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資料所提取的主要論點,並以繁體中文進行的詳盡解釋:
這段影片內容是一場由知名記者及作家 Tamron Hall 與心理學家及作家 Dr. Becky Kennedy 進行的現場對談,旨在慶祝 Dr. Becky 首部兒童繪本《That’s My Truck!: A Good Inside Story About Hitting》的發表。對談的核心圍繞著這本繪本所探討的「打人」這個具挑戰性的行為,以及 Dr. Becky 倡導的「Good Inside」育兒方法如何應用於處理兒童的負面行為。
以下是從提供的資料中提取並詳盡闡述的主要論點:
-
處理兒童具挑戰性行為的核心在於區分行為與身份(Identity):這是 Dr. Becky 的「Good Inside」方法中最根本的原則。她強調,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如打人、說髒話、偷竊、說謊、哭鬧等)時,成人很容易將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本質畫上等號,認為「我的孩子是個壞孩子」或「我真是個糟糕的父母」。然而,Dr. Becky 認為這是一種「行為與身份的崩塌」(Behavior and identity get collapsed)。她堅信,孩子天生就是好的(Good Inside),他們並非「壞孩子做壞事」,而是「好孩子正經歷困難」(Good kid having a hard time)。這種困難通常源於他們具備所有豐富的情感,卻缺乏管理和表達這些情感所需的技巧(Kids are born with all the feelings and none of the skills)。負面行為只是孩子在表達「我正在掙扎,我需要幫助」的一種方式。若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將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本質區分開來,就能從評判(Judgmental)轉向好奇(Curiosity),不再將孩子視為「敵人」,而是尋求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從提供控制和懲罰,轉向提供支持和教授技能。
-
懲罰對於處理負面行為是無效且適得其反的:Dr. Becky 批判了傳統的懲罰方式,如送孩子回房間、剝奪甜點或玩具等。她認為,懲罰的邏輯是基於「你的行為不好,所以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然而,如果負面行為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缺乏管理情緒和衝動的技巧,那麼懲罰非但無法教授這些技巧,反而會增加孩子內心的負面感受(增加「感覺」與「技巧」之間的差距),例如羞愧、恐懼、憤怒或怨恨。這只會讓孩子感覺更糟,離學會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挑戰更遠。她將隨機施加懲罰比喻為一位看著球員失誤的教練卻只會大吼大叫或威脅罰款,或是一位對遲到員工說「我要從你今天午餐費扣錢」的 CEO,認為這種反應「非常軟弱」(so weak),因為它是出於父母自身的焦慮和失控感,而不是基於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目的。懲罰讓父母在當下感到「強大」,但長期來看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
「堅定」(Sturdy)的界限(Boundary)結合連結(Connection)是更有效的育兒方式:與懲罰相對應的是建立「堅定且有連結」的界限。 Dr. Becky 認為「堅定」(Sturdy)這個詞能更好地描述這種方法,它不像「溫和」(Gentle)那樣容易被誤解為軟弱,也不像「嚴厲」(Harsh)那樣具有破壞性。堅定意味著父母作為成人,需要為孩子設定明確且一致的界限,因為孩子在某些情況下(如衝向馬路或打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需要父母成為他們的「外部界限」(be a boundary for our kid before they can be a boundary for themselves)。這意味著當孩子出現危險或傷害性行為時,成人必須「迅速介入」(step in swiftly),例如物理性地阻止孩子打人,而不是無效地說「我們不打人」或開始倒數計時。同時,這種介入必須伴隨著對孩子的理解和連結。即使孩子對界限表達抗議、哭鬧或生氣,父母也要理解這是孩子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衡量父母介入是否有效的標準。例如,阻止孩子搶玩具時,可以說「我不允許你搶走玩具或打你的妹妹,現在是她的時間。我知道等待想要的東西真的很困難,即使對我來說也是。」這種方式既設定了界限,又肯定了孩子的情緒,並傳達了同理心和支持。
-
處理兒童負面行為時,父母需要覺察並管理自身的焦慮和對外部評判的恐懼:Tamron Hall 分享了當孩子做出讓她感到尷尬或羞愧的行為(如在派對上害羞躲藏,或說髒話)時,她內心的衝擊感和對外部(其他家長、老師)評判的擔憂。 Dr. Becky 指出,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父母會將孩子的行為視為對自己養育能力的反映,擔心別人會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父母」。這種對外部評判的過度關注(gazing out)會分散父母的注意力,使他們無法真正聚焦於如何幫助孩子。當父母陷入這種焦慮時,他們的回應往往是試圖向他人證明自己不是糟糕的父母,而不是處理孩子實際的行為及其背後的需求。 Dr. Becky 建議父母練習「向內看」(gazing in),將注意力放在「我有一個好孩子,我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天啊,別人會怎麼看我」。她還提出「最寬厚的解讀」(Most Generous Interpretation, MGI)的概念,建議父母預設老師或其他家長是善意的,是「同一個團隊」(Team Bobby),只是在提供訊息,以便共同為孩子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在評判父母。這種視角能極大改變溝通的氛圍和效果。
-
兒童的負面行為是學習和成長的寶貴「機會」:Dr. Becky 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觀點:她其實「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展現出各種具有挑戰性的行為,包括打人、說謊、偷竊等。這不是鼓勵行為本身,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是孩子內在情緒掙扎和技能不足的「信號」。如果孩子沒有展現這些信號,父母可能直到孩子長大成人(20 多歲、 40 多歲)才發現他們在管理憤怒、失望、嫉妒等情緒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而那時的代價已非常高昂。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這些負面行為實際上是提供給父母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孩子在哪方面需要幫助,並在較低的風險下教導他們所需的技巧。例如,孩子打人可能是因為感到緊張、嫉妒或失望;孩子偷竊可能是因為強烈的慾望和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透過理解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識別和命名這些情緒,以及如何發展更健康的應對策略(例如:當我想要別人的玩具時,我可以這樣想:我想要那個玩具,但現在不是我的。這感覺很糟糕,但我可以等,或者我可以去玩別的東西)。這些在童年時期學會的內在對話和技巧,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財富。
-
兒童繪本是傳達這些育兒理念和工具的強大媒介:Dr. Becky 強調了兒童繪本作為育兒工具的獨特價值。她認為,人類通過故事來學習,故事具有比說教更強大的力量,能觸及人心。在親子共讀繪本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可以在一個輕鬆、沒有壓力(less tense environment)的環境下,一起探索書中角色所經歷的困難情緒和行為。這不僅幫助孩子感覺「不孤單」(less alone),因為他們看到書中的角色也經歷同樣的掙扎,也為父母提供了一個「劇本」(script),幫助他們在疲憊或壓力大的時候,找到恰當的語言來描述情感、設定界限和提供支持,而這些話語可能不是他們在當下自己能想出來的。此外,父母透過閱讀繪本,用自己的聲音說出「你是一個好孩子,只是正在經歷困難」等話語,即使這些話與他們自己的成長經驗不同,也能逐漸內化這些新的語言和思維方式。繪本讓學習過程具體化、可觸摸,將抽象的育兒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親子互動中,特別是在討論像「打人」這樣敏感且帶有羞恥感的話題時,繪本提供了一個入口,讓對話得以自然展開,而不是變成一場嚴肅的「說教」。同時,父母也可以藉由分享自己童年時期類似的掙扎故事(例如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為失望而有負面行為),與孩子建立更深的連結,讓孩子看到即使成人也曾有不完美的時候,從而減少孩子的羞恥感,並給予他們「希望」(There’s hope and there’s no shame)。
總結來說,這場對談及其所基於的繪本和育兒理念,核心在於提倡一種以同理心和理解為基礎的育兒方法,鼓勵父母超越行為的表象,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和掙扎。它挑戰了傳統懲罰的無效性,強調設定有連結的「堅定」界限,並將兒童的負面行為視為引導他們學習一生所需情緒和社交技巧的機會。兒童繪本則被視為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父母和孩子在故事中共同學習、成長,並加深親子連結,從而讓整個家庭都能感覺「從內心是好的」(Good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