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Not Raise An Asshole

關於「如何不養出一個混蛋」(How To Not Raise An @$$h0le)這個主題,Dr. Becky 和製作人 Jesse Baker 討論的核心論點可以歸納並詳盡解釋如下:

這段討論的核心在於探討父母對養出「覺得自己理所當然」(entitled)的孩子深感焦慮,並提供了對這個問題的全新視角和具體的應對策略。主要論點並非簡單列出幾條規則,而是深入剖析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父母可以如何轉變自己的育兒方式來培養孩子內在的素質。

以下是主要論點的詳盡解釋:

  1. 「覺得自己理所當然」(Entitlement)是父母最普遍且最擔憂的孩子特質之一,但其根源常被誤解:
    對許多父母而言,「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幾乎是一個禁忌詞彙,是他們最不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這種擔憂常常與孩子表現出的缺乏感謝、抱怨、無法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沒有耐心等行為聯繫起來。然而,Dr. Becky 指出,這些行為往往是更深層問題的「症狀」,而不是孩子本身就是個「壞人」或「混蛋」。將孩子標籤為「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或「自私」,會阻礙父母理解問題的真正所在,並導致無效或適得其反的管教方式(例如責罵、羞辱)。這種普遍的擔憂表明,父母非常渴望孩子能成長為善良、獨立、有同理心和懂得感恩的人,但對於如何避免其反面,卻感到迷茫和焦慮。
  2. 在豐裕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發展感恩和知足的難度天然更高——這與其是否是「好」孩子無關,而是環境的影響:
    Dr. Becky 提出了一個核心且富有洞察力的比喻——「糖果店」。她解釋說,如果一個人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中長大,即使是偶然得到的一點「糖果」(機會、好東西),也會因為其稀缺性而格外珍惜和感激。然而,如果孩子在一個「糖果店」裡長大,周圍到處都是「糖果」(豐裕的物質條件、便捷的生活、多樣的機會),他們很難像經歷過匱乏的人那樣去「欣賞」糖果。這並非指責豐裕的環境本身是錯的,也不是說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註定會變得覺得理所當然。關鍵在於認識到,當孩子所處的世界充滿了「給予」和「易得性」時,發展對事物的感激和知足感是需要更刻意的引導和培養的,這是一個天然的挑戰。父母自己可能來自與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看到孩子對自己辛苦提供的一切顯得理所當然時,內心的失落和不解會格外強烈。但理解「糖果店效應」有助於父母放下個人情緒,從環境和發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
  3. 覺得理所當然的行為(例如抱怨禮物不合意、不想做家務等)通常是孩子缺乏特定「技能」的表現,而非品格缺陷:
    這是 Dr. Becky 育兒理念的基石之一。她認為,許多被父母視為「覺得理所當然」的行為(例如,孩子想要昂貴的運動鞋因為同學都有,或者抱怨做家務浪費時間)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是壞的,而是他們缺乏處理特定情境所需「技能」的表現。這些技能包括但不限於:

    • 容忍挫折和等待的技能: 孩子想要某樣東西卻不能立刻得到,或者必須等待才能輪到自己,這會帶來挫折感。不能容忍這種感覺的孩子可能表現出抱怨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
    • 處理無聊和不愉快任務的技能: 生活中總有需要做但不有趣的事情(如做家務、寫作業)。如果孩子缺乏應對無聊或不愉快情緒的技能,他們可能會抗拒、抱怨,覺得這些事應該由別人來做。
    • 換位思考和感恩的技能: 孩子需要發展理解他人意圖和努力的能力,即使結果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例如收到不喜歡的禮物)。感恩不是一句空洞的「謝謝」,而是內在的感受,這需要練習「看見」和「覺察」他人的付出和善意。
    • 延遲滿足的技能: 在一個即時滿足的社會,孩子需要學習為了更大的目標或只是因為時機不對而延遲自己的慾望。
      特權環境可能會無意中剝奪孩子練習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機會,因為有能力(金錢、資源)為他們移除這些挑戰。
  4. 父母應將自己視為孩子的「教練」,通過建模、引導和提供練習機會來幫助孩子建立這些關鍵技能:
    既然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是缺乏技能的體現,那麼解決方法就不應是懲罰、說教或羞辱,而應該像教練教導運動員一樣,提供指導和練習。 Dr. Becky 強調:

    • 建模(Modeling): 父母首先要自己示範如何應對挫折、處理無聊、表達感激和覺察生活中的美好。例如,在一次特別的家庭活動後,父母可以自己表達「今晚真特別,能做這些事真是太好了」,引導孩子注意和反思。
    • 溫和的解釋,而非羞辱: 當孩子抱怨或表現出理所當然的行為時,避免長篇大論解釋自己多辛苦或孩子多不對。簡單、直接且不帶批判的回應更有效。例如,面對孩子抱怨不想做家務,可以說「沒人真的喜歡洗碗,但生活中總有些無聊或不想做的事需要完成,這是成為一個盡責的人的一部分。」
    • 提供練習機會: 即使有能力替孩子做所有事,也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那些「無聊」、「不喜歡」或需要「等待」的活動。例如,讓孩子陪同完成跑腿事務,或者參與家庭瑣事。這些是練習容忍不適和與他人協作的寶貴機會。
    • 引導式提問: 與其告訴孩子「你應該要感恩」,不如引導他們思考和覺察。例如,在收到一份不喜歡的禮物前,可以和孩子討論「如果阿姨送了你不那麼喜歡的東西,你會有什麼感覺?那該怎麼辦?我們可以感謝一個人的『心意』,即使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嗎?」這種提問引導孩子思考應對策略和更深層次的價值觀。
    • 區分感受與行為: 孩子感到失望、無聊或想要某物是正常的感受。父母可以先接納並驗證這些感受(「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那雙鞋,看到同學有你沒有,感覺一定不好受」),然後再引導他們討論如何處理這些感受以及可行的行為(「雖然你不喜歡這雙鞋,但這是我們能買的,而且它可以讓你踢足球。也許我們可以想想如何存錢買你真正喜歡的東西?」)。
  5. 真正的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它源於「覺察」和「連結」,強迫或要求不會培養出真誠的感恩:
    Dr. Becky 區分了表面的禮貌性「謝謝」和發自內心的感恩。真正的感恩不是父母要求來的,而是孩子通過覺察到周圍的美好、他人的付出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自然產生的感受。這種「覺察」需要慢下來,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和不同尋常的時刻。如果父母總是匆忙地生活,或者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孩子也很難學會去「看見」那些值得感激的事情。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連結,共同體驗和討論這些時刻。當孩子內心感受到價值和連結時,表達感謝的行為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強迫孩子說「謝謝」或寫感謝信,如果沒有伴隨內在的感受和理解,只是一種機械性的行為,無助於培養他們長期的感恩心態。

總而言之,這段討論的主要論點是,養出不覺得理所當然的孩子並不是關於限制他們所擁有的,也不是關於讓他們感到羞愧或內疚,更不是簡單地實施幾條規矩。這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其核心在於父母需要:

  • 重新定義問題: 將「覺得理所當然」視為缺乏特定生活技能的表現。
  • 調整心態: 認識到豐裕環境帶來培養感恩的挑戰,並放下父母因自身經歷產生的期望和失落。
  • 轉變角色: 從評判者或服務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教練。
  • 教授技能: 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幫助孩子練習容忍挫折、處理無聊、覺察付出和表達真實的感恩。
  • 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育兒是一個不斷練習和進步的過程,孩子的行為是他們需要學習的訊號,而不是他們品格的終極判斷。

透過這種基於技能和理解的方法,父母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為有韌性、有同理心並懂得真正感恩的人,從而避免養出他們最擔心的「覺得自己理所當然」的特質。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自我覺察和持續努力的過程,但其回報是孩子內在力量和健康心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