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提供的資料,這段 YouTube 影片「輸不起與如何應對 (Sore Losing and What to Do About It)」的核心論點及詳盡解釋如下:
這段影片,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主講,針對兒童在面對遊戲或比賽時的「輸不起」行為提供了有別於傳統教條式說教的全新視角與實用策略。其主要論點圍繞著以下幾個核心概念:
-
重新定義目標:不是改變孩子對輸贏的感覺,而是幫助他們「容忍」不適(Tolerate Discomfort)。
影片一開始就指出,不論大人或小孩,沒有人真正喜歡輸的感覺。 Dr. Becky 坦誠自己也不喜歡輸。因此,將教養目標設定為讓孩子「喜歡」輸,或者對輸贏感覺「一樣」,是不切實際的。更有效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培養一種能力——容忍輸的感受,或者容忍自己可能輸的處境。這種不適感可能表現為沮喪、失望、甚至憤怒。當孩子學會容忍這些強烈的情緒而不至於崩潰、作弊或徹底放棄時,這才是真正的進步和韌性(resilience)的展現。影片強調,家長應該接受孩子可能天生就喜歡贏、不喜歡輸,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們是否具備容忍這種不適感的能力。教導孩子應對輸的感受,其實是在幫助他們建立處理負面情緒的內在力量。 -
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不只是改變行為,而是好奇並理解行為對孩子的意義。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家長常常急於改變孩子「輸不起」的行為(例如哭鬧、作弊),卻忽略了去理解這些行為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或者說,這些行為「為孩子做了什麼」。影片以成人為例說明,當我們堅持某個選擇時,往往是因為其中有對我們而言重要、卻未被理解的深層原因。對於孩子來說,對贏的執著或對輸的逃避,可能代表著對被肯定、對自身能力的渴望,或者對失控、對自身價值感的脆弱感。家長需要放下急於糾正的心態,轉而抱持好奇心,嘗試去理解孩子對贏的熱愛或對輸的懼怕,在其內心深處是如何被體驗的。這種理解,能幫助孩子感到被「看見」(felt seen),而當一個人感到被理解時,他對特定行為的執著反而會降低。這是後續幫助孩子調整行為的基礎。 -
教導「如何思考」,而非僅僅教導「思考什麼」:透過引發好奇心和提問來引導孩子。
傳統的教導運動家精神的方式往往是說教式的:「輸贏不重要」、「享受過程最重要」、「要尊重別人」。 Dr. Becky 認為這些對話雖然有其價值,但效果有限,因為它們主要訴諸孩子的邏輯腦,難以真正改變孩子根深蒂固的情感反應。真正能改變孩子內在「迴路」的方式,是教導他們「如何思考」,而非直接灌輸「思考什麼」。這種教導方式的核心是「啟動好奇心」(activating curiosity),透過提出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影片舉例說明,可以問孩子「贏的感覺有多好?是『這樣』好還是『這樣這樣』好?」「贏了以後是不是覺得自己是個『更好』的人?」「贏一分和贏很多分感覺一樣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身不見得最重要,重要的是提問的過程啟動了孩子對自己感受和行為的思考和反思,幫助他們從內部建立對輸贏更細緻和多元的理解,而非僅僅停留在「贏=好,輸=壞」的二元對立。 -
採取「最大程度的善意解讀」(Most Generous Interpretation, MGI)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輸不起」甚至作弊的行為時,家長最自然的反應可能是「最小程度的善意解讀」(Least Generous Interpretation, LGI),認為孩子在操縱、狡猾、故意搗蛋。這種解讀會讓家長感到憤怒和敵意,將孩子視為「敵人」。 Dr. Becky 提倡採取「最大程度的善意解讀」(MGI)。從 MGI 的角度看,孩子的作弊或崩潰行為,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脆弱。輸的感覺對他們來說是如此難以承受,以至於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作弊的本質),而不是去容忍那種感受。從脆弱性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能幫助家長軟化態度,產生同理心,並思考如何去「幫助」這個感到脆弱的孩子,而不是去「懲罰」這個看似惡意的孩子。這種視角的轉變,是有效介入的前提。 -
運用「情緒預防針」(Emotional Vaccination)和「去羞恥化」(De-shaming)策略。
情緒預防針指的是在遊戲或競爭開始前,先溫和地幫助孩子預想並準備面對可能的負面情緒。這不是要孩子假裝不難過,而是事先讓他們意識到輸是可能性之一,並在情緒發生前稍作準備。家長可以透過示範來做到這一點:在遊戲開始前,自己先說「這場遊戲有人會贏,有人會輸。我當然希望我贏!」然後示範如何為輸的可能性做準備,例如說「好了,我要準備好,萬一我輸了… 深呼吸… 記住,不論輸贏,我都是一樣好的人。」這種自我對話式的示範,比直接對孩子說教更有效,且不帶羞恥感。
「去羞恥化」是指透過分享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克服因「輸不起」或有作弊念頭而產生的羞恥感。 Dr. Becky 建議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童年時輸不起、想作弊甚至曾經作弊的經歷,讓孩子知道有這些感受和衝動是很正常的,自己也曾有過類似掙扎。當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這樣做的人時,羞恥感就會減輕,他們會感到不那麼孤單,也更願意接受引導和學習如何應對。 -
接納孩子的發展階段,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設立溫和但堅定的界線。
對於一些孩子(如影片中 Bethany 的女兒),他們可能在身體技能上已經準備好參與某項運動或遊戲,但在情緒上還無法承受競爭、計分帶來的壓力。 Dr. Becky 指出,這是完全正常的,孩子可能在情緒發展上需要更多時間。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目前的狀態,允許他們在情緒上還未準備好時選擇不參與競爭性活動或只參與非競爭性部分。重點是「以理解為先」,告訴孩子你看到了他們的掙扎和感受(「我知道對你來說,在診所打球感覺不舒服」),並相信他們有能力成長(「今天可能還沒準備好,但也許過陣子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了」)。同時,在面對作弊等行為時,家長也需要設立界線,但方式應避免衝突和羞辱。可以溫和地、不帶指責地陳述自己的立場:「如果我們不按照遊戲規則玩,我就不玩了。我知道輸很難受。」將重點放在自己的行為和遊戲規則上,而非孩子的「錯」或「謊言」,並留待情緒平穩後再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和引導。
總結來說,Dr. Becky 處理孩子「輸不起」問題的核心,是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的視角和應對方式。不再將孩子的行為視為需要立即糾正的「問題」,而是理解其背後的深層需求和脆弱性;不再透過邏輯和說教來灌輸觀念,而是透過好奇心和提問來啟動孩子的內在思考;不再加重孩子的羞恥感,而是透過同理心和分享來建立連結和安全感。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從內部建立容忍不適的能力和健康的競爭觀念,相信他們即使在外在表現掙扎時,內心依然是好的(Good Inside)。這些策略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溫和而有力的教養框架,旨在幫助孩子在面對輸贏時,不僅是學會「如何表現得像個好運動員」,更是學會如何健康地處理和容忍那些與輸相關的困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