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 What You Used To Love This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資料(標題、描述、文字稿)所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細解釋:

這段 YouTube 影片,來自「Good Inside with Dr. Becky」的播客,主題是「等等,你以前不是超愛這個的!」,主要探討兩歲多幼兒突然對之前喜歡的事物(如洗澡)產生強烈抵抗,並將此行為與該年齡段的其他發展課題(如如廁學習)聯繫起來。節目中,Dr. Becky Kennedy 與一對正在經歷這些挑戰的父母對話,並提供了一套深具同理心與洞察力的育兒觀念。

以下是從資料中提取並詳細解釋的主要論點:

  1. 幼兒突然對曾經喜愛的事物產生抵抗是常見且正常的發展階段(以洗澡為例):

    • 文字稿開頭就提出了這個父母面臨的具體問題:一個兩歲七個月大的孩子,過去兩年多都非常喜歡洗澡,但最近十天左右突然變得極度抗拒,甚至尖叫哭泣,無論怎麼鼓勵或哄都沒用。這種從「超愛」到「超恨」的轉變,讓父母感到困惑和挫折。
    • Dr. Becky 指出,這種突然的抵抗在這個年齡段非常普遍。她將其描述為一個「階段」(phase)。這意味著這種行為並非永久性的問題,而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
    • 這個論點的核心是讓父母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並非針對父母,也不是孩子「變壞」或「不乖」,而是其內在經歷或發展需求的一種外在表現。認識到這是正常階段的一部分,有助於減輕父母的焦慮和自責。
  2. 應對孩子抵抗的第一步是「驗證」(Validation)其感受,即使不理解原因:

    • 當父母描述孩子對洗澡的強烈抗拒,並表示孩子說不出原因時,Dr. Becky 提出的第一個建議是:「相信孩子,並說『你知道嗎?你現在對洗澡真的不喜歡。我相信你。』」
    • 這個論點強調了「驗證」的力量。驗證是承認並確認孩子當下的感受是真實且有效的,即使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感受。這句話傳達了一個強大的信息:「我看見你了,我聽見你了,我相信你。」
    • Dr. Becky 強調,即使不理解孩子抵抗的根本原因,單單驗證孩子的感受,就已經是一種「強大的介入」(insanely powerful intervention)。對於一些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促使他們有所改變的唯一因素,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看見和接納。
    • 她建議讓這句話「坐一下」,不要急著提出解決方案。單純的驗證本身就足夠有影響力。這與許多父母習慣的做法不同,父母往往在孩子表達困難時立即試圖解決問題或說服孩子「沒事」。 Dr. Becky 的方法則鼓勵先與孩子的情緒連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3. 在特定階段,可以採取彈性策略,例如減少頻率或使用替代方式(「鳥洗」/「局部清洗」),並「放下拔河」(Drop the Rope):

    • 面對洗澡抵抗,Dr. Becky 建議父母評估洗澡的必要性,並指出孩子不一定需要每天洗澡。她提到父母已經嘗試的「鳥洗」(用濕毛巾擦拭),並稱之為「局部清洗」,這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 這個論點鼓勵父母在這個困難階段採取彈性應對。與其堅持每天或以某種特定方式洗澡而陷入權力鬥爭,不如接受暫時性的替代方案。
    • 「放下拔河」(Drop the Rope)是 Dr. Becky 常用的比喻,指的是在與孩子的權力鬥爭中,父母主動撤回控制和堅持,減少雙方的緊張關係。當父母不再強迫或持續糾纏於某件事時,孩子也就失去了抵抗的「對象」,這種行為本身就可能因此減弱。
    • 通過減少洗澡的頻率或改變方式,父母實際上是在減少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機會,並將主導權和控制感部分歸還給孩子。例如,與孩子一起討論洗澡的頻率,或在需要洗澡的日子,預先告知孩子並一起思考「最簡單」的方式,即使那只是一個快速的「刷洗」(scrub down)。
  4. 在驗證孩子當下困難的同時,也要抱持並傳達對孩子未來能夠進步或轉變的「希望」:

    •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核心的應對公式:「驗證孩子當下的感受,並抱持對未來轉變的希望。」她指出,父母常常只做到其中一項:要么說「快點克服,你沒事啦!」而忽略孩子的感受,要么過度陷入孩子的焦慮中。
    • 正確的做法是同時進行:「我知道洗澡現在對你來說很困難,真的感覺非常糟。我相信你,這是真實的感受。而且我知道將來有一天,洗澡不會再是這樣了。我知道有一天你會說『我想洗泡泡浴!』我知道那一天會來的,雖然不是今天。我知道它會發生。」
    • 這個論點強調了父母的角色不僅是理解孩子當下的狀態,更是孩子未來的引導者和希望的來源。向孩子傳達「我知道你現在很難,但我相信你能度過」,這讓孩子感到被支持,同時也看到了前進的可能。這能幫助孩子建立對自身克服困難的信心,並更容易從當前的困境中走出來。
  5. 許多學步期兒童的抵抗行為(包括洗澡、如廁)往往是他們主張「獨立自主」和「控制感」的一種方式:

    • Dr. Becky 指出,洗澡時間常常與睡覺時間相關聯,而且是父母希望孩子做而孩子可能不想做的事情。因此,特別是兩歲這個階段,洗澡可能會成為孩子「我是獨立個體,沒人能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的象徵。這成為了孩子少數可以控制的事情之一(例如,他們無法控制上學、父母的工作時間,但他們可以說「不洗澡」)。
    •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如廁學習。 Dr. Becky 提到,如廁(控制大小便)是孩子感覺自己能夠控制的少數事情之一。這種情況下,父母越是控制或施壓,孩子抵抗的理由就越強烈,問題就越可能不再是關於洗澡或如廁本身,而是關於確立自己的獨立身份。
    • 這個論點解釋了為什麼在這些領域「放下拔河」如此重要。當父母解除控制的壓力,這種行為背後的「主張獨立」的動機就可能減弱,反而讓孩子更容易因為內在的願望而行動。這是一種對孩子發展階段的深刻理解,將抵抗行為視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達,而不是單純的「不聽話」。
  6. 如廁學習應基於孩子的「準備訊號」,但父母需要提供「結構」和「支持」,而非完全退後或強迫:

    • 父母提到他們在如廁學習上採取的是「讓孩子主導」的方式,根據孩子的興趣(坐在小馬桶上、讀書、討論內褲、談論學校的朋友),但沒有強迫。 Dr. Becky 認可尊重孩子準備好的訊號,但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區別:這不是完全的「退後」,而是需要父母提供「結構」(structure)來實現這種轉變。
    • 她用一個比喻:如果孩子想加入足球隊,父母不能只等待孩子自己找到球隊、報名。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願望,去尋找球隊、了解流程、提供支持。父母的行動向孩子傳達「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如果父母完全不行動,孩子可能會感到挫敗,甚至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 因此,這個論點強調,當孩子發出準備好的訊號(例如想穿內褲、模仿他人、坐在馬桶上)時,父母需要「鋪平道路」(pave that way)。這可能包括:
      • 為孩子準備好內褲(不是「等你成功再買」,而是「我們現在就準備好,因為你發出準備好的訊號了」)。
      • 設定一個時間段或幾天,專門進行如廁練習(例如「這個週末我們將告別尿布,迎接小馬桶」),並在此過程中提供支持。
      • 學習並遵循一套符合孩子發展階段、強調自主而非控制的如廁學習方法(Dr. Becky 提到她的如廁工作坊)。
    • 這與傳統的、可能過度強調父母控制和獎勵的「如廁訓練」不同。它是一種平衡,既尊重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和步調,又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和環境,讓孩子能將這些訊號轉化為實際的行為改變。父母的角色是「邊界」(boundary),根據孩子的需求做出決策,並提供實現這些決策所需的框架。
  7. 父母自身對「髒亂」(特別是排泄物)的態度,會潛意識影響孩子對這些事情及自身的感受:

    • 在討論到一本父母覺得「噁心」的如廁讀物時,Dr. Becky 引入了這個論點。她指出,父母對排泄物、髒亂(mess)的反應,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
    • 這個論點認為,孩子對如廁過程的態度(特別是大便)有時與他們如何回答「有髒亂的東西在自己身體裡是否可以?」這個問題有關。如果父母對髒亂或排泄物表現出強烈的厭惡或排斥,孩子可能會內化這種感覺,認為「我不應該有髒亂的東西在身體裡」,進而導致排便的抗拒或憋便。
    • 因此,父母需要反思自己與髒亂的關係,不僅僅是排泄物,而是廣泛的髒亂。如果父母對一切事物都要求乾淨、完美、線性,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身體排出的、本質上是混亂且有氣味的排泄物是「不被允許的」。
    • 這個觀點深入探討了心理層面如何影響生理過程,提醒父母除了技巧之外,自身的態度和情緒也對孩子的發展有著微妙但重要的影響。檢查自己內心對髒亂的接受度,可以幫助預防或解決一些如廁相關的問題。

總結來說,這段影片的核心主旨是提供一套以兒童為中心、強調同理心與支持的育兒框架來應對學步期孩子的常見挑戰。它鼓勵父母理解孩子的行為是發展階段和獨立需求的外在表現;強調在面對抵抗時先驗證孩子的感受而非立即解決;提倡在必要時採取彈性策略並避免權力鬥爭;並在尊重孩子準備好的前提下,積極提供實現改變所需的結構和支持,同時反思自身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這些論點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更深的連結,支持孩子健康成長,並在育兒過程中找到更多的平靜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