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描述和逐字稿,對其主要論點進行繁體中文的詳盡解釋,內容將超過一千字:
這集 YouTube 影片是 Dr. Becky 的 podcast 節目,邀請了著名的伴侶治療師 Esther Perel 擔任嘉賓,共同探討育有幼兒的伴侶所面臨的關係挑戰,特別是關於親密、連結和性愛方面。兩位專家一致認為,現代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同時,維持一段健康、充滿活力的伴侶關係,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艱鉅任務,需要意識、努力和新的視角。
影片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如下:
論點一:現代育兒與現代伴侶關係的高期望值之間存在資源衝突。
- 解釋: Esther Perel 指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一個家庭的存續或幸福如此高度地取決於伴侶雙方的滿意度。過去,婚姻更多基於經濟、社會結構或傳宗接代的需求,離婚是困難甚至不可能的。然而,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女性經濟獨立性增加後,伴侶可以自由選擇結束關係。因此,伴侶關係相對美滿成為家庭維繫的唯一理由。
- 與此同時,現代社會對浪漫伴侶關係的期望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不再僅僅尋求一個共同生活的伙伴,而是期望從伴侶那裡獲得情感支持、心靈契合、個人成長的催化劑,以及持續的激情與親密。
- 然而,現代育兒也趨向於一種「兒童中心主義」(child centrality),這種現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愚蠢的頂峰」(apex of folly)。父母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和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從遊戲、接送、備餐到各種活動安排,孩子的需求和發展成為家庭生活的絕對重心。
- 這就造成了一個嚴峻的資源衝突:伴侶關係和育兒都對時間、金錢、注意力、親密和連結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當父母將絕大部分精力傾注於孩子時,常常沒有剩餘的能量來滋養伴侶關係,導致伴侶間的連結減弱、親密感消失,甚至性生活停滯。這兩股強大的力量(對伴侶的高期望與對兒童的高度投入)在爭奪相同的稀缺資源,是現代伴侶在育兒階段面臨的核心挑戰。
論點二:為了孩子的福祉,維繫伴侶關係的活力至關重要,這需要重新導向「情慾能量」。
- 解釋: 既然家庭的穩定日益依賴於伴侶的幸福,那麼 Esther Perel 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觀點:如果你真的想給予孩子一切,那麼請務必確保給予伴侶關係更多。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總有一天,為了孩子而存在的這個「伴侶」將不復存在。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一份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成人關係。
- Esther Perel 引入了「情慾能量」(erotic energy)的概念,她強調這不僅僅指性愛,而是更廣泛的、使人感到活著、充滿活力、充滿玩樂、想像力、好奇心和連結的創造性能量。父母完全理解這種能量如何體現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陪他們玩耍、在地板上打滾、愛撫、創造新事物、探索世界。
- 然而,當孩子出生後,這種情慾能量常常被「重新導向」(redirected),幾乎全部傾注到了孩子身上。伴侶雙方被期望像「仙人掌」一樣,不需要澆水也能生存,將所有能量供給給「小生命」。結果,伴侶關係開始枯萎、喘不過氣來。
- 父母可能意識到「情慾能量」在孩子身上生機勃勃,卻哀嘆它在伴侶關係中消失了。 Esther Perel 認為它並非消失,而是被轉移了。維持伴侶關係的活力,意味著需要有意識地將一部分情慾能量導回伴侶身上,保持彼此之間的好奇、玩樂、連結和親密。
論點三:家庭生活的基礎(規律和可預測性)與情慾關係的要素(神秘和意外)本質上是衝突的。
- 解釋: 伴侶關係的建立和維繫,需要在對「穩定性、可預測性、可靠性」的需求與對「新奇、探索、風險、改變」的需求之間進行持續的協商和平衡。然而,一旦有了孩子,這種平衡被徹底打破。
- 育兒階段,家庭生活為了給孩子提供安全和穩定的環境,高度依賴於規律和可預測性。作息時間、日常慣例、安全圍欄——一切都旨在建立一個可控、穩定的世界,讓孩子可以安心探索。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冒險」的基礎,自己必須成為「穩定」本身。
- 與此相對,情慾關係(廣義上的充滿活力、激情的連結)往往在神秘、意外、未知、甚至是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這些正是家庭生活竭力避免的東西。正如 Esther Perel 所說:「情慾關係在家庭生活所防禦的一切事物上蓬勃發展。」
- 因此,育有幼兒的伴侶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生活中的穩定和可預測性,這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核心需求。這種傾向會無意中扼殺伴侶關係中需要的新奇和意外,導致關係變得單調、缺乏激情。理解這種內在的衝突,是認識到為什麼在育兒階段保持伴侶關係的活力如此困難的關鍵。
論點四:維繫伴侶關係的活力,不像對待孩子那樣自然而然,需要有意識、刻意、甚至是「預謀」的努力。
- 解釋: 當父母對孩子投入巨大的精力時,他們會精心策劃活動、確保新奇體驗、促進孩子的探索和發現。這種對孩子成長的投入是積極、主動且充滿能量的。
- 然而,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似乎抱持著一種幻想,認為一段好的關係應該「自然而然地」發生,無需額外的努力或計劃。當面臨關係困境時,他們常常感到茫然,不像對待孩子的問題那樣會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或投入精力。
- Esther Perel 強調,在一段長期的伴侶關係中,所有會「自然發生」的事情,其實都已經發生過了。要想維持關係的活力,必須是「刻意的」(deliberate),「有意的」(intentional),「出自意志的」(willful),甚至是「預謀的」(premeditated)。
- 這意味著需要像安排孩子活動一樣,特意安排約會時間,即使感到疲憊,也要提醒自己去連結、去觸摸;有意識地抽出時間兩人獨處,而不是被孩子或其他瑣事佔滿;有計畫地進行一些非育兒相關的共同活動,保持伴侶身份而非僅僅是父母身份。這種努力不像照顧孩子那樣充滿即時的回饋,可能需要更強的毅力。同時,她也強調,這種努力包括伴侶間對彼此付出的「認可」(acknowledgement of the effort)。當伴侶為關係做出努力時,看到並感謝對方的付出,這本身也在滋養著關係系統。
論點五:關於關係問題(特別是衝突和缺乏親密)的表達方式至關重要;從指責轉向表達渴望和承認自身角色。
- 解釋: Dr. Becky 提出了許多父母的共同困境:一方(常常是女性)感到自己是「前線家長」(Frontline Parent),承擔了大部分的育兒和家務責任,對伴侶感到憤怒和不滿,認為伴侶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當伴侶(常常是男性)在一天結束時試圖建立親密(例如性愛)時,感到更加無法理解和被冒犯:「他難道不懂我感到如此孤單和缺乏支持後,根本不可能有心情嗎?」
- Esther Perel 指出,這種指責性的「抱怨清單」(litany)——「你需要多做一點」、「你回家只知道玩」等等——即使可能基於事實,卻是「無用的」(not useful)。它將伴侶置於一個對立的、對抗性的位置,激發防禦,並會加強對方不作為的行為模式(你不斷說他什麼都沒做,他為什麼還要多做?)。
- 她提供了一種轉變溝通方式的策略,這需要挑戰直覺和習慣:
- 承認並接納對方(Acknowledge Him): 理解對方可能和自己一樣感到孤單。特別是對於許多男性而言,親密、溫柔、連結和情感常常只能通過性這種「持牌語言」(licensed language)來表達。當他們尋求性愛時,可能真實的渴望是連結、是確認自己在伴侶心中仍然重要、是感到不那麼孤單。女性可能習慣於用不同的「持牌語言」(例如談話、情感表達)來尋求親密。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底層的渴望常常是相同的:不願感到孤單、不願感到被忽略、不願覺得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個功能或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一項。
- 承擔責任(Take Ownership): 反思並承認自己在維繫關係活力方面沒有做到的部分,例如感到冷淡、充滿怨恨、缺乏回應等。承認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合法的」(legitimate),但這種應對方式可能「不明智的」(not wise),對改善關係沒有幫助。
- 表達對「我們」的渴望(Express Longing for Us): 這是關鍵的一步,要將焦點從「你需要為孩子多做」轉移到「我渴望與你連結」、「我懷念過去的我們」、「我們的關係怎麼變成這樣了」。表達對伴侶關係本身的失落和渴望。
- 連結渴望與要求(Connect Longing and Request): 在表達了對關係的重視和渴望後,再提出具體的需求或希望對方如何回應,並將這與自己的可用性或對關係的投入連結起來。例如:「我感覺如果在我提出某些事情時你能更積極地回應我,我會更有可能向我們的關係敞開心扉。」
- 這個順序——先承認對方、再反思自己、接著表達對彼此關係的渴望、最後才提出具體的要求——有助於將伴侶從對抗面轉向同一陣線,共同面對關係的困境,而不是互相指責。它測試了關係對你的重要性,並為伴侶提供了一個回應和改變的動力,因為他們看到你渴望的是「連結」,而不僅僅是一個幫手。如果伴侶只是想要一個幫手,那對方是能感覺到的。
論點六:伴侶之間存在角色分工,應發展互補性而非互相爭鬥。
- 解釋: 在育有幼兒的家庭中,自然會形成某種角色分工。常常有一位「前線家長」,可能是更容易醒來、對孩子的需求更敏感、目前沒有工作或工時較彈性的人。這位前線家長往往負責處理日常瑣事、國內事務、混亂和孩子的大部分需求。
- 另一位家長可能在處理家庭瑣事方面表現較弱,但他們可能更擅長或更容易記起關係中需要玩樂、有趣、非日常的面向。他們可能會提議去遠足、騎車、社交或約會。
- Esther Perel 認為,與其為這種差異而互相指責(例如,前線家長抱怨對方「只知道玩,看不到眼前的爛攤子」),不如嘗試發展「互補性」(complementarity)。認識到伴侶可能在關係中維護著另一個重要的「極點」(pole)——即對新奇、玩樂、非結構化時間的需求,這是前線家長因過度投入日常事務而容易忽略的。
- 在許多能夠維持關係活力的伴侶中,總有一方會扮演那個「不放手」(didn’t let it go)的角色,是他們持續地發起連結、安排約會、維持身體接觸,即使另一方當下沒有感覺,但因為這一方的堅持,關係得以維繫。理解並感謝伴侶在關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帶來的價值,是克服差異、建立更強韌關係的途徑。
額外建議:
- 影片最後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實用的建議:討論棘手的伴侶話題時,引入一個「第三方」(a third)會更容易。這個第三方可以是你們共同收聽的一集 podcast 、閱讀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透過討論這個共同的資源,伴侶可以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降低直接溝通時的防禦性。這也是本集 podcast 本身可以扮演的角色。
總結:
這集 podcast 的核心在於揭示現代伴侶在育兒階段面臨的獨特挑戰,即兒童的高度中心化與伴侶關係日益增高的期望之間的衝突,導致時間、精力等資源的極度匱乏。專家們強調,在這個背景下,維繫伴侶關係的活力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是需要有意識、刻意、甚至預謀的努力。這種努力包括重新導向曾用於孩子身上的「情慾能量」回到伴侶關係中,接受家庭生活與情慾連結在需求上的內在衝突,並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溝通模式,特別是從指責轉向表達自身的渴望和承認彼此的角色,發展互補性而非互相爭鬥。最終,維繫一段健康的伴侶關係不僅是為了伴侶自己,更是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充滿活力的家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