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金融領域尋求一個能解釋萬物的「統一理論」,並提出「企業生命週期」作為他認為最能提供全面解釋的框架。他認為這個框架能夠有效地解釋公司理財、企業估值、投資策略和企業管理等不同面向的行為和挑戰。
以下是主要論點的詳盡解釋:
尋求統一理論的渴望與金融領域的歷史脈絡
如同物理、化學等科學領域不斷尋求能解釋宇宙萬物的單一理論(如大統一理論),社會科學尤其是金融學,也存在著尋找一個能解釋所有現象的總體框架的強烈渴望。金融學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學科(起源於 1950 年代從經濟學分支出來),其歷史上的理論發展正反映了這種追求。
- 早期基於理論的模型: 金融學的早期嘗試是建立在經濟學理論基礎上,最著名的是 Markowitz 開啟的投資組合理論及其衍生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這些模型試圖用預期報酬和風險(以標準差衡量)來解釋市場運作和投資者行為,尋找最佳的風險與報酬權衡。
- 數據驅動的模型興起: 隨著數據可得性的大幅提升,研究者開始轉向讓數據自己說話,而非完全依賴理論。 Fama 和 French 的研究發現,除了市場風險,公司市值和股價淨值比等因素也能系統地解釋股票報酬的差異,這催生了尋找更多「因子」來解釋市場的趨勢,形成了所謂的「因子動物園」。儘管作者對此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數據足夠多總能找到相關性),但也承認這是數據分析的結果。
- 行為金融學的影響: 受心理學研究(如 Kahneman 和 Tversky 的工作)的啟發,行為金融學挑戰了市場參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認為人類的行為偏差和非理性因素會影響市場。這為解釋市場中難以用經典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提供了視角。然而,作者認為行為金融學的局限性在於過多地解釋過去的行為,且面臨不斷尋找新行為來解釋市場的挑戰。
企業生命週期作為新的統一框架
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個更根本、更直觀、能整合解釋公司內部行為和外部市場現象的框架。他發現「企業生命週期」這個概念(源自策略和管理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雖然會計學和公司治理等領域也曾應用過類似概念,但作者將其作為核心「稜鏡」來觀察和解釋金融和商業行為。
作者提出的六階段模型: 作者將企業生命週期劃分為六個階段,比喻為人類的生命:
- 初創期 (Startup): 僅有一個想法,需要大量關注和資源,存活率低。
- 年輕成長期 (Young Growth): 試圖建立可行商業模式和基本結構,死亡率仍高。
- 高速成長期 (High Growth): 找到了可行的商業模式並迅速擴張,核心挑戰是如何規模化經營。
- 成熟成長期 (Mature Growth): 規模已經很大,增速開始放緩,但仍在健康成長。
- 成熟/衰退期 (Mature/Declining): 業務基礎開始面臨挑戰,需要轉為防守姿態。
- 衰退期 (Declining): 營收和盈利開始萎縮,最終可能走向消亡。
作者指出,企業的死亡率遠高於人類。他也反對企業可以「永續經營」的普遍觀念,認為衰退和消亡是生命週期的自然組成部分。
企業生命週期解釋金融與商業各面向的應用
企業生命週期框架可以有效地解釋企業在不同階段在公司理財、估值、投資及管理等方面的行為模式和挑戰。
應用於公司理財 (Corporate Finance):
- 投資決策: 不同階段的企業面臨不同的投資機會和風險。初創和成長期企業需要大量投資於新項目和擴張,而成熟或衰退期企業的投資重點則會轉向維護現有業務或尋找轉型機會。
- 融資決策: 不同階段的企業適合不同的融資結構。年輕企業融資主要依賴股權(如風險投資),隨著成熟,可能開始使用債務融資。融資的可得性和成本也與生命週期階段緊密相關。
- 股利決策: 年輕成長型企業通常不會發放股利,而是將盈利再投資以支持高速成長。成熟企業在成長放緩後,更有能力和動機通過發放股利或回購股票來回饋股東。
- 「不按年齡行事」的罪過: 作者強調,企業在財務決策上「不按年齡行事」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例如,年輕企業過度使用債務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成熟企業盲目追求高風險的年輕式投資可能破壞其穩定基礎。
應用於企業估值 (Valuation):
- 估值模型的基本要素(現金流、成長率、風險)對所有公司都適用,但這些要素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估計難度」和「故事的重要性」差異巨大。
- 為初創或年輕成長型企業估值,需要更多依賴於對未來巨大成長潛力的「故事」和假設,數據較少且不穩定。
- 為成熟企業估值,可以使用更穩定的歷史數據和相對確定的預測。
- 為衰退企業估值,需要關注其資產變現價值和持續經營能力快速下降的風險。作者認為無需全新的估值模型,而是需要根據生命週期調整現有模型的應用方式和側重。
應用於投資策略 (Investing):
- 不同的投資哲學(如價值投資、成長投資)自然地傾向於投資處於特定生命週期階段的公司。價值投資者可能更關注被市場低估的成熟或衰退期公司,尋求潛在價值重估;成長投資者則專注於尋找高成長階段的公司。
- 成功投資所需的技能組合也隨生命週期階段而變化。風險投資家(VC)需要具備識別早期潛力、輔導初創企業的能力;而投資於成熟大型公司的基金經理則需要側重於財務分析、行業趨勢和公司治理等。
- 作者認為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佳」投資哲學,只有最適合個人技能、心理素質和風險偏好的哲學。
應用於企業管理 (Management):
- 作者挑戰了存在一個適用於所有公司的「偉大 CEO 原型」的觀念。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公司需要具備不同領導技能的管理者。
- 管理高速成長公司需要的是能快速擴張、建立流程和吸引人才的領導者;管理成熟公司需要的是能優化運營、維持市場地位、並進行漸進式創新或有效成本控制的領導者;管理衰退公司則需要能有效止損、進行重組甚至有序清算的能力。
- 作者特別探討了管理者如何應對公司衰退:可能選擇「否認」(Ignoring Decline)、「接受」(Managing Decline)或「重塑」(Reinventing the Business)。了解這些應對方式有助於理解為何有些管理者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在其他情境下失敗。
企業生命週期提供了一個全面且有用的框架,可以整合性地解釋金融和商業世界中許多看似獨立的現象和決策。雖然它可能不是一個絕對的「統一理論」,無法解釋所有微觀細節,但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稜鏡」,讓人們能更好地理解企業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這種演變如何影響其財務行為、估值、被投資者看待的方式以及所需的管理能力。作者將在後續的課程中深入探討如何運用這個生命週期框架來具體分析和理解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