理層否認衰退,持續進行不賺錢的再投資,反而會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持續破壞價值。
      • 風險因素: 頻繁的現金回饋會侵蝕股東權益,若債務水平不變,會顯著提高公司的財務困境風險,從而導致信用評級下降、債務成本和股權成本上升,資本成本變得不穩定且升高。資產剝離如果涉及不同風險特性的業務,也會改變公司的整體風險(必要報酬率/資本成本)。
    • 根本挑戰: 對於衰退型公司,無法透過高成長來解決現有問題(無法 “grow out of the problem”),這使得傳統的估值框架需要調整。公司的終局可能不是成熟穩定,而是清算或縮小為一個利基型企業。
  2. 核心觀點:管理層對衰退的應對方式是決定公司未來價值走向的關鍵:
    • 評估衰退型公司最具挑戰性也最關鍵的部分,在於判斷公司管理層如何應對衰退。不同的應對方式將極大地影響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風險和終局狀態。
    • 四種可能的管理層應對方式:
      • 否認 (Denial): 管理層拒絕承認衰退,繼續像成熟或成長型公司一樣投資,結果是持續在低於資本成本的項目上投入,不斷破壞價值。這是估值中最糟糕的情境。
      • 絕望 (Desperation): 管理層病急亂投醫,嘗試各種隨機的行動,如盲目併購新業務、隨意剝離資產等,希望找到一線生機。這導致公司營運和風險極度不穩定且難以預測,多數情況下只是浪費資源。
      • 接受 (Acceptance): 管理層務實地接受衰退的事實,不再追求成長,而是有條理地剝離或關閉虧損/低效業務,專注於經營剩餘的、相對健康的利基業務。這種方式雖然導致公司規模縮小(負成長),但可能改善利潤率和現金流,最終生存為一個更小但健康的企業。這提供了通往價值的潛在途徑。
      • 再造或重生 (Reinvention/Reincarnation): 管理層試圖找到一條全新的路徑,徹底轉變業務模式,期望能重回成長甚至成為不同於過去的成功企業。這是最具吸引力但成功機率極低的選項,需要大量前期投資,過程中利潤率可能短期下降,風險極高,但一旦成功可能創造巨大價值。
  3. 估值框架的應用:從故事到數字:
    • 講述故事 (Story): 必須為衰退型公司量身定制一個反映其困境和管理層應對方式的故事。這個故事應包含對公司衰退原因的診斷以及對管理層行為的預期。
    • 三 P 測試 (3P Test): 使用「可能 (Possible)」、「合理 (Plausible)」、「機率高 (Probable)」來檢驗這個故事的可信度。例如,一個再造故事是否真的可能、合理且機率高?這取決於行業整體健康狀況、競爭對手的反應(它們是否也在嘗試轉型)以及管理團隊的能力。
    • 故事轉化為估值輸入 (Inputs): 根據判定的管理層應對方式,將故事轉化為具體的估值輸入參數:
      • 營收成長: 可能是持續的負成長(否認、接受),短期波動(絕望),或潛在的正成長(再造)。
      • 利潤率: 可能持續下降(否認),短期波動(絕望),或在剝離虧損業務後改善(接受),或短期下降後因新業務模式而提升(再造)。
      • 再投資: 可能持續進行無效投資(否認),隨機無序(絕望),負再投資/剝離(接受),或對新業務進行大量投資(再造)。
      • 風險: 債務風險高且可能升高(否認、絕望),剝離不良資產後可能下降並更穩定(接受),或因進入新業務而高度不確定和波動(再造)。
    • 得出估值 (Valuation): 將上述輸入代入估值模型。估值結果將直接反映對管理層應對方式的假設。否認型公司的估值最低,接受型公司可能提供一個基線價值,絕望型公司估值不確定,再造型公司潛在價值最高但風險也最高。
    • 不確定性與回饋循環 (Uncertainty & Feedback Loop): 承認估值的高度不確定性,並透過關注管理層變化(例如否認型管理層被替換)或經營數據的變動來調整故事和估值假設。
  4. 衰退型公司的定價挑戰:
    • 表面上的便宜: 衰退型公司與健康的同業相比,往往在市銷率等估值倍數上顯得很「便宜」,但這通常是因為市場已經反映了其衰退、負成長和利潤率壓力,這種「便宜」可能是應得的 (deserve to be cheap) 。
    • 比較基礎:
      • 與健康同業比較:需要調整風險、成長和利潤率的顯著差異。
      • 與衰退同業比較:即使同是衰退公司,衰退的程度也不同,定價時仍需控制這些差異。
    • 前瞻性指標 (Forward Metrics): 使用未來預期收益來計算定價倍數可能有用,但必須嚴格考慮公司在達到未來狀態前可能面臨的失敗風險。
    • 帳面價值與清算價值: 衰退公司常以低於帳面價值交易,因為其資產回報低於資本成本。但這並不意味著清算就能獲得帳面價值,實際上清算價值往往也低於帳面價值,尤其是在匆忙清算或資產難以分割(糾纏不清)的情況下。
    • 管理層影響定價: 管理層的應對方式也會影響定價。否認型管理層可能會持續破壞價值,使得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很便宜,也不值得投資。
  5. 補充概念:部分加總估值與清算估值:
    • 部分加總估值 (Sum of the Parts): 當公司包含多個業務且這些業務在成長、風險和現金流上差異很大時,將公司拆分為獨立業務進行估值可能更合理。這對於評估集團公司、包含高成長子業務的傳統公司或用於判斷分拆/出售價值時特別有用。雖然估值原則相同,但需要更多分部門的詳細數據,工作量更大。在定價時,部分加總定價允許為不同業務選擇不同的同業群和定價倍數,靈活性更高。
    • 清算估值 (Liquidation Valuation): 評估公司在被迫出售所有資產並清償債務後能為股東帶來的價值。這主要用於嚴重財務困境、破產或預期將被清算的公司。清算價值與持續經營價值不同,往往存在折扣(尤其是被迫快速清算),且帳面價值不是清算價值的可靠指標。資產的難以分割性會增加清算估值的難度。

總結來說,這段影片的核心論點是:估值衰退型公司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挑戰的任務,遠非簡單套用公式。其關鍵在於深入理解公司的衰退性質、診斷原因,並特別關注管理層對衰退的應對方式。不同的管理層應對方式(否認、絕望、接受、再造)將決定公司未來的營運軌跡、風險水平和價值走向,並需要相應地調整估值輸入和方法。在對衰退型公司進行定價時,必須警惕表面上的「便宜」,並仔細考慮負成長、低利潤率、失敗風險以及管理層的質素,才能避免價值陷阱。此外,對於業務多元或面臨嚴重困境的公司,部分加總或清算估值等替代方法也可能適用,但各有其複雜性。成功的投資機會可能存在於那些市場對其衰退故事判斷過於悲觀,或是管理層選擇了務實的應對方式(如接受並縮小規模)但市場尚未完全反映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