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t How Dare You Speak To Me That Way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文字記錄,提取並詳盡解釋主要論點的內容,使用繁體中文,並確保內容超過一千字。


這段 YouTube 影片文字記錄來自 Dr. Becky 的 “Good Inside” 播客節目,主題是關於如何重新看待兒童表現出的「不尊重」行為。節目中,Dr. Becky 與一位母親 My League 進行對話,探討當父母希望採用不同於自己成長方式的育兒方法時,來自長輩或外界的眼光和挑戰。核心議題聚焦於孩子表現出的、被外界或自身視為不尊重的行為,以及父母應如何應對。

主要論點一:重新定義與看待孩子的「不尊重」行為

節目中最強大的論點之一是挑戰傳統上將某些兒童行為貼上「不尊重」標籤的視角。 Dr. Becky 提出,當孩子表現出被認為是「不尊重」的行為(例如:說傷人的話、拒絕服從、發脾氣、說謊)時,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視框」來看待這個行為,就像為同一張照片選擇不同的相框一樣。傳統的「不尊重」視框往往讓父母感到不被重視、權威受挑戰,甚至個人受到攻擊。這種視角容易激發父母的懲罰慾望或反擊衝動,陷入「我對抗你」、「你很糟糕」的心態。

Dr. Becky 建議採用另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視角:將孩子的這些行為視為他們「正在經歷困難 (having a hard time)」或「需要學習和建立技能」的表現。她強調,孩子的這些行為並非出於惡意或真的不愛父母,而是他們在發展階段情緒失調、缺乏應對技巧的體現。例如,孩子說「我要打你」或「我要換個媽媽」,在「不尊重」的視框下令人難以接受,但在「正在經歷困難」的視框下,則可以理解為孩子在表達強烈的情緒(如憤怒、沮喪、無力感),並且正在用他們有限的詞彙和行為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

這種視角轉變的重要性在於其「有用性」和「有效性」。 Dr. Becky 提出,判斷一個視框好不好,不在於它是否絕對真實(孩子是不是真的不尊重),而在於它是否能幫助孩子從現狀(Point A)發展到我們期望的未來狀態(Point B)——一個能更好地管理情緒、更有應對能力的人。將行為貼上「不尊重」的標籤,往往會阻礙這種發展,因為它引發的是對抗和懲罰,而非理解和引導。

主要論點二:父母的反應塑造孩子的內在反應與行為模式

節目中另一個關鍵論點是:父母對孩子強烈情緒和挑戰行為的反應,會內化成為孩子未來對自己情緒和衝動的反應方式。 Dr. Becky 解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會產生各種衝動(Urges),例如想打人、想說傷人的話、想丟東西。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期望孩子能學會管理這些衝動,而不是直接將其表現出來。這種管理能力的發展,來自於孩子將「衝動」與「界線」連結起來。

當孩子表現出衝動行為時(例如作勢要打人),如果父母的回應是帶著憤怒和懲罰(「你敢!這太不尊重了!去你房間反省!」),孩子學到的是當有衝動時會引發羞恥、恐懼和懲罰。他們可能因此壓抑這些衝動或在大人面前隱藏,但並未真正學會如何在內心處理和轉化這些衝動。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孩子在脫離父母權威後,反而更容易情緒失控,因為他們從未在安全的關係中練習過如何帶著衝動並在界線內尋找其他表達方式。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表現出衝動時,能保持自身的穩定(即使內心很難受),並溫和但堅定地設定界線(「我不會讓你打我」),同時提供替代的發洩或表達方式(「你手很有力氣,我們可以去敲打枕頭嗎?」),孩子學到的是:我有這個衝動,但我沒有表現出來,而且我可以在安全的關係中,在界線內找到別的方法來處理它。 Dr. Becky 將此比喻為大腦「迴路」的建立:將衝動與界線連接,並提供替代路徑。父母在孩子早期提供這個外在的「界線」和「引導」,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自我管理系統。

因此,父母在孩子情緒失調時刻的反應,是建立孩子未來情緒調節能力和衝動控制能力的基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My League 在兒子打了她之後,選擇告訴兒子「無論如何我都會愛你,你是個好孩子,只是正在經歷困難」,能讓兒子眼中顯露出理解的光芒——因為這是在困難時刻,父母展現了無條件的接納和對孩子內在良善的信任,這正是孩子學習自我接納和建立內在穩定的基礎。

主要論點三:孩子在感到最安全的人面前表現出最真實、最廣泛的情緒範圍

對話中提到,父母常會納悶為何孩子在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面前表現得規規矩矩,但在自己面前卻經常挑戰界線、表現出「不尊重」的行為。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反直覺但深刻的觀點:人們在感到最安全的人身邊,才會表現出最真實、最廣泛的情緒範圍

她解釋,孩子在父母身邊感到安全,意味著他們確信即使表現出負面或具挑戰性的行為,父母的愛和連結也不會消失。這種安全感讓他們敢於展現那些連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最原始、最混亂的情緒和衝動。相對地,如果在某些人面前孩子表現得特別「有禮貌」或「尊重」,這可能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基於「恐懼」。如果孩子害怕因行為不當而失去關愛或遭受嚴厲懲罰,他們會為了維持關係而壓抑自己的情緒和衝動。

Dr. Becky 認為,雖然孩子在自己面前表現出挑戰行為非常令人不便和疲憊,但這也恰恰證明了父母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極度安全的環境。作為孩子最安全的「容器」,父母有機會看到孩子最真實的困難時刻,並在這些時刻施加最大的影響力。這讓父母成為孩子情緒學習和技能建立過程中最關鍵的「教練」,能夠直接在「練習場」上看到問題並進行指導,而非等到孩子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如學校、職場)才第一次面對和爆發這些未經處理的情緒。

主要論點四:賦予孩子力量感的重要性

節目中還探討了孩子表達「不尊重」行為(如威脅、拒絕、反抗)可能源於需要感受力量和影響力的深層需求。 Dr. Becky 認為,孩子通過這些行為,可能是在測試自己的界線,想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自己的話語或行為是否能引起大人的強烈反應。這是在探索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我要打你」、「我不要去了」、「你騙人」等話語,可能都是孩子在感覺無力、失控或需求未被看見時,試圖重新奪回力量感的方式。如果我們一味地打壓、懲罰這些行為,孩子可能會學到力量感是不被允許的,或者必須通過負面的、有對抗性的方式才能獲得。

Dr. Becky 建議,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為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體驗力量感和影響力。這不是指放縱孩子,而是指在適當的範圍內給予選擇權(例如:點心要吃哪個?)、在遊戲中讓孩子扮演強大的角色(例如:你扮演恐龍,我害怕你!)、或者讓孩子參與一些決策。這些積極的體驗,可以減少孩子通過負面行為來尋求力量感的需求,並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

主要論點五:為黑人父母提供額外的背景考量

My League 作為黑人母親,在對話中加入了非常重要的維度。她指出,對黑人父母而言,「不尊重」行為不僅僅是家庭內部問題,更關乎孩子的生命安全。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孩子常常因為一些在白人孩子身上會被忽略或輕微處理的行為,而面臨更嚴厲的評判甚至危險的後果。因此,許多黑人父母感到有必要「矯正」孩子的行為,使其在外顯上顯得「尊重」和「順從」,這是出於保護孩子、確保他們在一個有偏見的世界中得以生存的深層恐懼。

Dr. Becky 對此表示理解,並強調她自己的建議來自白人特權背景,沒有經歷過這種生命安全的恐懼。 My League 回應指出,儘管存在這種現實世界的危險,但她從 Dr. Becky 的理念中找到了一條出路: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孩子可以練習,而不必擔心現實世界的嚴酷後果。她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在外面世界的特定情境下表現得符合安全需求(例如說「不好意思」),但同時在家中,為孩子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表達真實的情緒、練習處理衝動,並在安全關係中犯錯和學習。她認為,可以在保護孩子安全(教導外在行為規範)和賦予孩子內在力量感(在家中提供表達和練習的空間)之間找到平衡。家不應該複製外界對黑人孩子的嚴苛審視和懲罰。

結論與實踐:轉變思維,設定可控目標

總結來說,這段播客的核心訊息是呼籲父母放棄對孩子行為的「不尊重」視角,轉而以同理心看待孩子的困難和需求。這並非否定設立界線的重要性,而是強調界線應由父母自己設定和執行(「我不會讓你…」),而非要求孩子服從。通過這種方式,父母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管理、衝動控制和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最佳嚮導。

節目開頭,Dr. Becky 還提出了「可控時刻 (Manageable Moments)」的概念,作為替代新年「決心」的一種方式。她認為,設定過於宏大、完美主義的育兒目標(例如「一整個月不對孩子吼叫」)往往會導致失敗和自我挫敗感。相反,設定微小、具體、可實現的「可控時刻」(例如「今天早上花五分鐘不看手機陪伴孩子」、「從早上八點到八點十分不對孩子吼叫」),能夠幫助父母積累成功的體驗,建立能力感和動力,從而逐步實現更大的改變。這個概念也適用於應對孩子的挑戰行為——不要奢望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聚焦於在下一個「不尊重」時刻,嘗試用新的視角和方法處理那一個具體的「可控時刻」。

總之,這段播客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育兒視角轉變:從評判和控制孩子的行為,轉向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情緒發展和技能建立。它強調了父母自身情緒調節的重要性,以及在安全關係中為孩子提供練習場的重要性,並特別考量了不同家庭背景下的獨特挑戰。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但極具價值的育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