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ween Is Pulling Away Is That Normal

這份提供的文字資料主要論點聚焦於當青少年孩子(特別是正值青少年前期,約 11-13 歲的「tween」階段)開始表現出疏遠、安靜的行為時,這對父母造成的擔憂,並提供了應對策略,區分正常發展與潛在問題,並強調父母需要管理自身情緒並學習新的連結方式

以下是這些主要論點的詳盡解釋:

  1. 青少年孩子尋求獨立時,與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且重要的發展階段:

    • 這是整個對話的核心主題。貝琪博士(Dr. Becky)和母親珍妮佛(Jennifer)討論的正是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會遇到的情況: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黏人或主動分享,變得更獨立、更安靜,似乎有自己的世界(例如與朋友在線上互動)。
    • 貝琪博士明確指出,這種「拉開距離」或「疏遠感」是青少年發展過程中自然且必要的一環。孩子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建立自我認同。他們需要開始將自己視為獨立於父母個體,探索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社交圈。
    • 為了達成這種獨立,孩子往往會下意識地與過去緊密連結的父母關係保持距離。貝琪博士形象地將這描述為一種「過度校正」(overcorrection),他們可能一開始會過度地疏遠父母,以確立自己的個體性。這對父母來說可能感覺像是被「分手」或「拋棄」,帶來失落和悲傷。
    • 然而,這種距離並非終點。隨著孩子逐漸確立自我,他們通常會重新與父母建立關係,雖然這種新的關係模式會更趨於成熟和獨立,可能不像幼時那樣事無鉅細地分享,但也不會像青少年初期那樣極度疏遠。因此,認識到這是正常發展進程的一部分,能幫助父母減輕不必要的焦慮。
  2. 父母對孩子疏遠感到擔憂、失落和悲傷是正常且需要被承認的情緒:

    • 貝琪博士非常溫柔地肯定了母親的感受,包括她的哽咽和擔憂。她指出,就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各種情緒波動一樣,父母看著孩子長大、獨立、不再需要自己扮演核心角色時,也會經歷複雜的情緒,例如失落感、對失去親密連結的悲傷、以及對孩子未來福祉的擔憂。
    • 這些情緒是真實且重要的資訊,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投入。然而,貝琪博士也提醒,如果這些擔憂情緒過於強烈,沒有得到適當的管理,它們可能會淹沒父母,使父母難以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甚至影響親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反而可能將孩子推得更遠。
  3. 區分正常的青少年疏遠行為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

    • 母親的擔憂很大一部分在於她害怕兒子的安靜和疏遠是憂鬱或其他嚴重問題的跡象,尤其是在媒體常報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背景下。
    • 貝琪博士作為一位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觀察孩子行為改變的廣泛性。正常的青少年疏遠行為通常是針對父母,或是在特定領域(如學業,特別是在過渡期)表現出變化。然而,如果孩子在所有重要的生活領域都表現出顯著的退縮、興趣喪失,例如:
      • 對過去熱愛的活動(體育、藝術等)失去興趣並停止參與。
      • 與朋友的社交聯繫顯著減少,不再願意與同儕互動。
      • 學業表現大幅下滑,並且對此毫無動力或反應。
      • 表現出持續的悲傷、易怒、睡眠或飲食習慣的劇烈改變等臨床憂鬱症狀。
    • 在母親的例子中,兒子雖然對她較為安靜,但在玩遊戲時能與朋友熱情互動,在體育方面表現良好。這表明他並非全面性地退縮,更符合正常的青少年發展特徵和對中學新環境的適應反應,而非嚴重的憂鬱跡象。這個區分是緩解父母過度擔憂的關鍵點之一。
  4. 父母需要學習管理自身的焦慮情緒,識別並限制「擔憂的部分」(Daisy):

    • 貝琪博士引入了「黛西 (Daisy)」的比喻,代表母親內心那個過度活躍、傾向於最壞情況思考的「擔憂的部分」。她鼓勵母親認識到這個部分的聲音,知道它何時會出現(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安靜時),並意識到「黛西」的聲音並非母親的全部。
    • 關鍵在於,父母(作為駕駛員)需要管理這個擔憂的部分(作為乘客),而不是讓它主導自己的反應和行為。當「黛西」發聲時,父母可以練習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擔憂部分在說話」,這有助於創造一點距離,不完全被焦慮情緒牽著走。
    • 設定一個未來固定的日期來重新評估情況或決定是否需要尋求專業幫助(例如「我在 X 月 X 日會再詳細評估,或決定是否找治療師談談」),這能幫助緩解父母「自己現在是不是什麼都沒做,是不是正在錯過」的焦慮感,讓「黛西」知道「這件事已經被列入計劃了」。
  5. 與青少年孩子建立連結需要採用新的、符合他們「語言」的方式:

    • 由於青少年不願意像小時候那樣直接分享內心感受或學校瑣事,父母需要放下舊的溝通模式(如反覆追問「今天過得怎麼樣?」),轉而尋找能與孩子連結的替代途徑
    • 貝琪博士建議的具體方法是進入孩子的世界,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在母親的例子中,兒子的熱情所在是電動遊戲《Fortnite》。
    • 父母可以主動去了解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如閱讀關於《Fortnite》的部落格,了解遊戲更新、熱門玩家等),然後用孩子的「語言」與他們交談。例如,問兒子「《Fortnite》最近有什麼新內容?」「誰玩得最好?」這樣的問題。
    • 這種溝通方式的目的並非直接深入內心,而是為了建立連結。當父母展現出對孩子世界的興趣並嘗試進入時,即使是關於遊戲這樣看似膚淺的話題,也能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這能加強親子間的信任感和連結感。孩子可能會因此更願意與父母交流,甚至在連結建立後,偶爾會更願意分享其他更深入的話題(雖然不能每次都期待這種延伸)。
    • 甚至可以嘗試讓孩子「教」父母玩遊戲,這提供了一個自然的互動機會,讓孩子處於主導地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父母也能藉此進入孩子的世界,分享一段共同時光。

總結來說,這份資料的核心論點是青少年階段孩子的疏遠是正常發展現象,父母對此的擔憂也屬正常;關鍵在於父母需要識別、理解並管理好自身的焦慮情緒,同時積極地調整溝通和連結的方式,進入孩子的興趣領域,用他們的「語言」進行交流,從而維護親子關係,並在觀察到廣泛性退縮等真正令人擔憂的跡象時,才考慮更深層的介入。認識到青少年發展的特性,管理好自身情緒,並以靈活的態度與孩子連結,是父母應對這一階段挑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