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top Calling Kids Shy

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Let’s Stop Calling Kids “Shy”」由 Dr. Becky 主講,其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概念,並將其詳盡闡述:

影片的核心論點:

  1. 挑戰傳統的「害羞」標籤與其負面聯想,並將其重新定義為一種「自信」的展現。
  2. 鼓勵父母反思當面對孩子表現出「害羞」行為時,自身內心升起的感受、恐懼及投射。
  3. 強調停止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因為這會限制孩子的身份認同與行為彈性。
  4. 提供具體實用的策略與話語,幫助父母以更同理、賦權的方式回應孩子表面上的「害羞」表現,從而培養孩子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感。

詳盡解釋:

這段影片由臨床心理師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深刻且顛覆傳統的觀點,即我們應當停止輕易地將孩子的某些表現標籤為「害羞」,並重新思考「自信」的真正意涵。她認為,許多時候我們視為「害羞」的行為,例如孩子在社交場合緊抓著父母、不願立即加入遊戲、或面對提問時沉默不語,實際上可能是一種內在自信的體現。

第一點:重新定義「害羞」為一種內在的「自信」

這是影片最核心且最具創新性的論點。 Dr. Becky 透過一個對比鮮明的案例來闡述:當孩子年紀較小,父母常會擔心孩子「不夠自信」去社交,例如不願在生日派對上離開父母身邊,或在足球課上不願加入其他孩子。然而,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對「自信」的定義卻往往變成「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使周圍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或壓力」——例如,能夠抵抗同儕壓力、不盲從、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正確的。

Dr. Becky 指出,這種年輕時的「害羞」行為,其本質正與青少年時期我們期望的「自信」不謀而合。一個不願立即衝入人群或活動的孩子,可能正是在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可能在說:「我看到了別人想讓我做什麼,我看到了這群人,但我還不想做,或者我還沒準備好。」這種能夠感知自己內在狀態、了解自己的舒適圈、並選擇不違背內心感受的能力,難道不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信任嗎?這正是「與自己和睦相處 (being at home with oneself)」的體現,是自信的基礎。

因此,影片主張將「害羞」重新框架為一種「內在的自信」——自信地知道自己還沒準備好,自信地選擇暫時觀察或保持距離,自信地不隨波逐流。這種重新定義,能幫助父母從焦慮和擔憂中釋放出來,以更積極、更接納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

第二點:反思父母自身的感受與恐懼

影片強調,當孩子表現出我們認為的「害羞」時,父母的反應往往不是單純針對孩子的行為本身,而是對該行為在父母內心激發的感受或恐懼的反應。例如,看到孩子緊 cling 著自己,父母內心可能會升起焦慮,擔心孩子將來沒有朋友、無法適應社會、或表現得不如其他孩子。這些恐懼可能源於父母童年時的經歷(自己曾因害羞受挫)、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預期或焦慮,甚至僅僅是社會對外向、活躍特質的普遍偏好帶來的壓力。

Dr. Becky 鼓勵父母進行內省,問問自己:「當我看到孩子表現出『害羞』時,我內心發生了什麼?」、「我害怕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什麼?」理解到自己的反應更多是源於自身的情緒和投射,而不是孩子「有問題」的事實,是邁向有效應對的第一步。這種覺察能幫助父母保持內心的穩定與接地氣,不將自己的焦慮傳達給孩子,而是能更客觀地觀察孩子的真實需求。

第三點:停止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影片強烈建議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或能被孩子聽到的範圍內,使用「害羞」這個詞來描述孩子。 Dr. Becky 指出,標籤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可能將孩子鎖定在某一個特定的身份或角色中。當孩子一次又一次聽到自己被描述為「害羞」,他們會潛意識地遵從這個標籤,將其內化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這個「害羞」的設定。這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性,讓他們更難展現出自己不那麼「害羞」的一面。

取而代之,父母應該有意識地使用更多元、更彈性的詞語來描述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只有「害羞」這一個面向。例如,可以描述孩子「正在觀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對環境很細心」、「很會思考」等等。或者當孩子自己說「我好害羞」時,父母可以溫和地質疑或提供不同的視角,例如說:「嗯,我不太確定是不是用『害羞』來形容呢?」或「『害羞』對你來說是什麼意思呢?好多人會這樣說,但具體是什麼感覺?」、「我覺得你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來感受,對吧?」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除了「害羞」之外,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和理解方式。

第四點:提供具體實用的同理與賦權策略

基於上述論點,影片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應對策略:

  • 從「為何」(Why)轉向「同理」(Validation): 父母常會問孩子「你為什麼那麼害羞?」、「你為什麼不過去玩?」。 Dr. Becky 認為「為什麼」的問題常常令人感到壓迫和防禦,尤其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具體原因。更好的方式是提供同理和確認感受,即使父母自己並不完全理解孩子為何如此。例如,可以說:「在這麼多人的地方,感覺有點不自在,對吧?我懂。」或「跟不太熟的人在一起,有時候會不知道說什麼,嗯?」這種不帶評判的同理,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納和正常的,有助於消除孩子的羞恥感。
  • 明確界定父母與孩子的職責: 在新的社交環境中,父母可以清楚告訴孩子:「我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你的安全,這是我非常認真看待的工作。而你的任務是去感受你所有的感受,並且告訴我,這樣我可以幫助你。所以,如果你覺得緊張,那完全沒關係,我們可以談談。但決定這裡是否安全、是否適合探索,那是我的工作,我會判斷。」這能減輕孩子在陌生環境中評估安全性的壓力,讓他們更自在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 為孩子做好準備(預覽): 對於傾向於「慢熱」或對環境敏感的孩子,未知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在前往新的社交場所之前,可以花時間和孩子一起「預習」:談談可能會遇到什麼、會有多少人、場地大概長什麼樣子(甚至可以事先看看照片或影片),談談可能會發生的活動。這不是為了說服孩子一定要去玩,而是為了減少環境帶來的「意外」和不確定性,讓孩子感覺對即將到來的狀況有更多的掌控感。
  • 使用賦權的核心話語: 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實用話語是:「你什麼時候準備好了,自己會知道。」或「慢慢來,你需要多少時間都可以。」以及「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什麼時候感到舒服。」這些話語的核心是將「何時加入」的決定權交還給孩子,信任孩子內在的感知和時程表。這傳達了一個強有力的訊息:孩子的內在感受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當孩子知道父母接納並信任他們的節奏時,他們反而更有可能在感到安全和自在時,自發地邁出探索和互動的步伐。這種由內而外建立起來的自信,比任何外部催促或推動都更為穩固。

總結而言,Dr. Becky 在影片中力圖打破對「害羞」的刻板印象,鼓勵父母從新的視角——即一種內在的自信——來看待孩子的猶豫和謹慎。她強調了父母自我覺察的重要性、標籤的潛在危害,並提供了一套以同理、尊重孩子內在時程表為核心的溝通和互動策略。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建立對自身感受的信任,培養他們從內而外的真正自信,讓他們感覺「與自己和睦相處」,並在自己的節奏下,更勇敢地探索世界。這不僅僅是關於「社交技巧」,更是關於培養孩子健全的自我認知和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