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ing During The La Wildfires

好的,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描述與逐字稿,以下是其主要論點的詳細解釋,內容將超過一千字:

這部影片是臨床心理師 Dr. Becky Kennedy 針對加州野火受災家長所舉辦的一場線上活動記錄。在這樣的自然災害中,育兒工作變得異常艱難,許多家長感到擔心、失控或震驚。影片的核心目的是提供一個支持空間、促進社群連結,並分享如何在這樣艱難時刻支持孩子,同時找到自身力量。

影片傳達的幾個主要論點及詳盡解釋如下:

  1. 優先處理並驗證自己的感受是首要之務:

    • 論點: 在嘗試支持孩子之前,家長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承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經歷野火這樣的災難是令人震驚且難以言喻的,感到不知所措、心碎、焦慮、害怕、枯竭等各種負面情緒是完全正常的。
    • 詳盡解釋: Dr. Becky 強調,感受是一種力量,需要被理解和容納。當我們不允許自己的感受存在時,它們會以各種不受控的方式爆發出來,對我們和孩子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刻意為自己的感受創造「容器」(containers)非常重要。這不是要讓感受消失,而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它們存在。
    • 實踐方法: 影片鼓勵家長使用「這很合理,我會感覺…」或「我允許自己感覺…」這樣的句型來驗證自己的情緒。例如,「我感到心碎,這很合理」或「我允許自己感到生氣、悲傷,並且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自我驗證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對於調節身體的壓力反應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不練習容納自己的感受,就很難幫助孩子容納他們的感受。
    • 重要比喻: Dr. Becky 用飛行員來比喻家長。一位優秀的飛行員知道自己需要休息才能安全地駕駛飛機載送乘客。同樣地,家長在極端壓力下需要照顧自己,才能成為孩子堅實的「飛行員」。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在這個時刻為了能夠繼續育兒而必須「強制執行」(mandate)的任務。社群連結(如透過聊天室分享感受)也能提供重要的支持,讓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
  2. 向孩子展現情緒是正常的,關鍵在於提供「故事」:

    • 論點: 家長在孩子面前哭泣、感到壓力或展現負面情緒,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真正讓孩子感到不安的,是看到家長情緒不穩,卻沒有一個能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故事」。
    • 詳盡解釋: 孩子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他們會察覺到家長的擔憂、聽到電話裡的隻字片語,並感受到氛圍的改變。家長試圖隱藏所有負面情緒,不僅不切實際,也可能讓孩子感到困惑和孤單。如果孩子看到家長哭泣或生氣,卻不知道原因,他們可能會自己編造一個故事,而且往往是更糟糕、更以自我為中心的故事(例如「我一定是個壞孩子,所以媽媽這麼難過/生氣」)。
    • 實踐方法: 當孩子看到家長哭泣時,可以簡單地說:「寶貝,你看到媽媽在哭,你察覺到了,這很對。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想起了我們沒有的東西,還有過去幾天發生的巨大變化,我為此感到難過。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會哭,這就是為什麼我剛才哭了。」接著,關鍵是提供穩定感和連結:「你知道嗎,即使媽媽在哭,我還是能照顧你。我還是會是那個給你做晚飯、哄你睡覺的爸爸/媽媽。」這讓孩子知道,雖然家長有情緒,但他們作為照顧者的功能並未消失。
    • 關於發脾氣/大吼: Dr. Becky 承認家長在壓力下可能會對孩子大吼或變得急躁。這不是理想狀態,但它是人性的展現。她提出「修復」(Repair)是育兒中最重要的策略。發生大吼後,家長可以稍後向孩子道歉並解釋:「我剛才對你大吼了,我知道這可能讓你害怕。這不是你的錯,是爸爸/媽媽心裡有很多事情。我們會一起想辦法,我會努力明天能更平靜一點。」這讓孩子理解家長的行為與自己無關,並重建安全感和連結。
  3. 對孩子而言,「缺乏資訊」比「資訊本身」更可怕:

    • 論點: 孩子已經察覺到發生了不尋常的事情,即使他們年紀很小。與其讓他們自己猜測和建構可怕的故事,不如由家長提供一個真實、簡單且符合年齡的故事來解釋情況。
    • 詳盡解釋: 孩子的心智會試圖理解周遭的變化。如果家長什麼都不說,或閃爍其詞,孩子可能會根據他們有限的理解和想像力填補空白,這往往會導致更大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家長提供的故事,即使包含壞消息,也能為孩子的感受和周遭的混亂提供一個框架,讓事情變得有條理和可以理解。這不是要一次灌輸所有細節,而是持續、溫和地提供解釋。
    • 實踐方法: Dr. Becky 鼓勵家長用簡單、直接的語言描述發生了什麼事。例如,如果房子燒毀了,可以說:「我們的房子燒掉了。」然後停頓,讓孩子消化和反應。孩子的反應可能看起來與事情的嚴重性不符(例如問起心愛的玩具或零食),這是他們處理壓力或暫停的方式。家長可以接納他們的反應,並提供連結:「是的,那個玩具/點心… 我知道這很難,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長時間談論的事情。」
    • 應對「不知道」的狀況: 在災難時刻,有很多事情是家長也不知道答案的(例如什麼時候能回家、學校何時重開)。 Dr. Becky 建議誠實地告訴孩子「我們還不知道」。一個非常有用的句型是「這是『我知道』的事情,這是『我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我知道我們的家人都安全,我們在一起。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回到學校。我不知道那一天是什麼時候。我知道我愛你,我會對你誠實,一旦我知道更多,我就會告訴你。我們將一起度過難關。」這強化了核心的穩定性:家長對孩子的愛、誠實和連結是不變的。
  4. 創傷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在孤獨中被處理的方式:

    • 論點: 經歷可怕的事件(如野火)本身不等於創傷。創傷是指充滿強烈情緒的事件,在「孤獨」的狀態下被身體儲存起來。家長的連結、情感驗證和提供故事,是防止創傷發生的關鍵。
    • 詳盡解釋: 孩子在災難中會經歷巨大的身體感受、混亂和恐懼。如果這些感受沒有被家長看見、驗證,並且沒有一個可以理解的敘事框架,它們就可能以無序的方式儲存在身體裡,形成創傷。家長的存在、願意傾聽、說出事情的真相(即使是艱難的真相),並幫助孩子將這些混亂的感受和經歷編織成一個可以理解的「故事」,就是為這些強烈情緒提供了「容器」和連結,減少了孤獨感,從而降低了創傷的可能性。
    • 重要提醒: 這個處理過程不需要倉促進行,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孩子有時間,家長也有時間。透過一次次簡短的對話、連結的時刻,孩子會逐漸將事件整合到他們的人生故事中。這會成為他們故事中的一個章節,而不是永遠困住他們的創傷。
  5. 允許並接納不同層次的感受和經歷,包括喜悅和解脫:

    • 論點: 在災難中,人們經歷的痛苦程度不同(例如,有人失去家園,有人房子尚在但社區被毀)。即使房子沒事,孩子感到慶幸甚至快樂,這也是正常且可以被允許的。這種感受不等於缺乏同理心。
    • 詳盡解釋: Dr. Becky 引用 Raina(一位曾因大火失去一切的同事)的經驗,指出在災難後感到喜悅甚至會引發罪惡感。然而,喜悅並不代表否定悲傷。這體現了「兩種感受可以同時存在」(two things are true)的原則:你可以為自己的房子沒事而感到慶幸,同時也對那些失去一切的人感到深切的同情和悲傷。
    • 關於孩子的同理心: 兒童的同理心需要時間發展,無法強迫。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家安全而表現出快樂,這可能是他們對巨大壓力的一種反應,或是他們心智仍在努力理解和消化周圍環境變化的表現。過度強調或試圖讓孩子感到罪惡,反而可能阻礙同理心的自然發展。家長可以透過自己的行動和語言來建模同理心(例如表達對鄰居的關心),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須展現某種特定的情感。
  6. 利用「相同與不同」清單作為接地工具:

    • 論點: 在生活發生劇烈變化(例如被迫搬遷到不同地方居住)時,列出「相同」和「不同」的事物,對於孩子(和成人)非常有幫助,可以提供穩定感並幫助理解變化。
    • 詳盡解釋: 災難徹底打亂了日常生活和期望。這使得「已知」與「未知」變得模糊。透過具體列出哪些事情改變了(不同),哪些事情依然沒變(相同),可以幫助整理思緒,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對孩子來說,這能降低混亂感,並讓他們意識到在巨大的變動中,仍然存在一些穩定和可預測的元素。
    • 實踐方法: 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這項活動。例如,「什麼是不同的呢?以前你在自己的房間睡覺,現在要和兄弟姐妹睡同一個房間。」「什麼是相同的呢?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給你讀這本書。或者: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會在你身邊。」家長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相同」項目,這強化了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和連結。即使是青少年,用一些幽默的方式(例如承認他們可能會翻白眼)也可以嘗試進行這項活動。
  7. 在不知所措時,選擇「一件事」專注:

    • 論點: 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要求家長做到所有事情是不現實的。當感到完全壓垮時,挑選出影片中提到的一個最引起共鳴、覺得最有可能實踐的原則或方法,專注於那一件事情。
    • 詳盡解釋:「在恐懼中,盡力掙扎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狀態。」這個時刻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盡力而為。即使只實踐了其中一個想法(例如,只做到驗證自己的情緒,或者只做到對孩子說「我知道什麼,我不知道什麼」),這小小的一步也能產生重大的影響,無論是對家長自己還是對孩子。不要因為無法做到所有事情而感到失敗。

總之,Dr. Becky Kennedy 在這場活動中傳達的核心訊息是:在極端艱難的時刻,家長首先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與孩子溝通時,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提供真實(即使是困難的)且符合年齡的故事,遠比隱瞞或讓他們自行猜測來得重要。通過驗證孩子的感受、提供連結和釐清已知與未知,家長能幫助孩子在混亂中建立安全感,並將痛苦的經歷整合成他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不可逾越的創傷。最重要的是,即使世界天翻地覆,家長與孩子的連結、愛與同在,是應對一切挑戰最堅實的基礎。每一次小小的修復、每一次微小的連結,都是在最壞的時刻中,展現出最勇敢和堅韌的育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