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出自 Dr. Becky 的 “Good Inside” Podcast)探討的核心議題是父母如何應對孩子表現出的明顯偏好,尤其是當孩子偏好另一位家長時,這對未被偏好的家長造成的「被拒絕感」及其引發的內在掙扎。以下將提取並詳盡解釋其主要論點:
主要論點一:孩子對特定家長的偏好是正常的,但對未被偏好的家長而言,這種偏好會深刻地觸發「被拒絕感」。
影片一開始便點出,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練習面對各種形式的拒絕(從玩伴到學業申請),但來自自己親生孩子的拒絕卻是許多父母未曾準備好面對的,而且這種拒絕「深入骨髓」。無論是孩子堅持只讓爸爸哄睡、只讓爸爸送上學,還是在傷心難過時只尋求爸爸的安慰,這都可能讓媽媽(在本例中是媽媽提出問題)感到失落、困惑甚至受傷。 Dr. Becky 強調,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且完全正常,許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因為社會對母職的期待,更難以啟齒或感到尷尬。然而,這種被拒絕的感覺是真實的,而且會觸發父母內心深處的不安。
主要論點二:未被偏好的家長傾向於將孩子的偏好行為「個人化」,並將其詮釋為對自己育兒能力或價值的負面評價,進而引發焦慮和自我批判的螺旋。
影片中,媽媽坦誠當孩子說「我只要爸爸」時,她感覺孩子在說「爸爸比妳更會照顧我」。她會分析這句話是否屬實,並因此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是否不像伴侶那樣有耐心或鎮定。 Dr. Becky 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現象:當孩子做出讓我們感到不適的行為(例如偏好另一位家長)時,我們作為父母會立即將其「翻譯」成一個關於我們自身的大型故事或評判。我們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而是將其視為衡量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稱職母親/父親」的晴雨表。這種「個人化」和「過度詮釋」會迅速將我們帶入自我懷疑、羞恥、尷尬和自我批判的惡性循環,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家長」或「哪裡做錯了」。這種內在的螺旋思考,遠比孩子當下的行為更具破壞性。
主要論點三:應對孩子偏好帶來的被拒絕感,首要且關鍵的步驟是家長回歸自身,辨識並承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立即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或證明自己的價值。
Dr. Becky 提供了處理這種情況的根本方法:當孩子表現出偏好時,家長需要先處理 自己 的情緒,而不是急著解決孩子的偏好或證明自己。她鼓勵媽媽練習使用「我」來表達感受(例如「我覺得被孩子拒絕了」,而不是「你會覺得被拒絕」),因為只有當我們將感受視為「我」正在經歷的一部分(存在於「我的」身體裡),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外部評判時,我們才能與這種感受建立關係並學習去容忍它。如果我們不承認和擁有這種感受,它就會像一個得不到關注的幼兒一樣,變得越來越大聲,最終「接管」我們的整個身體和思想,演變成關於我們自身的大故事(如「我不是個好媽媽」)。命名和承認感受,能幫助我們將感受視為我們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從而在感受和自我之間創造必要的區隔。
主要論點四:具體的應對機制是「承認、驗證、允許」(AVP),以及意識到應對的目標是容忍感受,而非消除感受或回到「零」狀態。
為了幫助家長處理被拒絕感,Dr. Becky 提出了 AVP 應對機制:
* A (Acknowledge/承認):命名你正在經歷的感受或身體反應。這不需要是精確的情緒詞彙,可以是簡單的描述,例如「我注意到我的心跳在加速」、「我的手心在冒汗」、「我討厭孩子想要爸爸」、「我覺得很難過」、「我感到不舒服」。重點是單純地陳述正在發生的事。
* V (Validate/驗證):告訴自己為什麼這種感受是說得通的。為你的感受編寫一個說得通的理由故事。例如,「嗯,孩子確實偏好了我的伴侶而不是我,我知道這是我的一個脆弱點,沒有人喜歡被拒絕的感覺,所以我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是說得通的。」這個「說得通」的句式能幫助我們的身體接受這種感受的存在。
* P (Permit/允許):給自己允許去感受這個感受。這句話通常是「我允許自己感受此刻的這種感覺」或「我允許自己現在感到難過」。
* 附加句: 在說完允許後,加上一句「而且我可以應對這個(感受)」。
Dr. Becky 強調,這個機制的目標不是讓感受消失,也不是讓你立刻感到快樂或回到「零」狀態。這就像在學習用健康的方式(如 терапия 或正念)應對,這與用藥物麻痺感受是不同的。真正的應對是學習與感受共存,在感受存在的情況下依然能運作。通過 AVP,你不是擺脫了感受,而是學會了與感受建立關係,不讓它完全控制你。
主要論點五:當家長更能處理自己的內在感受後,可以轉向思考如何基於個人價值觀「選擇不同地展現自己」,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糟糕的家長」而被迫改變。
在處理了當下的被拒絕感和自我批判後,家長可以從那個「站穩」的狀態出發,提出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問題:「我是否想要以不同的方式與我的孩子互動?」這個問題的動機不是「我是不是一個糟糕的家長,所以需要改變來證明自己」,而是「我想要展現出更平靜、更少匆忙、更在場的自己,有哪些具體的行動可以幫助我實現這個目標,讓我更能活出我自己的價值觀?」。例如,那位媽媽提到早上準備時間匆忙讓她感到不好。 Dr. Becky 建議她將其重塑為:「我希望早上更平靜地展現自己。提早十分鐘準備能幫助我做到這一點,這與我重視平靜和在場的價值觀一致。做到這一點,我會為 自己 感到驕傲。」這種由內而外的動機,更可能帶來持久和正向的改變,而且這也是在向孩子示範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和感受負責。
主要論點六:在處理好自身情緒(即完成內在工作)之後,可以輔以一些策略來應對孩子當下的偏好行為,這些策略著重於同理和玩樂,而非個人化。
在完成內在的承認、驗證、允許工作並感到更為堅定後,家長可以在與孩子互動時使用一些實用策略。 Dr. Becky 提供了兩個她常用的方法:
1. 直接同理 (Straight Empathy):簡單地反映孩子當下的願望或感受,而不將其視為對自己的攻擊。例如,孩子說「我只要爸爸」,你可以同理地說:「你現在真的很希望是爸爸齁」或「你真的很想要爸爸抱抱對不對」。重點是將自己置於一個稍微抽離的角色,就像孩子想要巧克力冰淇淋而不是香草一樣,你只是在反映他們的願望,而不是被侮辱。這種同理讓孩子感到被看見,也表明你並不害怕或迴避他們的情緒或偏好。
2. 玩樂或幽默 (Humor):用誇張或搞笑的方式應對孩子的拒絕。例如,如果孩子說「我不要你幫我洗澡,爸爸才要」,你可以假裝完全不知道怎麼洗澡,把孩子抱到馬桶邊說「洗澡?洗澡是這個嗎?要放肥皂然後沖掉沖掉嗎?」。這種玩樂的方式能瞬間改變氣氛,引發孩子的笑聲,而笑聲能建立連結並改變故事的基調。這是一種玩樂,而非嘲笑孩子,是帶著善意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總而言之,Dr. Becky 的核心論點是,孩子對家長的偏好引發的被拒絕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處理這份感覺。通過學習不將孩子的行為個人化、辨識並擁有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通過 AVP 機制),以及將精力放在如何基於個人價值觀改善自身展現,家長才能在這些困難時刻保持堅定,並最終以更健康的方式與孩子互動,甚至找到新的連結時刻,而不是被「我是不是一個好家長」的巨大故事所吞噬。應對挑戰不是為了變成一個「更好的」家長去「贏回」孩子,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能容忍自身感受、更能與自己價值觀保持一致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