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by Bernstein Helps Dr Becky With Her Anxiety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音資料,提取其主要論點並進行詳盡解釋的內容,使用的語言為繁體中文,長度將超過一千字:


這則 YouTube 影片,標題為「Gabby Bernstein 幫助 Dr. Becky 處理她的焦慮」,內容是 Dr. Becky 邀請她的朋友,暢銷作家及國際演說家 Gabby Bernstein,在播客中對談,特別是關於處理焦慮的主題。這場對話的核心旨在深入探討焦慮的本質、理解它所傳達的訊息,並提供實用且具轉化性的工具來應對焦慮,同時強調自我關懷(或稱為「再為自己提供父母般的關愛」)與育兒之間的緊密連結。

影片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焦慮不僅僅是一種令人不適的感覺,它更是身體傳達訊號的方式,根源於未解決的情緒困擾或創傷,並常作為保護脆弱內在部分的機制。
    影片一開始便描述了焦慮常見的身體感受(胸悶、思緒奔騰),點出了許多人對此感到熟悉卻不真正理解或不知如何管理。 Gabby 分享了她長年與未確診的焦慮症共存的個人經歷,從早期使用藥物和酒精麻痺自己,到後來依賴靈性練習來管理,直到三十六歲透過創傷記憶的浮現,才真正理解焦慮的深層原因——童年創傷。她與 Dr. Becky 都強調,焦慮是身體在訴說存在著「未解決的情緒困擾」(unresolved emotional disturbance)或「未被關注的」(unattended to)經驗。 Dr. Becky 進一步闡述,焦慮常常源於身體試圖逃離那些令人不適或感到危險的感受、記憶或身體感覺,因為這些經驗在早期可能因缺乏支持而無法被處理(這也解釋了創傷記憶為何通常是片段而非連貫的故事)。 Gabby 引入了「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的概念來解釋:焦慮是我們眾多「部分」中的一個「保護者部分」(protector part)。它存在的目的是保護那些因過去創傷(包括大寫 T 的重大創傷和小寫 t 的日常生活累積的小創傷,如感到不被理解、被拒絕、孤獨)而被「流放」或封鎖起來的兒童部分。焦慮透過製造不適感、擔憂、成癮或憤怒等形式,來麻痺或阻止我們觸及這些痛苦的內在兒童部分。因此,焦慮並非敵人,它是一個試圖以自身方式保護我們的部分。

  2. 處理焦慮的有效方法並非試圖管理或擺脫它,而是以同情、好奇心和連結的方式與焦慮這個「部分」互動,將「自我」(Self)的能量帶入其中。
    有別於一般人面對焦慮時常有的憤怒、自我批判(「我怎麼這樣?」「我太反應過度了」),影片提倡一種革命性的視角:以「同情的好奇心」(compassionate curiosity)來接近焦慮。 Dr. Becky 和 Gabby 都非常強調「真正地」與焦慮對話。這意味著當焦慮升起時,你可以嘗試坐下來,像對待一個不請自來但出於好意的朋友一樣,跟它打招呼:「嗨,焦慮。」然後問它:「你需要我做什麼?」「我怎樣才能幫助你感到更安全?」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或尷尬,但這是與這個焦慮部分建立連結的第一步。根據 IFS 模型,「自我」(Self,擁有平靜、自信、同情、好奇、連結等核心特質的內在核心)與焦慮這個保護者部分建立關係,就像一個有能力的父母去理解和安撫一個不舒服的孩子。 Dr. Becky 比喻說,問題不在於感覺本身,而在於我們在感覺中的孤獨。當我們以「自我」去連結並「共同調節」(co-regulate)焦慮的部分時,這個部分就不再感到孤立無援或需要過度反應來被聽見。這種連結的目的是讓焦慮的部分知道它被看見、被聽見,並且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這並不是要壓制或消滅焦慮,而是要讓它從極端或失控的角色中退下,讓它能夠以更溫和、更有益的方式存在——也許是作為一個提醒訊號,而不是一個需要逃離的威脅。

  3. 結合深層理解與實際操作,運用身體導向的技巧(如「心臟抱持」和「情緒釋放技巧/輕敲法」)能有效處理當下的焦慮,提供自我安撫和創傷處理的途徑。
    雖然理解焦慮的根源和內在動力至關重要,但 Dr. Becky 和 Gabby 也承認人們需要具體、實用的工具來應對當下的焦慮。影片介紹了兩種關鍵技巧:

    • 心臟抱持(Heart Hold):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極具力量的技巧。只需將一隻手放在心臟位置,另一隻手放在腹部。在進行這個姿勢時,閉上眼睛(如果環境允許),深呼吸,感受身體的存在,並將同情和善意導向內心的焦慮部分。可以默念或輕聲說出對焦慮部分的支持性話語,例如:「我愛你」、「我尊重你」、「我為你感到難受」、「你是一個有難處的好部分」。這個技巧的核心在於建立身體上的安全感(如 Dr. Becky 提到的,這類似於父母擁抱正在經歷情緒風暴的孩子,提供共同調節),同時以溫柔和接納的態度陪伴焦慮,而不是試圖推開它。
    • 情緒釋放技巧(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EFT)/ 輕敲法(Tapping): 這是一種結合身體穴位輕敲和心理語言的技巧。參與者首先識別他們最緊迫的問題(例如:感到焦慮),並評估其強度(0-10 分)。然後,他們按照特定順序輕敲身體上的某些穴位(如眉毛、眼側、眼下、鼻子下、下巴、鎖骨、手臂下、頭頂),同時說出關於他們感受的話語。一開始的詞語通常是承認和接納不適感(例如:「即使我如此焦慮,我仍然深深地愛和接納自己」),接著描述具體的焦慮感受,之後轉向肯定句,建立安全感(例如:「我是安全的」)。 Gabby 解釋說,在處理情緒困擾的同時輕敲這些穴位,能向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處理恐懼和威脅)發送安全訊號,幫助身體放鬆並處理經驗,而不是陷入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 Dr. Becky 親身體驗後證實了其效果,她的焦慮評分顯著降低。她也指出,這種技巧與 IFS 的一些機制相似,都是在與感受連結、命名它、並給予它一個被聽見的安全空間。
  4. 處理個人焦慮和內在創傷是有效育兒的基石;「再為自己提供父母般的關愛」是能夠好好養育孩子的關鍵。
    貫穿整個對話的一個重要訊息是,我們的內在狀態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育兒能力。 Dr. Becky 和 Gabby 都堅信「你無法給予你內在沒有的東西」(You cannot give out what you do not give in)。如果父母自己被焦慮、未解決的創傷或內在的不安所淹沒,他們就很難保持平靜、有同情心地去回應孩子的需求和情緒。 Gabby 特別提到她撰寫的書《Happy Days》雖然不是育兒書,但其核心概念是「再為自己提供父母般的關愛」(re-parenting yourself),這意味著運用我們希望給予孩子的耐心、理解、同情和連結,轉而對待自己內在的脆弱部分。 Dr. Becky 在她的工作中也經常提及,父母正在竭盡全力運用現有的資源,而處理自己的內在困擾,正是增加自身「資源」的方式。透過「自我對部分」的連結和上述的實用技巧,父母可以學習如何在壓力或情緒觸發時,先將自己帶回一個更平靜、更安全的狀態,然後才能有效地去共同調節和支持孩子。換句話說,照顧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成為一個好父母的必要條件。

總結來說,這場對話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和應對焦慮的框架:將焦慮視為一個需要被理解和關愛的內在部分,而非敵人;鼓勵人們帶著同情心和好奇心與這個部分連結;並提供具體的、身體導向的工具來促進這種連結、自我安撫和處理。最終,這一切的努力都與成為更有能力、更穩定的父母緊密相連,因為只有當我們學會關愛和療癒自己時,我們才能真正地給予孩子所需的關愛和支持。這是一個強大的提醒,育兒始於「再為自己提供父母般的關愛」。